洪梅

摘要:鄉村文化振興是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鄉村文化振興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內容,作為“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振興關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現全面小康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而音樂美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可以有效培養鄉村兒童的音樂素養,促進鄉村文化振興。基于此本文就針對高校音樂美育與鄉村文化振興的關聯性進行分析,并提出幾點建議。期望通過高校音樂學的力量推動鄉村文化的振興。
關鍵詞:音樂美育;鄉村文化振興;關聯性分析;策略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音樂美育作為一種深受大眾喜愛的審美教育方式,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素養,更在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當前鄉村美育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如資源匱乏、傳承斷層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深入探討音樂美育與鄉村文化振興之間的內在聯系,并結合高校音樂學的教學成果,為鄉村美育提供切實可行的策略與實踐路徑,不僅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更對于實現鄉村振興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音樂美育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概念界定
(一)音樂美育的內涵與功能
音樂美育是指通過音樂教育的手段來培育個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和審美創造力,進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其內涵不僅局限于音樂技能的傳授,更在于通過音樂引導人們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讓美的力量深入人心,音樂美育的功能體現在多個層面。首先,它具有陶冶情操的功能,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通過旋律、節奏、和聲等音樂元素的組合與變化,引發聽眾的共鳴,達到凈化心靈、提升情操的效果;其次,音樂美育具有啟迪智慧的功能,音樂教育不僅能夠培養人的音樂感知能力和表現能力更能夠激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智力發展,音樂美育還具有促進交流的功能,音樂是一種跨越國界、超越語言的藝術形式,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二)鄉村文化振興的意義與要求
鄉村文化振興是指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通過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新鄉村文化發展模式、提升鄉村居民文化素養等措施,推動鄉村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其意義不僅在于滿足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在于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鄉村文化振興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深入挖掘鄉村文化資源,鄉村地區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手工藝等這些資源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寶貴財富;其次,要保護傳承鄉村文化遺產,對于鄉村地區的歷史建筑、傳統村落、民俗活動等文化遺產要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的精神內涵。此外,要創新鄉村文化發展模式,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和市場需求,探索新的文化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二、音樂美育與鄉村文化振興的關聯性分析
(一)音樂美育在鄉村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音樂美育與鄉村文化傳承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聯系不僅體現在音樂藝術本身的美感教育功能上,更在于它對于鄉村文化深層次、多維度的傳承作用,音樂美育不僅教授音樂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音樂這一媒介,引導鄉村居民去感知、理解、欣賞和創造鄉村音樂文化,進而實現鄉村文化的活態傳承。首先,音樂美育有助于鄉村居民深入了解鄉村音樂的歷史淵源、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鄉村音樂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是鄉村社會歷史變遷的見證和記錄,通過音樂美育鄉村居民可以更加系統地學習鄉村音樂的發展歷程、曲目分類、演奏技巧等,從而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鄉村音樂的全貌。此外,音樂美育能夠激發鄉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在現代化進程的沖擊下,許多鄉村地區的傳統文化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的危險,音樂美育通過教授和推廣鄉村音樂,讓鄉村居民意識到自身文化的獨特價值和魅力,從而增強對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尊,更加珍惜和重視鄉村文化的傳承;其次,音樂美育還能促進鄉村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在傳承鄉村音樂的過程中音樂美育鼓勵鄉村居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對鄉村音樂進行改編、創作和演繹,從而推動鄉村音樂文化的創新和發展,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音樂作品的創作上還體現在鄉村文化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上,如舉辦鄉村音樂節、音樂比賽等,豐富鄉村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鄉村社會的文化活力;最后,音樂美育有助于構建和諧的鄉村社會,音樂具有凝聚人心、溝通情感、緩解矛盾的作用,通過音樂美育鄉村居民可以在共同學習和欣賞鄉村音樂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形成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社會氛圍,這對于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音樂美育在鄉村文化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音樂美育的實施和推廣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促進鄉村社會的全面發展和進步。
(二)音樂美育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價值
音樂美育在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精神文明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旨在提升鄉村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而音樂美育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音樂美育能夠陶冶鄉村居民的情操。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它能夠直接作用于人的心靈,激發人的情感共鳴,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引導鄉村居民感受音樂中的美好與崇高,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情趣和道德修養。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人們往往面臨著各種壓力和困擾。而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能夠給人以慰藉和力量,幫助人們緩解壓力、調節情緒。通過音樂教育,可以為鄉村居民提供一種積極、健康的精神寄托,使他們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和美好。
(三)音樂美育與鄉村經濟發展的互動關系
音樂美育與鄉村經濟發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一方面,音樂美育能夠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鄉村經濟的發展也能夠為音樂美育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支持。音樂美育能夠帶動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長,文化產業逐漸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而音樂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通過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培育和擴大鄉村音樂市場,推動鄉村音樂產業的繁榮發展。這不僅能夠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還能夠促進鄉村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此外,一個地區的形象和知名度對于其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音樂教育和音樂活動的開展,可以展示鄉村地區的文化特色和魅力,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鄉村地區旅游、投資興業,這不僅能夠促進鄉村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還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的繁榮,從而推動鄉村經濟的全面振興。
鄉村經濟的發展也能夠為音樂美育提供更好的物質基礎和條件支持,隨著鄉村經濟的不斷繁榮和發展,鄉村地區的教育、文化等基礎設施將不斷完善和提升。這將為音樂美育的開展提供更加優越的條件和環境支持,使更多的鄉村居民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和文化活動帶來的益處,同時,鄉村經濟的發展還能夠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到鄉村地區從事音樂教育和文化工作,為鄉村美育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三、高校音樂學服務鄉村美育的策略與實踐
(一)高校音樂學教學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高校音樂學教學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在音樂教育與鄉村美育結合的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這種轉化不僅僅是將學術研究成果簡單地應用到實踐中,而是要求高校能夠針對鄉村美育的特殊需求和實際情況,對音樂學教學成果進行深度的加工和定制化的改造。這就要求高校音樂學教育不僅要在學術研究上保持前沿性,更要在實際應用中展現出靈活性和適應性。音樂學教學成果的轉化,需要高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成果評估和推廣機制,這套機制應該能夠準確地評估出哪些成果具有推廣價值,哪些成果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高校還需要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將這些有價值的成果推廣到鄉村地區,讓鄉村居民能夠真正受益。
在應用層面,高校需要充分考慮鄉村美育的實際情況。鄉村地區的音樂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高校應該通過提供師資培訓、教學資源共享等方式,幫助鄉村地區提升音樂教育水平。此外,高校還可以結合鄉村地區的音樂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課程和教學材料,讓鄉村學生在接受音樂教育的同時,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自己的音樂文化。例如:高校音樂學專業教師在教學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為了將這些成果應用到鄉村美育中,教師團隊與聘任專家一同深入鄉村地區進行調研和實地考察。在充分了解鄉村音樂教育的現狀和需求后,團隊成員結合自身的研究成果,開發了一套適合鄉村學校的音樂課程,這套課程不僅包含了豐富的民族音樂知識,還融入了鄉村地區的音樂文化傳統,深受鄉村學生的喜愛。此外,高校音樂學專業還可通過遠程教育平臺,為鄉村教師提供了在線音樂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音樂教學方法、音樂文化解讀等,旨在幫助鄉村教師提升音樂教學水平,更好地開展鄉村美育工作。通過這些舉措,高校音樂學專業可成功地將音樂學教學成果應用到了鄉村美育中,為鄉村音樂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高校音樂學教學成果在服務鄉村美育方面,不僅為鄉村文化的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促進了鄉村居民音樂素養的提升,高校音樂學院通常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師資力量,這些資源在鄉村美育中得到了有效的利用,高校音樂學院通過組織師生到鄉村地區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將專業的音樂知識和技能傳授給鄉村居民,特別是年輕一代,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提高了鄉村居民的音樂素養,還激發了他們對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和熱愛。
(二)高校與鄉村地區的合作與交流機制構建
在音樂美育服務于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高校與鄉村地區的合作與交流顯得尤為重要。這種合作與交流不僅僅是單向的輸送或接收,而是一種雙向互動、互利共贏的機制,這種機制的構建需要高校與鄉村地區建立起長期、穩定、有效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音樂美育在鄉村地區的普及和發展。高校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角色,高校作為音樂美育的重要推動者,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為鄉村地區提供豐富的音樂教育資源和教學支持。高校還要注重與鄉村地區的溝通和協調,了解鄉村地區的需求和實際情況,確保合作與交流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為了構建更加完善的合作與交流機制,高校可以采取多種措施。例如,高校音樂學專業可以與鄉村學校簽署共建協議,共同規劃并實施一系列音樂教育項目,包括定期的音樂教師培訓研討會,邀請高校的音樂教育專家為鄉村教師提供最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幫助他們提升教學技能;高校還可以組織音樂教育專業學生到鄉村學校進行實習,實地了解鄉村音樂教育的現狀和需求,同時為鄉村學生帶去新穎的音樂課程和活動。在學生層面,高校可以與鄉村學校合作舉辦學生音樂比賽,這些比賽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還能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高校的音樂教師和專業學生可以作為評委和指導老師參與其中,為鄉村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建議。音樂節等活動也是促進高校與鄉村文化交流的有效方式。高校可以聯合鄉村文化機構,策劃并舉辦集音樂表演、工作坊、講座于一體的音樂節,讓鄉村居民在欣賞音樂的同時,也能了解和學習音樂文化知識。在研究合作項目方面,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學術優勢,深入挖掘和整理鄉村音樂文化,這可以包括采集和整理鄉村地區的民間音樂、研究鄉村音樂的歷史和演變、以及探索鄉村音樂與當地社會文化的關系等。通過這些研究,高校不僅可以為鄉村地區打造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品牌,還能為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提供學術支持。
(三)高校音樂學服務鄉村美育的創新模式探索
在探索高校音樂學如何更有效地服務鄉村美育的過程中,創新模式的構建顯得尤為重要,不僅要求高校打破傳統的教學和服務模式,還需要結合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高校可以通過設立鄉村音樂教育基地來深化與鄉村地區的合作,這些基地不僅可以作為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實踐場所,還可以成為鄉村音樂教師的培訓基地。高校可以定期派遣教師和學生到基地開展音樂教學活動,同時邀請鄉村音樂教師到高校進行進修和學習,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互補。為了豐富鄉村地區的音樂教育資源,高校還可以積極開發適合鄉村學生的音樂教材和課程,這些教材和課程應緊密結合鄉村地區的音樂文化傳統和實際需求,注重實用性和趣味性。高校可以組織專家和教師團隊深入鄉村地區進行調研,了解鄉村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和興趣點,以此為基礎開發出真正符合他們需求的音樂教材和課程。
此外,高校在音樂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傳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引入遠程教育技術,高校可以突破地域限制,將高質量的音樂教育資源實時傳輸到鄉村地區。例如,利用在線視頻教學平臺,高校音樂學專業學生可以為鄉村學生提供遠程授課服務,無論是樂理知識講解、樂器演奏技巧指導還是音樂鑒賞課程都可以通過這種形式進行。除了遠程教育,虛擬現實(VR)技術也為高校音樂教育服務鄉村地區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可以利用VR技術創建虛擬音樂教室或音樂廳,讓鄉村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學習的氛圍。通過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鄉村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音樂演奏的技巧和細節,提升學習效果。高校還可以利用移動應用程序和社交媒體平臺為鄉村學生提供便捷的音樂學習工具和交流平臺,這些工具可以包括音樂理論學習應用、節奏練習應用、音樂創作和分享平臺等,通過這些工具鄉村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音樂學習,與其他音樂愛好者交流心得,激發學習熱情。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高校還可以考慮與鄉村地區的民間藝人、音樂團體等建立合作關系。這些民間藝人和音樂團體往往擁有豐富的音樂實踐經驗和獨特的音樂技能,他們的參與可以為高校的音樂教育服務增添更多的地方特色和實踐性。高校可以通過舉辦聯合演出、音樂工作坊等活動,為鄉村居民提供更加豐富多樣的音樂文化體驗,為了進一步推動鄉村美育事業的發展,高校還可以積極參與鄉村地區的文化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可以包括鄉村音樂節的策劃和組織、鄉村音樂文化的推廣和傳播等,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高校不僅可以為鄉村地區帶去高水平的音樂表演和藝術活動,還能幫助鄉村地區培養和挖掘自己的音樂文化人才,推動鄉村音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音樂美育與鄉村文化振興息息相關,互為促進,高校作為音樂美育的重要推動力量,通過創新服務模式、深化與鄉村地區的合作與交流,不僅能夠有效提升鄉村地區的音樂教育水平,而且能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助力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基金項目》2022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一般項目;項目編號:JAS22255。】
(作者單位:集美大學誠毅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冠鈞,王趙媛,黨偉華等. 音樂職業本科學生開展共享音樂教室助力大學生返鄉就業的策劃與創新思路[J].小小說月刊(下半月),2022(1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