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宏 宗春美 齊玉鑫 孫曉環 白艷鳳 李文 王燕平
摘要:中牡251是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合作育成的小粒大豆新品種,于2023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黑審豆2023Z0023。2021-2022年參加黑龍江省特用大豆品種區域試驗,每hm2平均產量2700.8kg;2022年同步參加黑龍江省特用豆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產量2981.7kg。2021-2022年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蛋白質含量37.02%,脂肪含量23.12%。中牡251產量高、品質優,耐旱性強,中抗灰斑病,適宜在黑龍江省第四積溫帶種植推廣。
關鍵詞:高油;耐旱;小粒大豆;中牡251;新品種
A New Small Soybean Variety Zhongmu 251 with?High Oil and Drought ToleranceSUN Guohong,ZONG Chunmei,QI Yuxin,SUN Xiaohuan,BAI Yanfeng,LI Wen,WANG Yanping(Mudanjiang Branch of 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Mudanjiang 157021,Heilongjiang)
小粒大豆因特殊粒型和豐富的營養價值,在食品加工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作為芽豆和納豆原料備受推崇[1-3],納豆原料需滿足百粒重6~10g、粒徑4.5~6.0mm;芽豆原料則要求百粒重≤15g,小粒大豆百粒重小的特點提升了其在種植與加工中的市場價值,但目前小粒大豆在育種與推廣中仍面臨諸多挑戰。黑龍江降水時空分布懸殊[4],在水資源較少的地區旱災經常發生;東北大豆遺傳基礎狹窄[5],導致小粒大豆種質創新緩慢;現有小粒大豆多攜帶野生大豆的遺傳基因,在實際生產中往往表現出易倒伏、產量低等問題[6-7],而這些問題在干旱條件下更為凸顯,嚴重影響了小粒大豆品種種植效益和推廣應用。
2014年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和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合作,以高油、耐旱、多節多莢中間材料牡交09-004(合豐51//黑農41/晉豆23///合豐51)為母本,以黑河43為父本進行雜交,同年冬在海南種植F1;2015-2017年通過3年本地種植和1次海南加代,完成F2~F5系統選擇;2018年進行產量、品質及抗病性鑒定;2019-2020年經過2年5點異地鑒定;2021年參加黑龍江省特用大豆品種區域試驗,2022年同步參加黑龍江省特用大豆品種第2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23年通過黑龍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為黑審豆2023Z0023。中牡251高油、高產且耐旱性能顯著,即使在干旱條件下也能保持穩定的產量和品質,為黑龍江第四積溫帶小粒大豆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1 品種特征特性
中牡251為無限結莢習性,株高90cm左右,有分枝,紫花,尖葉,茸毛灰色,莢彎鐮形,成熟時呈褐色。籽粒圓形,種皮黃色,種臍無色,有光澤,百粒重14.8g左右。經農業農村部谷物及制品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哈爾濱)檢測,2年平均品質分析結果:蛋白質含量37.02%,脂肪含量23.12%。經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佳木斯分院2年接種鑒定,中抗灰斑病。在適應區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113d左右,需≥10℃活動積溫2150℃左右。
2 產量表現
中牡251結莢習性突出,莢多且分布均勻,各節位均能形成有效莢,顯著提升了整體結莢率。該品種對干旱和高溫等不良環境具有出色適應性,高產且產量表現穩定。2021-2022年參加黑龍江省特用大豆品種區域試驗,2年共14點次每hm2平均產量2700.8kg,較對照品種佳豆25增產10.3%;2022年同步參加生產試驗,黑龍江省7點次平均產量2981.7kg,較對照品種佳豆25增產9.8%(表1)。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選地整地 選擇土層深厚、排水性能良好且肥力中等的地塊種植。在整地環節,推薦采用秋整地、秋起壟并結合松土、翻耕、耙平和旋耕等多種方式,以確保地面平整、土塊細碎,為來年的播種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3.2 種子處理及播種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耕作習慣,種子包衣陰干后,在適宜區域于5月上旬,土壤溫度穩定在10℃以上,土壤墑情適宜時進行播種。根據地力、施肥水平等因素確定播種密度,中等肥力地塊每hm2保苗30萬~35萬株。同時,要注意合理調整行距和株距,確保植株分布均勻,充分利用光能資源。
3.3 施肥管理 遵循“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在播種前結合整地施入足量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每hm2施用磷酸二銨150kg、尿素45kg、鉀肥50kg。在生長期間根據植株長勢和土壤肥力情況,適時補充氮、磷、鉀等化肥,以滿足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同時注意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濕潤,促進植株正常生長。
3.4 草害防治 大豆出苗前每667m2使用50%乙草胺乳油200~300mL進行封閉處理;大豆生長至第1片復葉展開,雜草2~4葉齡期時,用5%精喹禾靈乳油60~100mL防除禾本科雜草,用25%虎威、龍威等水劑40~60mL防除闊葉雜草。在大豆生長過程中,適時中耕也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當大豆長出1~2片復葉時,可進行第1次中耕;長出3~4片復葉時,進行第2次中耕。
4 結語
牡交09-004是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牡丹江分院選育的中間材料,其保留了黑農41高油、高產、高光效特點,吸收了晉豆23抗旱性、抗病毒病能力,同時以合豐51作為回交親本,利用合豐51攜帶的扁莖大豆長花序、多花多莢等有利基因,使優良性狀得以匯集,造就了牡交09-004高油、耐旱、多節多莢的特點。為調整牡交09-004熟期并保留其豐產性狀,選擇豐產性、穩定性和廣適性突出的品種黑河43,配置雜交組合牡交09-004×黑河43。根據選育過程來看,優先確立早熟、高產、高油、耐旱的育種目標;積極拓寬遺傳基礎,引入黃淮海大豆和扁莖大豆基因;根據大豆高光效育種程序和定向篩選,成功選育出高油、耐旱、小粒大豆品種中牡251。
參考文獻
[1]劉璐.我國特用大豆種植情況及產業分析.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4
[2]劉淼,畢影東,來永才,邸樹峰,李煒,樊超,劉建新,梁文衛,楊光.專用特用大豆品種選育進展.中國種業,2023(12):15-18
[3]厲志,叢媛媛,劉念析,劉佳,衣志剛,王博,劉寶權,董志敏,陳亮.芽用大豆育種性狀指標的篩選與評價.東北農業科學,2021,46(2):7-11
[4]高暢.黑龍江地區大豆種植面積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對策研究.黑龍江糧食,2023(8):97-99
[5]楊琪.大豆遺傳基礎拓寬問題.大豆科學,1993,12(1):75-80
[6]楊光宇,王洋,馬曉萍,王躍強,王英男,馬金保,陳長學,楊文華,郭德廣.野生大豆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世界農業,2010(3):53-54
[7]齊寧,林紅,魏淑紅,楊雪峰,劉廣陽.利用野生大豆資源創新優質抗病大豆新種質.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5,6(2):200-203
(收稿日期: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