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歷史悠久,是中國最早由人工制作工藝花類的技藝之一。通草花以通草片制而成,可以做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被譽為“永不凋謝”的工藝之花。
似花非花竊天意
通草花制作技藝發源于揚州。揚州人素愛戴花,但一年四季中總有鮮花枯萎的時候,因此,使用各種材料制作的工藝花繁盛起來。
隋唐時期,工藝花作為民間喜慶的裝飾物,逐漸進入宮廷,成為嬪妃宮娥頭上的簪花。宋朝,揚州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女子喜妝飾,以戴花為美。元明時期,揚州工藝花與民俗文化結合得更加緊密,大量出現于婚喪嫁娶、節慶游街等活動的儀式中。
清朝初年,揚州通草花應運而生,在傳統工藝上形成了突破,成為宮廷貢品。康熙年間,孔尚任《像生菊花歌》中的“莊生莊生果絕技,顛倒花侯竊天意”就是其在揚州為官時,看到通草花藝人莊生所制的像生花有感而發的。乾隆時期,通草花在揚州的轅門橋象生肆中均有制作和銷售,除了作為婦女頭飾,還常常被作為佛教廳堂裝飾品。
抗日戰爭爆發后,制作通草花的藝人為了躲避戰亂,流散各地或改行轉業,造成通草花制作工藝停滯,幾近失傳。1953年,揚州市對民間工藝美術行業進行摸底調查,并派專人在大江南北尋找、接回制花藝人。
1955年,揚州工藝花恢復生產,通草花又迎來了高光時刻。由錢宏才制作的兩盆通草花“胭脂上翠”與“盛世之裔”,在瘦西湖與千盆真菊同時展出,觀者竟難辨真假,通草花技藝和手工藝者錢宏才因此一舉成名。后來,錢宏才出席全國工藝美術藝人代表大會時,他帶去的通草菊花被譽為“不謝之花”,聞名全國。
再到后來,通草花盆景開拓了通草花創作生產的新領域,從最初的菊花拓展至牡丹、杜鵑、梅花、月季、蘭花、山茶、楓樹等數十個品種,更創新出掛在墻壁的掛屏,成為人們喜愛的室內裝飾陳列品,并遠銷海外。
取材中藥工藝繁
通草花的原材料取材于中藥通脫木。通脫木是五加科通脫木屬的一種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都有種植。通脫木的根莖剝去外皮,曬干后可作中藥,名為“通草”。通草質地柔軟、光色潔白、富有韌性,切片后薄如蟬翼。
制作通草時,工匠要先用專業工具沿管狀莖稈側邊切割成薄可透光的通草紙,再將其放入清水中,加適量的漂白粉進行漂白。漂白后的通草紙潔白、通透,有細微的屬于植物自然紋理的黑點。
干燥后的通草紙易碎,因此,在制作通草花之前要先將其放入潮濕的毛巾中,使其濕潤。通草花要從一片一片的花瓣做起,一枝完整的花往往需精心粘制數百片花瓣。
工匠先在紙上畫好花瓣的圖樣,再對照著用通草紙剪出相應的形狀,還要用刻刀或模具在花瓣上刻畫紋理、塑出形狀,花瓣要長短相適、卷曲有度,莖紋清楚、細巧;再用鑷子將鐵絲的一頭彎曲,盤成大小合適的小圓圈,將花瓣根部固定在圓圈里。待晾干后,用一種由松脂加工而成的稀釋劑稀釋顏料,為花瓣染色,要求濃淡相宜、鮮艷有度,光澤既不能太暗,也不能過度。
再次晾干后,將花朵和花葉組合在一起。想要做好通草花,需要對植物自然、本真的面貌有非常細致的觀察,花朵是蓓蕾初吐還是肆意盛開,花葉是新生嫩綠還是枯黃萎縮,是一枝獨秀還是數枝并茂,連花葉上的蟲蛀痕跡和花枝的彎曲程度都需要制作者用心體會、表現,才能讓通草花以假亂真、形神兼備。
通草不謝藝不凋
2009年,時年69歲的戴春富被確定為揚州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通草花制作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戴春富小學畢業后,隨錢宏才學習通草花制作手藝,逐步成為錢宏才的助手。學成之后,他與錢宏才合作完成陳列于中南海紫光閣十六盆巨大的通草盆景,成為制作揚州通草花的杰出藝人。
“捏、捻、搓,是通草花制作的絕技。這套工序看似簡單,但要捏搓出形狀各異的花瓣和枝葉,全憑藝人心中的感覺和手下的功夫,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依瓢畫葫蘆就能完成的。”在戴春富看來,即使在制作通草前,對于通草吸水程度的掌握,也要全憑手藝人的經驗,差一時半刻都不能成形。通草盆景制作過程中融匯了中國畫的創作理念和揚派盆景的藝術精髓,源于制作者深厚的自然感悟和藝術積累,具體制作則要求準確精巧、嚴謹細致。
“胸中自有花千盆,手下生出萬般態”。幾十年來,戴春富逐漸掌握了四季花的生長規律與不同品種花型的特點,從花的蓓蕾初吐到鮮花盛開,從葉的嫩綠新生到枯黃萎縮,無不爛熟于胸,他塑造的盆景形神兼備、千姿百態、師法自然,余味無窮。
與通草花已經打了一輩子交道的戴春富,一個星期也做不了幾支,但正因為費時費力,慢工出細活,才讓通草花有了更高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戴春富說:“做了一輩子的通草花,對通草有了感情。只要身體還硬朗,我就會一直把這行干下去!現在最希望的是能多帶一些可以傳承技藝的徒弟,使揚州通草花的制作技藝薪火不滅、代代相傳。”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