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世界現代化建設與智能革命、智能社會密切相關。“智能化”既是智能社會的主要特征,也是當今世界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和主要特征。智能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高度注重智能化建設。一是創新現代化理論,二是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的綜合性思維優勢,三是加快機器智能化、網絡智能化和社會智能化建設。進一步加快智能化建設,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智能化? 現代化? 發展規律? 基本特征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4.11.003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智能化”建設問題。無論是有關經濟建設還是有關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或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習近平總書記都對“智能化”有所強調。例如,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1]
進入21世紀以來,“智能革命”或“智能技術革命”快速發展。20世紀80年代,童天湘便指出,“21世紀是智能革命的世紀,也是智能機時代”,并認為當代的“世界潮流是智能革命”,“未來社會是智能社會”,當代的“現代化趨勢是智能化”。童天湘認為,“從現在到未來,從中國到世界,從科技到社會,從改革到建設,都需要有面向智能時代的發展戰略的新觀念”。[2]
“智能化”是智能革命的基本特征,加快推進“智能化”建設,必須了解智能革命一般問題及其特征。“智能革命的重要特點是,智能技術使智力物質化,廣義智能技術使智力成為直接生產力。高技術開發過程就是智力物化為技術的過程,它把高智力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造就新一代生產力。”[3]
不少學者認為,工業革命與智能革命是兩種性質不同的革命。童天湘認為,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機器模擬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科學”。“人工智能是人的智能在機器中的再現,但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智力的放大,亦即人腦的延伸。”“如果說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具機的發展,使人類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導致了第一次產業革命;那么,以計算機為先導的智能機器的發展,則會使人類擺脫繁雜的腦力勞動,開創一次新的產業革命。”[4]如果說“蒸汽機實現能量的轉換和利用是一次偉大的能量革命,魔術般地創造了工業社會;那么,智能機實現智能的轉換和利用就是一次偉大的智能革命,也一定能奇跡般地創造出智能社會”。[5]郭榮江認為:“從人工智能的目的——研究用機器完成各種智能的工作及其反過程……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就像蒸汽和電力的機器逐步替代人類重復性體力勞動那樣,由計算機代替人類重復性腦力勞動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了,而且人類研究認識自然的對象已開始轉向人類思維的器官——腦,這無疑是認識上的巨大飛躍。”[6]周祖蔭認為,人工智能革命與工業革命的性質完全不同,“正如手工工具的應用使人的四肢延長更加靈巧是一場肢體革命一樣,也正如動力機的應用使人的物質力量得到增長是一場力量革命一樣,各種獨立控制機即信息處理機的應用將使人類腦力得到解放是一場智能革命。換言之,以材料革命為主的手工工具時期和以能源革命為主的普通機器時代的特點都是以人的體力和四肢功能的延伸和擴大為主的飛躍,本質上都是人類勞動器官的延長和體力的解放,而以人工智能、自動化技術為主要內容的信息控制時期,則是以人的智力延伸和擴大為主的一次更大飛躍,本質上是人類智能器官的延長和智力的解放”。[7]
“智能化”是智能革命、智能時代、智能社會的主要特征,也是21世紀各國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特征。為什么要提高“智能化”水平?為什么要進一步加快各行業的“智能化”建設?“智能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有什么關系?如何加快“智能化”建設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筆者就這些問題作探討和分析,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當今世界現代化的發展規律與基本特征
探討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必須創新現代化理論。21世紀的現代化建設與智能時代密切相關。筆者認為,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現代化的共同特征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智能革命推動工業時代向智能時代過渡,促進工業社會向智能社會轉換。傳統的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農業經濟向現代工業經濟、傳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而這一理論在當今世界現代化建設中已不適用。如前所述,智能革命與工業革命在性質、內涵和形式方面有極大差異,智能革命不屬于工業革命,而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進入獨立新階段——智能時代的新一輪科技革命。
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是隨著智能革命的形成而形成的。“智能生產力開創一個新時代——智能時代。工業時代‘知識就是力量,智能時代‘智能就是力量,知識比物質有力量,智力比知識更有力量。工業時代由能量驅動物質型經濟,智能時代則以智力驅動智能經濟。智能成為比土地、金錢更重要的資本,是一種戰略資源。”[8]
近幾十年來,不少學者把與智能革命相應的時代和社會分別稱為“智能時代”與“智能社會”。中文“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這兩個概念最早出現于1988年,如在童天湘《論智能革命——高技術發展的社會影響》一文中“智能時代”出現12次,“智能社會”出現13次。
三十多年來,“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這兩個概念獲得自然科學、工程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普遍認同。筆者在中國知網檢索,從最早可檢索時間到2024年5月5日,篇名帶有“智能時代”的文章和圖書有11154條,其中學術期刊論文8994篇,學位論文295篇,會議論文1篇,報紙文章23篇,圖書10本。篇名帶有“智能社會”的有251條,其中學術期刊論文194篇,學位論文15篇,會議論文210篇,報紙文章459篇。
近十年來,“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這兩個概念也獲得政府部門的認可。國家主辦的重大人工智能國際會議的主題大多包含“智能時代”或“智能社會”。例如,2015年11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舉辦2015世界機器人大會,會議主題為“協同融合共贏,引領智能社會”。再如,我國主辦的世界智能大會,自2017年以來,連續舉辦七屆,其中六屆的大會主題帶有“智能時代”。第一屆大會主題是“邁向大智能時代”;第二屆大會主題是“智能時代:新進展、新趨勢、新舉措”;第三屆大會主題是“智能新時代:進展、策略和機遇”;第四屆大會主題為“智能新時代:創新、賦能、生態”;第五屆大會主題是“智能新時代:賦能新發展、智構新格局”;第六屆大會主題為“智能新時代:數字賦能 智贏未來”。
由此可見,“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這兩個概念已被社會各界和政府部門認可,說明當今世界現代化強調的是智能,指向的是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
智能化既是智能革命的基本特征,又是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的基本特征,還是當今世界主要國家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工業時代的顯著特征是工廠自動化、辦公室自動化和家庭自動化;而智能時代的顯著特征是工廠智能化、辦公室智能化和家庭智能化。智能機器不僅進入工廠和田間,還要進入辦公室和家庭。“一旦智能機廣泛運用于社會的各個領域,就會推動工廠、辦公室和家庭智能化,導致全社會智能化。”[9]大大小小的智能網絡將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智能環境。特別是人們運用智能機高速處理成指數增長的知識,有效地利用知識資源,推動智能社會發展。
智能機、智能機器人和智能網絡是智能化的三大關鍵要素。智能機和智能機器人是新一代生產力的代表。智能計算機和智能機器人都是智力物質化的機器,不同于以往任何工具和機器。工業時代實現自動化的控制機器不具有智能,只是代替人的操作,不是新一代生產力的代表。機器“只有從自動控制發展到智能控制,才有可能成為新一代生產力”。[10]智能網絡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現某種程序的“操作智能化”,即網絡運行、維護和管理的智能化,需要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故障自動檢測和康復的專家系統流量控制與優化路由選擇專家系統。二是實現為客戶服務的“服務智能化”,需要有分布式的知識庫和咨詢服務專家系統。通過智能工作站聯網可初步形成“操作智能化”和“服務智能化”兼備的智能網絡。總之,在原有的信息網絡基礎上,運用人工智能進行技術改造可以建成“二級智能高速公路”。只有以智能機為核心、實現智能機聯網才能建成“一級智能高速公路”通向智能社會。
“物質能量化”是工業時代的顯著特征,“智力物質化”是智能時代的顯著特征。工業革命與智能革命的顯著區別是開發和利用能量的不同。工業革命是通過開發自然界的物質的能量而形成生產力。按照物質的不同運動形式分類,物質的能量可分為核能、機械能、化學能、熱能、電能、光能等。因此,工業革命和工業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物質能量化。物質能量化過渡到智力物質化是智能革命的重要特點。智能革命推動人的智力與人工智力相互作用而形成新一代生產力。“新一代生產力的顯著特征是高智力和智力物質化。”在生產、管理、經營、銷售等環節上的智力物質化推動著高技術經濟發展。“高技術開發過程就是智力物化為技術的過程,它把高智力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造就新一代生產力。”[11]
智力物質化是通過制造智能機器形成的。“智能機器是機器發展的質變,它物化智力,實現智力物質化,使智力成為直接生產力。”[12]“智能機器是新一代生產力的代表,因為它使智力物質化,人工智能就是物質化的智力,亦即人工智力。”[13]智能計算機和智能機器人等都是智力物質化的機器,不同于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任何工具和機器。“智能機器的廣泛使用,必然會使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展,引起世界性的社會經濟大變革。”與“蒸汽機把熱能轉換為機械能不同,智能機器是把人的智能轉換為機器智能,且機器智能又可轉換為人的智能,人類第一次同時實現了智能轉換的全過程,是一次偉大的智能革命”。[14]一個全面智能化的社會,是智能時代或智能社會,也是當今和未來現代化的社會。
智能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意義
如前所述,智能化是當今世界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和主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15]因此,智能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和今后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高度注重社會智能化建設。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各行各業的“智能化”建設問題。筆者通過檢索“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中“智能化”一詞,得到205條結果。[16]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中都對“智能化”相關內容有所強調。例如,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的主旨演講中指出,“20世紀下半葉,信息技術引發了第三次產業革命,使社會生產和消費從工業化向自動化、智能化轉變,社會生產力再次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再次大飛躍。工程科技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催發社會生產力的深刻變革,都會推動人類文明邁向新的更高的臺階”;[17]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時指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我們要著眼長遠、把握機遇、乘勢而上,推進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共同強化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18]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上強調,“要依靠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高生態環境監測立體化、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全國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聯網共享,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大數據分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和監管有效聯動”;[19]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時強調,“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聚焦優勢產業,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繼續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國家級產業集群”;[20]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還曾多次在相關講話或賀信中提到“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例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動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形成適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需要的基礎設施體系”;[21]習近平主席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推動人類社會迎來人機協同、跨界融合、共創分享的智能時代”;[22]習近平主席向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時強調,“中國高度重視智能產業發展,加快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國愿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創智能時代,共享智能成果”;[23]等等。
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各行業“智能化”建設的講話精神?筆者認為,應從“創新”的角度入手,加快我國的“智能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創新”問題,在公開講話和報道中,“創新”是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并把“創新”視為我國現代化建設中最為關鍵的要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創新的競爭。”應該“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24]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要加強社會智能化建設。首先,必須創新現代化理論。19世紀和20世紀的現代化理論是與工業革命、工業社會相適應的。進入21世紀以來,智能革命迅速發展,已逐步進入智能社會和智能時代,自動化開始向智能化過渡。因此,應圍繞智能革命、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創新現代化理論。
其次,在智能化建設中,中華民族應充分發揮綜合性思維方式的優勢。大量事實表明,思維方式的差異對不同類型的科學技術有重大影響。工業革命使歐美各國發展迅速,走在世界的前列,這與歐美各國善于和充分開發、利用“物能”密切相關。相反,中國等發展中國家之所以在工業革命期間落后于世界,也與沒有充分開發、利用“物能”密切相關。其原因與東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有關。智能革命與工業革命性質完全不同,是開發和利用人類“智能”為主的革命。我國的人工智能研究雖然起步比西方各國晚得多,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目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位列世界第二,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人工智能研究大國。其原因與以中華民族的綜合性思維密切相關。經驗事實表明,中華民族的綜合性思維有利于開發和利用“智能”。工業革命時代,我國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在智能革命時代,中華民族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充分發揮綜合性思維在智能革命中的優勢,借鑒西方的分析性思維的長處,將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而使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再創輝煌。[25]
最后,加快機器智能化、網絡智能化和社會智能化建設。“智能化”包括機器智能化、網絡智能化和社會智能化三大類。一是機器智能化,包括各種機器、計算機、機器人、無人飛機和無人駕駛汽車等的智能化。目前,我國機器人制造走在世界前列。“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數據,2022年,中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超過29萬臺,是日本的6倍、美國的7倍、德國的12倍、法國的40倍。2023年,僅中國安裝的新型工業機器人就占全球一半以上。目前,中國工廠有150多萬臺機器人在運行,是歐洲的2倍。”[26]二是網絡智能化,涉及網絡結構、資源配置、功能管理、業務承載等方面的智能化。它能夠根據用戶的使用目的智能地決定服務提供方式,并動態適應需求變化,實現網絡的“自動駕駛”能力。網絡智能化不是簡單的網絡自動化,而是在自動化基礎之上疊加了決策功能,這意味著原來由人來作的決策現在也由機器來完成。三是社會智能化范圍較廣,包括教育智能化、科研智能化、文化建設智能化、法律審判智能化、紀檢監察智能化、國家安全智能化、調查研究智能化、辦公室智能化和家庭智能化等。
據上,智能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提高智能化建設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進一步加快各行業、各產業的智能化建設。
結語
綜上所述,以蒸汽技術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為代表的工業革命是主要通過開發和利用“物能”(如煤炭、石油等)并將其轉化為動力的革命,以延伸、放大人的體力和減輕人的體力勞動強度為目的。信息技術革命和智能技術革命是主要通過開發和利用人類的“智能”而進行的技術革命,以延伸和放大人的智力、減輕人的腦力勞動為目的,核心驅動力是信息和數據等,因此將兩者統稱為“智能革命”較為科學。
當今世界的現代化建設與智能革命、智能社會密切相關,深入了解智能革命與當今世界現代化的關系,有助于探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當今世界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基本特征主要有:一是工業時代向智能時代過渡、工業社會向智能社會轉換;二是自動化向智能化過渡;三是物質能量化向智力物質化轉換。
“智能化”既是智能革命、智能時代、智能社會的主要特征,也是當今世界現代化的基本規律和主要特征。智能化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和今后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必須高度注重智能化建設。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或生態文明建設,都要強調努力實現“智能化”。
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加強智能化建設,第一,必須創新現代化理論。傳統的現代化理論已不適應當今的現代化建設。應圍繞智能革命、智能時代和智能社會,創新現代化理論。第二,在智能化建設中,中華民族應充分發揮綜合性思維方式的優勢。大量事實表明,西方人的分析性思維有利于開發和利用“物能”,以中華民族為代表的東方綜合性思維有利于開發和利用人類的“智能”。第三,加快智能化建設。“智能化”建設包括機器智能化、網絡智能化和社會智能化三大類。只有進一步加快“智能化”建設,才能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創新項目“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3YZD055)
注釋
[1]《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人民日報》,2024年3月7日,第5版。
[2][3]童天湘:《論智能革命——高技術發展的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科學》,1988年第6期。
[4]童天湘:《人工智能》,https://10-1-10-5-1168-p.ra.cass.cn:8118/indexengine/entry_browse.cbs?no=74635&db=book1&indexval=%C8%CB%B9%A4%D6%C7%C4%DC。
[5][12]童天湘:《機器思維的探討》,《創新科技》,2007年第9期。
[6]郭榮江:《人工智能》,https://10-1-10-5-1168-p.ra.cass.cn:8118/indexengine/entry_browse.cbs?no=45925&db=book1&indexval=%C8%CB%B9%A4%D6%C7%C4%DC。
[7]周祖蔭:《新技術革命的哲學實質概述》,《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86年第4期。
[8][9][10][11][13][14]童天湘:《從信息革命到智能革命》,《中國科技信息》,1996年第3期。
[15]習近平:《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人民日報》,2023年2月8日,第1版。
[16]“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數據庫”(http://jhsjk.people.cn/),檢索時間為2024年5月5日。
[17]習近平:《讓工程科技造福人類、創造未來》,《人民日報》,2014年6月4日,第2版。
[18]習近平:《同心協力 共迎挑戰 譜寫亞太合作新篇章——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的書面演講》,《人民日報》,2023年11月18日,第2版。
[19]《習近平:把“三嚴三實”貫穿改革全過程 努力做全面深化改革的實干家》,《人民日報》,2015年7月2日,第1版。
[20]《堅持改革創新求真務實 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湖南篇章》,《人民日報》,2024年3月22日,第1版。
[21]《習近平:加強領導做好規劃明確任務夯實基礎 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日,第1版。
[22]《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人民日報》,2019年5月17日,第1版。
[23]《習近平向2019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致賀信》,《人民日報》,2019年8月27日,第1版。
[24]《習近平總書記談創新》,《人民日報》,2016年3月3日,第10版。
[25]詳細論證參見何星亮:《智能時代:東方文明的時代》,《世界社會科學》,2024年第1期。
[26]《中國迅速擁抱智能化浪潮》,《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4月8日,第10版。
責 編∕肖晗題? 美 編∕梁麗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