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進一步促進中長跑運動訓練監控的發展,并為中長跑運動科學化訓練提供一定理論價值,文章對中長跑運動訓練負荷的監控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和梳理。研究得出,近年來,我國眾多學者對中長跑運動在生理負荷方面進行了大量監控研究,過度依賴生理生化指標所表達的結果,對于心理負荷的監測與調控研究較少,建立了對中長跑運動的運動訓練監測指標體系。總體而言,我國中長跑運動負荷監控已經具有一定的研究體系,但監控的系統性仍需有待繼續加強。
關鍵詞:中長跑;訓練負荷;運動監控
隨著信息化、科技化的日益發展,體育科學化訓練已經成時代主旋律。高科技應用體育領域的時代,競技體育不再是單純地依靠體力和技術,而是在科學技術的指導下依靠科學的訓練進而提高運動成績。科學的訓練監測是體育訓練的一個關鍵環節,直接影響到訓練的正確性和科學性。中長跑作為田徑運動項目的重要組成項目,近年我國中長跑項目優異成績集中于競走項目,其余項目起色不大,對中長跑項目進行科學監控具有著重要意義。
1中長跑運動項目分析
1.1 中長跑運動監控的必要性
傳統的田徑長跑訓練監控是基于教練對運動員訓練中的表現、面部表情、身體反應和語言表達的主觀判斷。這一判斷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屬于簡單類型的運動訓練監測。然而,傳統的體育監控方法依賴運動員的外在表現,具有很大的個人主觀性,難以實現客觀評價,監測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難以保證。同時,其對于評價運動員訓練中負荷以及機體恢復狀況,單憑經驗進行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競技體育的需要。此外,運動員在訓練過程中的外部表現存在一定程度的隱蔽性和欺瞞性,難以全面準確地監測。
通過監控設備可以及時發現運動員的安全問題,如體力不支、意外受傷等情況,并迅速采取應急措施,保障運動員的安全。同時,監控設備可以幫助教練及時了解運動員的訓練情況,包括姿勢、步態、呼吸等相關數據,從而更準確地評估訓練效果和調整訓練計劃,幫助運動員提高成績;還可以記錄運動員的運動軌跡、心率、速度、耗能等數據,為后續的數據分析和科學訓練提供支持,幫助制定個性化的訓練計劃。除此之外,在比賽中將監控設備的畫面傳輸到大屏幕上,觀眾可以實時觀看運動員的比賽過程,增加比賽的觀賞性并激發觀眾的參與熱情,同時也能提高比賽的公平性,監測運動員的違規行為,如途中縮短賽道、搭賊船等不正當行為,維護比賽的公平性和運動的純凈性。因此,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和設備對中長跑進行監測已成為一種趨勢。
1.2 中長跑運動項目特征
中長跑是一項持久耐力運動項目,通常指的是跑步超過800米(m)的比賽,一般包括1500m、3000m、5000m和10000m等距離,是一項需要長時間持續奔跑的運動,參與者需要具備較高的心肺功能和耐力,能夠在比賽中保持一定的速度和節奏,該項目不僅需要良好的體能,還需要運動員具備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合理分配體力,掌握賽道和競爭對手的位置,合適的加速和沖刺等都是成功的關鍵,同時,該項目對運動員的心理素質要求較高,參與者需要具備忍耐力和毅力,能夠在面對疲勞和困難時堅持下去。在中長跑中,運動員需要根據自身的能力和賽程的要求,合理控制自己的節奏和呼吸,保持穩定的速度和深度呼吸,以提高效果并延緩疲勞。中長跑項目主要以有氧系統供能為主,其運動工作時間長,具有工作強度低、運動負荷大的特點。運動員通過指定距離用時短者即為優勝,中長跑運動項目需要良好的放松協調能力,具有較大步長以及優秀的長時間跑動能力,是一項極限運動項目[1,2]。中長跑運動員體型較為纖瘦,腿部較長,身體肌肉中紅肌纖維占比含量高,具有較強的氧運輸能力,其所需要的專項競技能力主要是發展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因此有氧耐力成為中長跑運動取得好成績的關鍵[2]。中長跑項目是一項需要全面發展的運動項目,除了具備良好的體能素質,還需要具備策略、技巧、心理素質和耐力等綜合能力。
1.3 中長跑項目運動訓練監控的內容
中長跑運動項目訓練監控的內容應當包括3個方面:(1)監控運動員的訓練負荷;(2)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進行監控和診斷;(3)監控運動員的運動技戰術。
通過運動追蹤設備,可以幫助監控運動員的訓練負荷。這些設備可以收集和分析運動員的活動數據,如心率、步數、距離和速度等。根據這些數據,可以進行定期評估監測運動員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成果,了解運動員的進展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優化訓練計劃。同時,進行心率監測,通過監測運動員的心率來評估他們的運動負荷,可以設置心率閾值,以確保運動員的訓練在適當的范圍內進行。除此之外,對于監控運動員訓練負荷還可以從平時的訓練日志中監測,記錄每次訓練的內容、持續時間、強度和感受等信息。這樣可以隨時查看他們的訓練情況,并根據需要進行調整。
對于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進行監控和診斷可以從生理指標監測、運動測試、運動追蹤技術、預防和康復監護以及數據分析和反饋幾方面進行監測,需要注意的是,在監控和診斷運動員的身體機能過程中,保護運動員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安全是至關重要的。相關數據的收集、存儲和使用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和道德準則。
經過查找和閱讀相關文獻,對于運動員的技戰術監控相關文章較少,對于技術監控多采用高速攝像、optojump步態分析系統、apas運動技術分析系統等進行,但對于運動技術的應用與分析涉及較少[3]。因此,監控運動員的運動技戰術可以從視頻錄像、傳感技術、數據分析軟件以及實時監測系統幾方面進行監測,這些技術和方法可以幫助教練和運動員深入了解運動技術和戰術方面的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改善措施。
1.4 中長跑項目運動訓練監控的原則
無論任何運動項目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在原則的范圍內有效提高訓練監控的科學性。中長跑運動監控所需要遵循的原則有以下幾點:競技運動需要原則、運動員個體差異原則[4]。
監控出現的最終目的在于科學有效地完成訓練,在不斷提升運動員個人競技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實現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獲得優異的運動成績的目的。訓練實施的監控內容要符合運動項目特點與要求,從比賽實際出發對監控內容進行涉及與調整。同時,運動訓練監控需要遵循個體差異原則,每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狀況、競技能力發展水平、適應訓練負荷能力等都不相同,因此,在對短跑運動員的訓練進行監控時要根據運動員的個人特點制定合理的訓練計劃,進而展開有效的訓練監控。對監控指標內容要有科學合理的判斷并結合運動員的實際將情況進行判定與調整,科學儀器所表達出來的數據經過理性分析與實施才能成為提升運動競技能力的助力。
2" 中長跑運動訓練負荷監測指標的研究現狀
2.1 運動員生理負荷監測指標的研究
現代中長跑訓練所選擇的指標表現出三個特點:一是即時性,能夠實時反映運動員的訓練狀態,反映訓練對運動員的影響;二是同步性,即所選指標與運動員的訓練條件相一致;第三是易檢測,即對某一指標的檢測對人體無創或成本最小。它簡單、快速、低成本,可重復檢測。通過對已有研究的分析發現,目前中長跑訓練的生化監測指標主要有心率、睪酮、血乳酸以及血紅蛋白等。
劉少兵等[5]認為心率作為生理指標在運動過程中可以用以反映運動強度和運動負荷,也可以反映運動員對訓練的適應狀況。其強調在中長跑運動中使用心率指標評價運動強度時,必須要在運動員最大攝氧量中進行評價,在尚未進入運動穩定狀態時運動強度與心率呈現出線性上升狀態,此時心率數值可以直接表達運動強度。因運動員機體對運動項目的適應,中長跑運動員靜息心率較低,而當運動員對逐漸增高的運動強度產生適應時,運動員心臟容積不斷擴大,每博輸出量增加,在同等運動強度下運動心率會有所降低,同時靜息心率也會因此降低,心臟機能的增加也反映了運動員的訓練效果。
翟豐等[6]選取備戰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期間的江蘇省大學生中長跑運動員和備戰全運會的江蘇隊中長跑運動員進行研究,通過監測心率、尿蛋白、心功能指標、無氧能力、最大攝氧量、無氧閾、斯坦格試驗與漢契試驗等生理生化指標來監測中長跑運動員賽前訓練時身體機能的變化。研究發現:基礎心率可以反映運動員訓練后的心臟機能狀況,對運動負荷的適應性。同時,相同強度下的尿蛋白能反映運動員的身體機能狀況;最大吸氧量、心功能指數、無氧功率能反應中長跑運動員心臟機能狀態;此外,訓練過程和賽前準備階段的心理負荷監控與調整是影響運動員競技能力發揮的重要因素。
左曉東等[7]對競走項目運動員的運動訓練監控中生理生化指標以及訓練的負荷進行相應研究,選取了備戰田徑世界錦標賽中國家隊男子競走隊8名運動員作為其實驗的對象,在為期44天的訓練期間對其運動員血清的睪酮(T)、血紅蛋白(Hb)、肌酸激酶(CK)和尿素(BU)等生化指標進行了測試。研究發現,受到高原氣候刺激的影響,其運動員的睪酮、血紅蛋白的生化指標低于平原值,在大運動負荷量下良好的膳食補給能使血紅蛋白、睪酮高于平原。因受高原環境刺激使血尿素(BU)和血清肌酸激酶(CK)高于平原值,說明運動員機能較好,恢復較快,也說明可以承受更大運動負荷的刺激。通過對運動員訓練生化指標進行監控發現高原耐力項目運動強度的發展需循序漸進,同時營養膳食的補充也是促進更好訓練效果的前提。
陳波[8]通過對我國耐力性項目2005-2008年國家隊運動員訓練負荷記錄進行研究,發現我國田徑耐力性項目訓練大部分項目沒有對心理負荷進行監控。其研究表明監控指標應當包括訓練學指標和生化指標,訓練學指標對于直觀反映運動員運動負荷和運動達成度,是生化指標發生反應的前提和原因,同時訓練學指標與生化指標均在表達人體負荷上均呈現出一致性。同時,生理指標對于運動負荷的測量的精準性是訓練學指標所不能及的,但訓練學指標準確的表達對于衡量運動負荷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例如:杠鈴蹲、跳練習時間、負重量等對運動負荷進行評定。在其研究中表達了對運動負荷的測量不能單一地依靠生理指標,對于行之有效的訓練學指標在對運動負荷的測量上起著重要重要作用。
增強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和體能儲備是目前訓練方向的主流,無論是高原訓練亦或是高住低練訓練其根本目的仍是增強運動員的有氧代謝能力。對于運動負荷指標的監控也脫離不了對運動員有氧能力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當前學者們對中長跑運動訓練監測指標開展的研究中發現,心率、血紅蛋白、最大吸氧量、心功能指數、無氧功率等指標可對運動員訓練進行高效的監控,且各類指標對于評定運動的機能狀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同訓練階段,不同訓練任務和發展能力的不同,對于生化指標的選擇,仍然需要結合體育項目和訓練階段的特點,制定詳細的監測計劃,加強監測,進行綜合分析[6]。
2.2運動員心理負荷的監測指標研究
心理負荷是指在人類活動的過程中其客觀事件對人的心理過程所產生的刺激。這種客觀刺激與人的主觀狀態相互作用,表現為人的行為、生理變化和主觀體驗[9]。運動員在運動訓練的過程中,其心理負荷通常會呈現出與身體負荷和訓練負荷不匹配的狀況,進而導致產生特殊性。具體來說,在訓練和身體負荷都很小的情況下,心理負荷可能會相反。比如,在運動員比賽之前,他們會翻來覆去,徹夜難眠。當一個人的訓練負荷很大的時候,他的心理負荷就會很小。比如,一個舉重的運動員,在踢球的時候,他的身體會被汗水浸透,但是他會感到非常的舒服[10]。這一矛盾引起了身心上的疲倦。
田野等[10]在其研究中使用神經生理方法、生物化學方法、心理量表和自我評述等多種檢測方法對運動員的運動心理性疲勞進行監測。結果顯示各類監測方法對于運動員的心理疲勞監測均具有一定效果,在心理疲勞監測實際狀況中目前備受研究者們青睞的是自我陳述報告和腦波超慢漲落技術。同時對運動員心理負荷的監測提出了多種監測方法并用,要堅持長期的監測與評定調節,測試結果的評定應以自身對照為主。
2.3 中長跑運動訓練負荷監測指標研究的不足
就運動負荷而言,其包含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上述學者在對運動員的運動負荷進行監控過程中,多是以生理負荷角度出發,對于運動員的心理負荷關注較少。人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競技能力的增強不單是依靠每一項運動能力的增加所獲得的,但在中長跑運動中創造優異競技成績的前提仍是有氧代謝能力起著決定性作用。中長跑運動訓練不單限制于在操場進行完整長跑訓練,但對于中長跑競技能力的增加每天長距離大量的跑動是將各項運動能力轉化為專項競技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也意味著運動員每天需進行大量的跑動距離。日復一日且大量的跑動距離加之田徑運動項目的枯燥性和單一性,使得對中長跑運動員的心理負荷進行監控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時,受制于硬件與軟件、科研人才等條件,對于運動員進行行之有效的心理負荷監控變得極為困難。經過查閱文獻發現,對于運動員心理狀況的監控一般采用注意力水平、運動興奮程度、心理狀況量表等進行測量,使用科學儀器對運動員心理狀況的采集主要在實驗室以腦電波測試等為主,作為訓練設備使用仍然具有一定難度。舉國體制下的競技體育道路是粗放性發展道路,除一部分優勢項目外,大部分項目所使用的訓練場地以及運動設備均無多大差異,抓住主要矛盾進行克而攻之這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方式,這也導致了除部分必須需要心理負荷監控項目即技心能主導運動項群外,大部分運動項目監控對于心理負荷的監控較少。
此外,由于運動項目時間長、消耗大,長跑運動為周期性運動即在同一場地內進行周期性運動,這使得中長跑運動能夠進行周期性調控,當發現運動員在上一圈配速過程中速度過快引起心率不正常變化,教練員可以及時根據科學儀器所傳達的數據對運動員的訓練進行調整。但,一方面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將調控指令傳達至運動員成為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中長跑運動訓練生理監控指標測試內容大部分在運動前或運動后進行采集以便于實施數據對比,是運動結束后獲得數據以便于下一次訓練進行運動監控,這對于實時監控而言仍具有一定的延滯性,目前的監控方案是受制于目前監控工作和訓練環境下的理想解決方案,對于監控效率和效果的提升未來仍需要監控設備的不斷更替與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3" 結語
近年來,我國學者從多方面對中長跑運動監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高了中長跑運動訓練監控的科學水平,為中長跑的科學訓練提供了強有力的參考和啟示。其對于運動負荷的監控,心理負荷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同時,我國中長跑訓練監控的系統性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有必要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清思路,積極改革創新,以不斷總結經驗,提高運動訓練的科學水平,進一步促進我國中長跑競技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田野.運動生理學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3]蘇炳添,鄧民威,徐澤,等.新時代中國男子100m短跑: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學,2019,39(2):22-28.
[4]張立爭.短跑項目運動訓練監控綜述[J].青少年體育,2019(4):72-73.
[5]劉少兵,嚴海.心率監控在中長跑訓練中的應用[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5(11):38.
[6]翟豐,張艷平.中長跑運動員賽前訓練的調控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5):75-78.
[7]左曉東,敬龍軍,謝春軍.競走賽前高原訓練的營養補充、生化監控和訓練負荷實例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50-52+55.
[8]陳波.我國田徑耐力性項目優秀運動員訓練負荷監控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3.
[9]張忠秋.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訓練過程的心理監控[J].中國體育教練員,2013,21(1):14-18.
[10]田野,王清,馮連世,等.優秀運動員運動訓練科學監控與競技狀態調整[J].體育科學,2008(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