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通過功能性動作篩查研究其與網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的相關性,以期為后續的訓練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利用文獻資料法做前期資料研究之后,使用文獻資料法、測試法等對26名網球運動員進行為期8周的功能性動作篩查與功能性訓練。結果:網球運動員FMS評分僅為14.13±0.56,且存在左右不對稱性問題,分析ROC曲線圖與Youden指數,確定網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閾值為14分。經過為期8周的功能性訓練,網球運動員的FMS評分獲得了顯著提升,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p<0.05)。特別是在深蹲上舉、跨欄步、直線弓箭步和肩部靈活性等動作的執行上,運動員的表現均取得了顯著的進步(p<0.05)。這些結果表明了功能性訓練對于提升網球運動員的身體功能和運動表現具有積極的影響。結論:網球運動員身體功能性較差,存在嚴重的運動損傷風險,尤其是下肢關節存在不穩定與靈活度不足的問題,是導致運動損傷的關鍵。建議:將FMS與網球訓練進行結合,降低運動員的損傷風險與損傷概率。
關鍵詞:功能性動作篩查;網球運動員;運動損傷;相關性
網球運動是一項強度與耐力兼備的運動項目,對網球運動員的技戰術以及身體功能要求極高,身體功能的好壞在一定層面上決定運動員技戰術的水平。文獻資料顯示,肩關節、膝關節、肌腱韌帶以及網球肘等身體部位都是網球運動員經常出現的損傷部位[1-2]。對于網球運動員來說功能性訓練主要是強化運動員身體關節、多方向身體移動以及加減速身體穩定性的訓練方法與手段。通過增強網球運動員的身體關節靈活性和穩定性,避免過度依賴單一關節或局部力量訓練,從而有效提升其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術水平。研究顯示,將功能性訓練納入運動項目,能有效提升運動員的體能、技術和比賽表現[3]。在網球運動中,急停急起和跳起高壓等動作常導致踝關節、手腕和肩關節損傷。而具備良好身體功能的運動員能降低運動損傷的風險,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因此,在運動員的日常訓練中融入功能性訓練,能夠使運動員的運動表現、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通過功能性動作篩查(FMS),分析網球運動員身體功能、FMS與運動損傷的相關性。從某綜合院校隨機選取26名網球運動員作為研究對象,以8周為測試時間,對運動員們進行功能性訓練。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等數據庫對本研究的關鍵詞匯進行檢索,如:“功能性訓練”“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網球運動員”“運動損傷”“身體功能”,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文獻,不斷地對所查閱的資料與文獻進行整理與分析,了解前人對于網球運動員損傷相關性的研究成果,以便為本研究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依據。
1.2.2" 測試法
對26名網球運動員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4],共由7個測試動作組成,每個動作評分為0-3分,滿分為21分,其動作是:主動直腿上抬、直線弓箭步、跨欄步、軀干穩定俯臥撐、肩部靈活性、旋轉穩定以及深蹲上舉。其中除了軀干穩定俯臥撐以及深蹲上舉這兩個動作,其余5個動作是對受試者進行左右兩側的測試,這5個動作的測試得分取較低的一側得分為最終得分。
2" 研究結果
2.1" 功能性訓練前網球運動員FMS測試結果
在對所選的26名運動員進行功能性訓練前,首先對其進行FMS功能性動作測試,以此了解受試者初始狀態的身體功能。經過測試將所得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FMS評分為14.13±0.56,這個分值基本與運動損傷閾值14分相同[5-7]。從表1可以看出,深蹲上舉的測試評分為2.14±0.25,跨欄步評分為2.11±0.33,直線弓箭步的動作評分為2.02±0.62,肩部靈活性的動作評分較高為2.41±0.44,主動直腿上抬的動作評分為2.01±0.12,軀干穩定俯臥撐動作評分為2.57±0.24,旋轉穩定動作評分是本次測試項的最低分為1.78±0.12。
2.2" 網球運動員左右對稱性動作測試結果
從圖1可以看出,在跨欄步測試中,左右兩側的平衡性存在一定差異,左側評分略高于右側,且差異較為明顯。因此,在未來的訓練中,應著重加強跨欄步的左右平衡性。在直線弓箭步測試中,左右兩側的不對稱性較為嚴重,這直接影響了最終得分。肩部靈活性方面,左右兩側動作無明顯差異,表明網球運動員在左右兩側非對稱性上沒有顯著不同。而在主動直腿上抬的動作測試中,左側表現明顯優于右側。旋轉穩定性方面,兩側對稱性較為平衡,左側評分為1.81,右側評分為1.71,沒有明顯差異。
2.3" 功能性訓練前網球運動員損傷閾值
采用功能性動作篩查評分作為評估標準,將網球運動員劃分為損傷組與健康組,隨后對這兩組運動員的FMS評分進行了ROC曲線分析。分析的結果以圖1的形式呈現,旨在清晰地展示兩組運動員在FMS評分上的差異及其與損傷風險的關系。從表2可以看出,曲線下面積為0.765,并且p=0.002<0.05,ROC曲線圖面積大于0.7,表明本研究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通過綜合ROC曲線圖和Youden指數,可以精確地確定網球運動員的FMS評分損傷閾值。Youden指數,計算公式為Youden指數=靈敏性+特異性-1,當該指數達到最高點時,對應的FMS評分即可作為網球運動員FMS損傷的臨界值。這種方法提供了一個量化標準,用以評估網球運動員的損傷風險。本研究中,Youden最大數值時,對應的FMS評分為13.5分,取整數為14分,因此本研究將14分確定為網球運動員FMS損傷閾值。
2.4" 功能性訓練前后網球運動員FMS測試結果
對網球運動員進行為期2個月(8周)的功能性訓練后,網球運動員接受了第二次功能性動作篩查。通過對比兩次篩查結果,發現網球運動員的身體功能有了明顯的提升。從表4中可以看出,經過功能性訓練后,FMS評分有顯著增長,從初次篩查的14.13±0.56提高至17.06±1.43。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兩組數據呈現出顯著性差異,p值小于0.05。這一結果說明,在功能性訓練后,網球運動員的FMS評分得到了顯著提升,且這種提升具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其中深蹲動作評分從2.14±0.25增長到2.39±0.50,跨欄步動作的評分由2.11±0.33增長到2.35±0.18,直線弓箭步由2.02±0.62增長到2.41±0.16,肩部靈活性動作由2.41±0.44增長到2.72±0.35。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后,對這4個動作試驗前后的數據進行分析,發現p<0.05,這表明功能性訓練前后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主動直腿上抬增長到2.39±0.61,但p>0.05;軀干穩定俯臥撐評分增長到2.73±0.17,同樣p>0.05,旋轉穩定動作的評分從1.78±0.12,增長到2.01±0.38,但這三個動作的實驗前后數據并沒有顯著性的差異。
3" 分析與討論
3.1" 功能性訓練前網球運動員FMS測試結果分析
在對所選的26名運動員進行功能性訓練前,首先對其進行FMS功能性動作測試,經過測試將所得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網球運動員FMS功能性動作篩查的評分較低,僅僅比損傷閾值14分高出0.13,表明網球運動員損傷風險較高,反映出網球運動員身體功能性較差。因此,建議各網球教練員在日常訓練中將功能性身體糾正訓練融入訓練安排中,強化本體感覺以此促進網球運動員膝關節與踝關節的穩定性,提高網球運動員的身體功能,降低損傷概率與損傷風險[8]。在測試中發現受試者在進行深蹲上舉的動作時,部分受試者下蹲時腳后跟需要抬起,才可以完成該動作,主要是受試者踝關節功能受限,個別受試者踝關節出現損傷,可以對其進行低溫沖擊療法以對踝關節的損傷起到康復的作用[9]。在直線弓箭步測試中,個別受試者在執行下蹲動作時,出現軀干前傾或核心不穩的現象。主動直腿上抬的動作測試顯示,大部分運動員左右兩側存在明顯的動作不對稱性。由于旋轉穩定動作難度較高,并且受試者的核心控制力普遍較弱,導致該動作的評分最低,僅為1.78±0.12。為了提高網球運動員的核心力量和肌肉力量,并強化其靜態平衡性,需要進行針對性的訓練[10]。
3.2" 網球運動員左右對稱性動作測試結果分析
在對網球運動員進行FMS的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執行跨欄步、直線弓箭步以及主動直腿上抬等動作時,左右兩側表現出顯著的不對稱性。這表明網球運動員在動作執行過程中,兩側肢體的協調性和平衡性存在差異。造成這種不對稱性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網球運動員在訓練中過多地專注于攻擊步法,個別受試者習慣性地使用慣用腿進行發力。對于主動直腿上抬動作的不對稱性,這可能與日常訓練中缺乏對肌肉的拉伸和放松有關。在直線弓箭步測試中,發現個別受試者在兩側下蹲后出現了膝關節疼痛的現象。這可能是訓練中膝關節過度疲勞導致的損傷。因此,今后需要對網球運動員左右兩側對稱性進行強化,在訓練前要充分進行熱身運動,提高網球運動員的運動表現[11]。
3.3" 功能性訓練前網球運動員損傷閾值分析
經過ROC曲線分析,網球運動員的FMS評分顯示出良好的預測效能,曲線下面積達到0.765,超過了0.7的閾值,表明該評分在預測損傷風險方面具有較高的準確性。同時,p值為0.002,小于0.05,進一步驗證了這一分析結果的統計學意義。這表明本研究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經過對ROC曲線圖和Youden指數的綜合分析,可以準確地確立網球運動員FMS評分的損傷風險閾值。具體來說,當Youden指數達到最大值時,對應的FMS評分即可被視為網球運動員的FMS損傷閾值。這種方法結合了ROC曲線和Youden指數的優勢,為評估網球運動員的損傷風險提供了更加準確和可靠的依據。本研究中Youden最大的數值對應的FMS評分為13.5分,取整數為14分。因此,將14分確定為網球運動員FMS損傷閾值。本研究的損傷閾值與國外學者對足球運動員以及國外消防隊員的FMS閾值預測結果相同,都是將14分確定為運動損傷的閾值。
3.4" 功能性訓練前后網球運動員FMS測試結果分析
經過8周的功能性訓練,再次對網球運動員進行功能性動作篩查。經過對兩次篩查結果的對比分析,筆者觀察到網球運動員的身體功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具體來說,深蹲上舉、跨欄步、直線弓箭步以及肩部靈活性等動作的表現均有了明顯的進步,這種進步在統計學上具有顯著意義(p<0.05),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原因:(1)這四個動作的首次測試評分較低;(2)本功能性訓練動作針對運動員首次測試的功能權限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從而增長較為明顯;(3)日常訓練中,運動員對于身體功能的重視程度高以及個別訓練動作跟網球運動專項相似,因此提升較為明顯。主動直腿上抬、軀干穩定俯臥撐以及旋轉穩定動作的評分雖有所提升,但實驗前后兩組數據并沒有明顯的差異性(p>0.05),主要是因為:(1)旋轉穩定動作相對較難,并且對于受試者的核心力量要求極高;(2)主動直腿上抬主要測試受試者兩側的對稱性、髖關節靈活性以及肌肉的延展性,測試發現受試者肌肉的延展性較差,雖然對于腿部力量訓練進行得比較多,但是放松整理的重視程度不足;(3)軀干穩定俯臥撐的首次測試分數較高為2.57±0.24,功能性訓練通過增強運動員的上肢肌肉力量,強化動作模式的方式進行,但提升不明顯,主要是由于訓練缺少神經肌肉整合的訓練動作[12]。
4" 結論
文章對網球運動員進行FMS與功能性訓練,找出網球運動員FMS與運動損傷的相關性,為網球教練提供訓練依據。通過訓練前的FMS功能性動作測試發現受試者普遍存在身體功能的劣勢,尤其是下肢方面存在較為嚴重的功能障礙。根據ROC曲線圖與Youden指數的分析,將FMS評分14分確定為網球運動員的損傷閾值,通過測試發現受試者的身體薄弱環節,針對存在的問題以及14分閾值以下的網球運動員,制定個性化訓練,進行專門性的功能訓練,提高動作效率。通過為期2個月的訓練后,14分以下的網球運動員身體功能有了明顯的改善(p<0.05),左右對稱性的問題也有了明顯的改善,其中深蹲上舉、跨欄步、直線弓箭步以及肩部靈活性動作改善較為明顯(p<0.05)。通過功能性訓練,提高運動員的身體功能,減少運動員的損傷風險以及降低損傷概率,有助于網球運動員提高運動表現和開發其運動潛能。因此,FMS功能性篩查與功能性訓練值得在網球訓練中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韓秋.青少年羽毛球運動員的運動損傷特征:23支球隊120名隊員資料[J].中國臨床康復,2006(4):65-67.
[2]禾惠敏.功能性動作篩查(FMS)在羽毛球訓練中的應用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8.
[3]余長青,石鴻冰.羽毛球運動所引起常見的運動損傷及預防方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S1):227-229.
[4]孫莉莉.美國功能動作測試(FMS)概述[J].體育科研,2011,32(5):29-32.
[5]Chimera N J, Knoeller S, Cooper R,et al.Prediction of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Performance From Lower Extremity Range of Motion And Core Tes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17,12(2):173.
[6]Sheard S C, Pethybridge R J, Wright J M,et al.Back pain in aircrew-An initial survey[J].Aviation Space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1996,67(5):474-477.
[7]Kiesel K, Plisky P J, Voight M L.Can Serious Injury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be Predicted by a Preseaso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cal Therapy,2007,2(3):274-277.
[8]王瑛.強化本體感覺訓練對青年男性平衡能力和踝關節功能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 19(11):41-46.
[9]劉莉娜.低溫沖擊療法在減輕體育運動所致足踝部骨折術前腫痛中的應用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3):37-40.
[10]徐盛嘉,胡斐,代敬賢,等.核心穩定性運動和肌肉力量運動對閉眼狀態下靜態平衡能力的影響[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4):39-44.
[11]徐盛嘉.熱身方式對運動表現提升的影響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9,18(12):48-53.
[12]彭勇.整合性神經肌肉訓練改善人體運動表現和預防下肢損傷的作用與機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20,19(8):5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