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該兩不相謝。父母常和孩子訴說生養不易,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但父母與孩子,都只是經歷彼此生命中的一段。父母的青少年時光,孩子不曾參與。父母也無法陪伴孩子走完一生。在一起的時光,是相互扶持、相互愉悅的。如此,又何須讓孩子感恩父母呢?
當然,這么說,并不是叫大家都做冷漠的人,而是不要執著于自己的付出應獲得別人的感謝。國人素重送別,多情自古傷離別。而古龍借陸小鳳之口,卻道出了人生相處的真諦,“你走的時候,我也許不會送你;可是你若再來,無論刮多大的風,下多大的雨,我也一定會去接你”。送君千里,終須一別,送別時能說些什么呢?是否要表達感謝呢?如此麻煩,不如不送。

小女最近迷上聽《西游記》,常問東問西。我便找出紙書來讀做些功課。讀至《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一章,師徒一行即將抵達西行的終點靈山福地時,接引佛祖化身駕了艘無底船將師徒一行送過凌云渡。上岸后,三藏轉身謝了三個徒弟。行者卻道:“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我等虧師父解脫,借門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師父也賴我等保護,秉教伽持,喜脫了凡胎。”悟空的佛性修為確實比師父高,“兩不相謝,彼此皆扶持也”,道出了人生相處的最高原則。悟空此種修為來源于他的第一位師父——菩提祖師。
悟空在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為師,學長生之道。七年后,菩提“驅逐”悟空下山。悟空滿眼墮淚,念師父厚恩未報,不敢離去。祖師卻道,哪里有什么恩義?甚至說,“你只是不惹禍不牽帶我就罷了”。冰冷至極的言語,好個無情的祖師。佛要慈悲眾生,你與徒弟分別時卻說出如此絕情之語,怎能為佛呢?實則不然,師徒一場,彼此關照。菩提對悟空的愛,不靠言語,不賴眼淚。看“夜半三更祖師傳道”里,菩提對悟空那是滿滿的愛。緣分已盡,則不再追戀,不讓徒弟背負要感恩師父的心理負擔,才能活出自己。“不近人情”是最深情,是真正的覺悟。
兩不相謝,不是兩不相欠、忘卻情意。而是無論風雨,我都迎你,開啟彼此相處的時光。要離開時,就淡淡分別,藏深情于心底。也許,達不到菩提的境界,但努力為之,如此悟空才能經歷磨難,終成斗戰勝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