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和寫作是密不可分的,對學生的思維水平提高、理解能力培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是吸收,而寫作則是傾吐。”學生在閱讀經典篇章時可以升華精神境界,積累豐富多樣的寫作素材,掌握各種各樣的寫作技巧。作文水平顯示了在閱讀中積蓄的力量,而閱讀能力則能反映一個人的作文水平,閱讀和寫作是相互促進的關系。
一、提高閱讀能力、寫作素養的現實意義
1.啟迪心靈,認識人生價值
在小學和初中的銜接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素養,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和寫作素養,學生便能從另類視角解讀閱讀素材中的故事、事件,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積累知識,提高文化修養
在閱讀中接觸的好詞、佳句、名段,以及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故事等,能在拓寬學生視野的同時,促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豐富的知識,將閱讀中積累的素材運用于寫作中,可以寫出脈絡清晰、觸動人心的佳作。長此以往,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3.培養審美能力,完成心理構建
經典篇章具有“美”的韻味,例如描寫自然風光的文章,能凸顯大自然獨有的“秀美”;描寫人物的文章,能凸顯人世間特有的“人情美、品質美”。而把閱讀篇章中獨特的美運用于寫作中,又可以提高作文的質量。長期被“人情美、品質美、自然美”浸潤,學生能正確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正確認識自己身邊的人、事、物。
二、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教學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尚未明確銜接教學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說:“要想給孩子半杯水,教師就必須有一杯水。”教師專業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所教的學生是否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但是通過訪談與調查后我們發現:一部分語文教師教學目標模糊,尚不明確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教學的大致方向,只是盲目按照教材內容直接授課。錯誤的教學方式自然導致銜接不當,升入初中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將更為吃力。
2.學生的閱讀與寫作基礎較差
由于整體閱讀的感知能力較弱,以及受生活環境、自身經驗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不足,因此在閱讀時勢必受到影響。由于閱讀知識儲備容量低,導致可使用的寫作素材較少,如此一來學生在寫作時自然感覺費力,在冥思苦想一番耗費了大量時間后,也沒能寫出合格的作文。長此以往,閱讀與寫作基礎便會越來越不牢固。
3.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習慣不良
正所謂“好習慣才能成就好未來”,從中低年級開始教師就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與寫作習慣,讓其深受佳作的正面影響。這樣不僅能積累好詞佳句,鍛煉好口才,而且對語文成績的提高亦有幫助。但在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教學中,一些教師明顯發現:課余時間大部分學生并未自覺閱讀與寫作,掌握的基礎知識基本來源于課堂,加之家長很少干預,導致他們一直未能養成良好的閱讀與寫作習慣。
三、大閱讀背景下提高學生寫作素養的實踐措施
1.提高適應能力,推動心理銜接
初中教育教學是小學教育教學的繼續和深入,進入初中階段后,學生不僅要面臨學業難度提高的挑戰,也可能因為進入全新的環境和面對新的老師和同學,在心理等方面產生很大的變化,甚至出現心理落差,如此他們就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初中階段的學習。這時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適應能力,推動心理銜接”,如通過言語鼓勵、方法指導等舉措,培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推動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鑒于小學階段大部分學生對教師的心理依賴性較強,在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教學中,筆者設計如下方案:
課堂上引導學生欣賞初中課文《散步》,并啟發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解讀課文中的角色,在組內大膽發表個人的觀點,最后小組成員推選學生代表回答問題。教師則負責點評與指導,細節方面由學生具體落實。
學生在小組內暢所欲言,有的在梳理全文后以“責任”二字概括課文內容:“我”有著兒子、丈夫、父親等多重角色,每一個角色都需要承擔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有的人認為文章的字里行間都在傳遞“親情”,這份“情”是難能可以貴的,感人至深。
學生在分析課文的同時,教師深入各個小組傾聽、評價,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適應能力,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擺脫了對教師的依賴。
引導、支持學生圍繞某個任務,以自主思考或小組合作的方式獨立學習,教師只負責點評與指導,幫助學生改正不足之處,在提高學生適應能力的同時,也讓他們徹底擺脫了對教師的精神依賴,推動了心理銜接。
2.立足當下學情,把控發展方向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方便操作,盲目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應對全班幾十位學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育人工作與種植花木一樣,要了解花木的特點,學會根據不同情況施肥澆水與培養教育,才能獲取優質的果實。”也就是說,在充分了解本班級學生學習態度、學習基礎、學習習慣、能力及愛好的前提下,才能設計出適合大部分學生的教學方案,而科學的教學方案又可以幫助教師精準把握學生的發展方向,從而讓基礎與能力不同的學生,均能獲得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提高。
為了把控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方向,開展銜接教學之前,筆者認真分析了本班級的學情:
班級現有45人,大約有超過一半的人在閱讀與寫作方面存在問題,因自身能力不足在學業考核中多次失分,長此以往也打擊了他們的學習信心,導致他們對閱讀和寫作類的學習任務熱情不足,部分學生甚至出現厭倦語文課的情況。鑒于當下存在的問題,教師從全班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推薦相應的讀物,以布置打卡任務的形式組織學生定期閱讀,并及時反饋閱讀成果。堅持一段時間后,教師又啟發學生把此前閱讀時積累的內容運用到同類型作文的寫作中,以閱讀帶動和促進寫作。經過一個學期的調整,全班學生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提高,都能輕松完成中等難度的閱讀與寫作任務。
學生的薄弱之處主要集中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導致他們學習熱情不足?在細致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現狀的基礎上,把控教學發展的主流方向,再制定詳細的教學目標并將其落實在課堂上,便能促使學生發生質變,讓學生在穩步提高能力的同時重獲學習信心。
3.立足教材,尋找銜接要點
教材是教育部根據當下的育人目標,編撰的教師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材料,一切教學活動都應以當下使用的教材為基礎。在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教學中,教師在了解本班級學生的基礎上,還應詳細分析小學語文與初中語文教材,從中找到銜接要點著手進行教學案例編寫,有目的地開展閱讀與寫作教學,才能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經過綜合分析得知:在銜接教學前,教師需要認真研究當下正在使用的小學、初中語文教材。
為了找到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要點,以便實施精準的教學,筆者分析了小學高年級以及初一語文教材,有了以下發現:
小學高年級單元寫作主要圍繞“家鄉風俗”“故事梗概”“心中所愿”“自由想象”“記敘事件”等開展,而初中單元寫作主要圍繞“表達對生活的熱愛”“記錄日常生活中的難忘事件”“充分發揮想象力”“凸顯人物精神品質”“抒情”“描寫細節”等對學生進行訓練。兩個學段的閱讀與寫作有著相似之處:啟發學生觀察日常生活,從生活中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了解生活中偉大的人物,以及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寫清楚、寫詳細,最后就是天馬行空般的想象類作文。教師可以從這幾個方向推薦好文章或者好書目。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銜接教學中注意分析小學與初中語文教材,從中發現各篇課文、寫作主題之間的關系,在找到突破口的前提下,為學生推薦相應的文章進行閱讀與寫作練習,可以顯著提高銜接教學的效率。
4.轉變育人方法,促進知識吸收
正所謂“教無定法”,教學方法應該根據學情適時做出調整,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成長的需求。開展小學和初中閱讀與寫作銜接教學,教師應該主動打破“一刀切”的教學模式,轉變育人觀念,運用新穎有效的方式,提高學生吸收知識的效率。例如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全體學生的主體作用,將“灌輸式”與“被動式”轉變為“主動求知、積極進取”,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讓學生在自主參與中掌握閱讀技巧,習得讓作文綻放光芒的方法。
為了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和寫作方法,筆者設計了如下教學方案:
以“記錄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為主題,教師推薦了幾篇值得鑒賞的文章,并要求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一周之后組織讀書分享會,由學生分享閱讀心得,分析和解讀文章中運用的寫作方法和寫作技巧,或者向同學推薦自己之前閱讀過的同類型的好文章。一場分享會讓大家收獲頗豐,在閱讀好文章的同時,也打開了寫作格局。
活動尾聲教師布置了與本次主題相關的任務:“同學們,請你們回到生活中用心觀察,記錄下看似很平凡卻具有教育意義的事,下周一返校后與伙伴分享。”周一的語文課堂上,大家分享自己記錄的素材:公交車上讓座、是否該幫助陌生人、如何與父母更好地溝通……
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主角,教師應放手支持學生“主動學”,銜接教學中設置難度適中的任務,讓學生主動探究、主動了解,充分感受學習是自己的事,而教師只負責啟發與指導,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即可。
5.培養良好習慣,提高銜接質量
“好習慣方能成就美好未來。”相對于方法指導、技巧學習,良好閱讀與寫作習慣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在養成良好的習慣后,學生便能自覺為自己“加餐”,在業余時間依然能堅持閱讀經典篇章、撰寫文章,久而久之閱讀和寫作對他們來說將不再是難事,而會成為生活和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讓教師的教學變得輕松愉快。簡而言之,閱讀和寫作習慣的培養對師生雙方均有裨益,銜接教學中應側重習慣養成教育。教師平時可以定期布置相應的打卡任務或組織讀書分享會,讓學生在品鑒好書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為了提高閱讀和寫作銜接教學的質量,筆者以半學期時間為界限,要求學生完成兩項任務:
任務一:每周五為固定的好文章分享時間,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學習,學生在自己的小組內分享最近一周的讀書心得和收獲的閱讀技巧,以及應該如何把閱讀好文章過程中積累的好詞佳句好段運用在作文中,從而讓作文有亮點。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進行總結的同時,引導他們利用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閱讀過程和寫作思路,讓閱讀和寫作相互聯通。分享結束,教師再推薦下周要閱讀的書目或文章,以便幫助學生養成定期讀書的良好習慣。
任務二:每周寫兩篇讀書筆記,可以是閱讀書籍的梗概,也可以談自己的感悟和收獲等,并在每周四的固定時間與同桌交換批閱,以養成良好的寫作習慣。
在良好習慣的影響下,學生會自覺主動參與到閱讀和寫作學習中,對教師布置的任務能主動完成,在提高能力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教師的工作壓力。因此,在銜接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側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如此才能事半功倍,對師生都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