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經三十余載的大學生電影節,其推選評優體系不僅繼承了傳統電影節評價機制,更注入大學生的青春活力,展現其包容性,平衡專業性與年輕視角,挖掘推薦具有創新性、藝術性的作品。大影節以“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大學生拍”模式為特色,其推選評優體系注重公平、民主和學生主體性,廣泛吸納大學生參與;依托北京師范大學深厚的學術背景,重視學術品位與文化價值;同時,作為電影教育與普及的先鋒平臺,為電影評價系統注入先鋒色彩。
【關鍵詞】青年電影節展 大學生電影節 推選評優體系 特征分析
《“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加快健全完善電影評估體系”這一內容[1],可見電影評價在電影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當下中國電影的整體評價機制涵蓋了普通觀眾反饋、專業影評人評價、市場數據表現以及社交媒體熱度等多個維度。整體來看,各種評價體系都有著相應的評價場域,也都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而電影推選評優體系作為電影評價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電影價值標準確立和輸出的重要平臺,這一體系按照評選對象和評選方式大致可以分為電影評獎、電影節展和機構推優等子系統[2]。如今,作為舶來品的電影節在我國已經構建了一個完整的運營體系,與“戛納”和“柏林”等國際頂級電影節高度相似,涵蓋了競賽、展映、市場和活動等四個主要部分。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張獻民認為“縱向來講,我們需要有一個對電影的復雜的評價系統,這個復雜的系統是從電影史的角度生發的,可分為票房、影評、電影節三個階段,電影節是第三個階段,是一個比票房和影評都更加復雜的評價體系”[3]。
國內不同青年電影節展[4]雖然都致力于發掘和推廣優秀的青年電影作品和人才,但其推選評優體系各有千秋,往往根據電影節本身的定位和宗旨分別進行設定。宏觀來看,有些電影節注重商業與藝術的結合,如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等關注市場潛力和觀眾接受度;有些電影節則更偏向藝術性和實驗性,如FIRST青年電影展、平遙國際電影展等更關注電影的創新性和對社會的貢獻。微觀來看,電影節推選評優體系涵蓋了評審團構成、評審流程、獎項設置等層面。比如:金雞百花電影節中的“金雞獎”作為“專家獎”,其評委多為業內知名從業者[5];百花獎作為“群眾獎”,終評結果是由典禮現場的101名觀眾按投票表決器選出。又如First青年影展,雖然聚焦青年,但其每年的終審陣容也均是知名電影從業者;平遙國際電影展則是依托電影展靈魂人物———賈樟柯本人的“國際電影界明星”身份,從藝術顧問、策略顧問團隊、首映片目,再到評審團陣容都強調與世界電影工業接軌[6],多個展映單元評審團包括眾多國外電影行業內優秀的制片人以及影評人。
可以看出,一般而言多數電影節展采用的推選評優模式均是專業評審,專業評審模式下能夠確保評委對電影作品進行全方位評價,覆蓋創作靈感、導演手法、攝制技術、后期制作以及專業評論等多個維度,盡可能保證評選結果的全面性和公正性,這種推選評優過程帶有明顯的權威性和精英屬性。而在眾多青年電影節展中,大學生電影節(以下簡稱“大影節”)作為一項已經舉辦31屆的活動,由于其推選評優體系既融合了傳統電影評價機制的精髓,又注入了大學生群體的青春活力和創新思維使得其成了中國電影節展體系中的一支獨具特點的生力軍。
大影節整體運行過程中涉及的推選評優大致包含兩個板塊,由大影節外聯部組織負責的“光影青春”優秀國產影片主競賽單元和由大影節原創部組織的大學生電影節國際大學生原創作品推選以及后續展映。
(一)大學生電影節的征集體系
征集是評選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為了有效完成這一任務需要深入了解當年本土電影制作的現狀以及國內外學生創作的具體情況,并基于這些信息對作品進行初步的價值評估與分類。總體來看,大影節的征集工作從地域廣度來講,以國內征集為主,國際征集為輔;從征集對象來講,分為國產電影征集和學生創作內容征集;從征集類型來講,包含了長片征集、短片征集,劇本征集和影評征集多種類型,屬于綜合性征集。
大影節主競賽單元對國產影片的征集由外聯部負責,通過各種途徑征集遴選優秀國產影片,主要包括: (1)在官方網站以及公眾號上公開發布征片通告,吸引有意向參與電影節的導演或制作方關注主動投遞; (2)主動聯系知名的制片、發行機構以及那些在青年影像論壇中嶄露頭角的新導演或制片人,直接邀請作品; (3)邀請往年參賽影片的聯系人再次參與或推薦新的作品。學生原創作品的征集則主要通過聯系全國高校進行大學生原創作品征集、官方網站直投等方式,篩選具有創新性和藝術性的作品。這樣的征集模式對比另一個大型青年影展———FIRST青年電影展的征集體系有著明顯的差異。FIRST青年電影展的征集體系僅限于影片征集,并且有三種不同的選片方法:全球范圍內選片、由官方合作機構進行選片以及通過官方網站進行直接的影片投遞。其中,除了第三種自發式投片外,前兩種選片均屬于推薦式,由業界權威人士和官方合作機構對推選影片進行質量把關。整體來看,征集過程的被動性較強,再加上每年各單元的獲獎影片大多都是來自推薦式,便有可能出現一般的學生作品或是青年導演的作品都對FIRST影展的投片望而卻步的情況[7]。
(二)大學生電影節的評審體系
大影節的評審過程分為初審和終審。其中,主競賽單元對優秀國產影片的推選采用的是由行業專家評審進行入圍評審后由大學生評委投票進行終評的模式。“最受大學生歡迎影片”等八項榮譽均由來自全國高校的30位大學生和10位青年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委會,通過逐一觀片、集中研討、不記名投票,共同確定最終榮譽名單[8]。原創影片的推優則是由招募的來自全國的百余位大學生評委進行初評,確定入圍范圍后由專家學者進行終評。大影節的整個過程中,大學生評委的數量占比很大,故而整體話語權相較其他青年電影節展更大。
從評委遴選角度上看,專家評委主要有以下幾個遴選標準:在整體上綜合考慮評委會主席及成員的政治素質、文化藝術素養與專業水準,在人員構成上充分體現廣泛性、代表性、權威性,強調一定比例的業界高素質專業人士參加,充分發揮專業評審作用。除了監管終極評審工作的評委會主席由組委會直接任命知名影視學者擔任外,其他專家評委均為國內各高校的優秀青年學者。他們與來自全國不同高校的本科生、碩士和博士生一同參與評選,通過多輪匿名投票確定榮譽,展現公平、民主和尊重學生主體性的特點。而大學生評委的遴選不論院校和文理科專業背景,只要是在校大學生,只要對電影充滿熱情和擁有獨到見解都有機會成為大影節評審團的一員,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電影節的‘大學生’本位,凸顯電影節“大學生評”的鮮明特色。
大影節在創辦之初就確立了其核心理念,即“青春激情、學術品位、文化意識”,同時強調“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大學生拍”的獨特特色。這一宗旨和特點成了大影節推選評優體系的總指導原則,它代表著國內年輕知識群體對國產電影的全面審視和獨立見解。整體看大影節也體現了大眾性、學術性以及先鋒性三個特征。
(一)大眾評審與專業榮譽的深度融合
大影節的初始形式便是校園學術實踐活動,不以產業經濟為目的,沒有商業贊助和政府撥款,經費是組織機構設法籌得,所有活動都是老師和學生們操持,可謂具有真正的民間性質[9]。
首先,在評審團成員的構成上,大影節顯著區別于First青年影展和金雞百花電影節等國內其他電影節,非專業評審團的數量和話語權都更占優勢,這種獨特的大眾評審模式使得大影節最大程度上不受商業和政府影響。近年來,大影節面向全國在讀大學生征集近百位大學生原創影片推選的初選推薦人,不論是否是影視傳媒類專業的學生,不論年紀大小,只要求對原創影片、影視評論感興趣,都可向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提出報名申請,而大影節的主競賽單元各項榮譽的終評大學生評委和青年專家評委的比例也達到了3∶1,進一步彰顯了其大眾性和廣泛性。
其次,在榮譽頒布上,大影節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喜好和觀影體驗,除了設立“最受大學生歡迎影片”“最受大學生歡迎導演”等常規專業榮譽外,還設立了“最受大學生歡迎年度藝術探索影片”“最受大學生歡迎年度新人”等榮譽,均是結合大學生觀影特點,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選擇的榮譽內容。比如《水草長生》《深海》《云霄之上》等近年來分別獲得“藝術探索”榮譽的優秀影片,均是當年度獨具藝術審美特點、區別于商業類型電影的優秀佳作,大學生們的選擇也顯示出大影節推優并不是單純以優秀的市場表現或者突出的營銷知名度作為衡量標準,而是更側重于貼近大學生的觀影體驗,真切反映大學生的藝術審美趣味。
(二)學術根基與文化品格的雙重構筑
大影節以其悠久的歷史底蘊和深厚的學術根基在國內眾多電影節展中脫穎而出。作為大影節的主要承辦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依托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歷史所積淀的豐富人文精神和戲劇與影視學科“雙一流”學科的突出優勢,為大影節帶來了強大的生命力。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積攢的豐富學術資源“為大影節的品牌成長提供了穩定的文化依托和學術支持,這也是大影節能夠同步行進于國內主流節展而不失其文化品格、人文水準的根本緣由所在”[10]。
電影自誕生以來,便與市場緊密相連,經濟因素長期對具有藝術特質的電影節產生深遠影響。受限于資本的排他性和有限性,國內電影節為了尋求新的增長點,開始重視新人導演的培育,逐漸形成了“人才培育—項目開發—作品評獎”這一完備的、可持續發展的階梯形新人孵化體系,通過吸引企業、知名影人等多方參與,以資本驅動為手段,能夠提升電影節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增加其象征性資本[11]。而與一些注重產業創投和資本驅動的電影節不同,大影節并未設立產業創投相關環節,評審團也由影視學界教授和大學生組成,評審過程尤其強調專業能力和學術視野,對國內電影在該階段內的藝術價值進行評估和總結。這種對學術品格的追求,使得大影節在保持其文化品格和人文水準的同時,對可能的商業化和娛樂化趨勢保持警覺,堅持了學術和推優體系上的中立屬性。
另外,除了常規的影片放映和榮譽推選外,大影節還開展了各類主題鮮明的學術論壇和學術調查,廣泛邀請國內外電影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就電影領域的前沿議題、個人學術觀點及研究成果進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討。若將電影節中的推優環節視為對電影質量進行明確、直接的“硬性評價”,并把頒布榮譽作為評判性贊揚的標志性環節,那么電影節學術論壇發布的電影文本批評文章往往更偏向于一種“軟性評價”。這類評價沒有對電影進行強制性的排序或者等級劃分,而是通過深入的學理分析和解釋,暗示對影片價值的綜合評估。比如近年來大影節設立了“青年影人論壇”“青年影評人論壇”“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大學生影評征集”等活動,將“硬性評價”與“軟性評價”相結合,對評價本身進行再評價,這不僅進一步提升了電影節在電影評價領域的學術性和權威性,同時也為年輕的電影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交流觀點的平臺。
(三)先鋒評價與人才美育的雙重引領
王一川教授曾如此評價大影節:“它是中國大陸電影評價系統的一支先鋒隊。它更為推崇和突出的是大學生和大學青年教師為主體的學院評獎標準和趣味,這顯然在已有的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等節慶的側畔增加了新的富有先鋒或探險色彩、學術品位突出的電影評價系統”[12]。
從時間順序來看,大影節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初舉辦,成為我國境內每年率先啟動的電影節,其評選結果和趨勢往往會對隨后舉辦的國內外各類電影評選活動產生一定的引導和影響。例如2022年4月90后新銳導演邵藝輝憑借《愛情神話》獲第29屆大影節“最受大學生歡迎年度處女作”榮譽,隨后于同年9月獲得第33屆華鼎獎最佳影片獎, 11月又獲得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等眾多榮譽。可以說,大影節作為中國大陸電影推優系統的一支先鋒隊,以其獨特的評價主體和推優機制,引領著電影藝術的前沿探索。
大學生群體作為大影節評價主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占據超過半數的比例,相較于其他業界人士,他們具備一種天然的“客居”特質,沒有特定的工作限制、專業限制、利益牽扯,甚至每一年通過自發報名招募而來的大學生評委隨著年齡增長會產生群體變更性,這與其他電影評選比如金雞獎大相徑庭,夏衍、于敏、謝晉等電影大師幾乎參與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每一屆金雞獎的評選委員會,其自身評價話語體系對電影節的推優體系影響的長期性和持續性遠超過大影節。同樣的,大學生的“客居”屬性也賦予了他們獨特的優勢。在利益考量上,他們展現出了更高的超脫性;在價值評估時,他們更為公正中立;在思維導向和政治態度上,他們堅守著獨立性;而在審美選擇上,他們則傾向于非功利性的純粹藝術追求。這些特質使得大影節會特別關注具有創新精神和實驗性質的作品,為大影節的推選評優過程賦予了更為自由、自主的藝術立場和審美趣味。
此外,大影節的推選評優活動匯聚了大學生群體的熱情和智慧,也在推動電影教育和普及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先鋒角色。“大學生自創電影的參評有助于從大學生中不斷發掘和補充電影新人新作,使我國建立起電影人才資源和作品資源補充的良性循環機制”[13]。通過親身參與電影評價,大學生們能夠廣泛接觸各類電影作品,拓寬電影視野;能夠深入了解電影生產的各個方面,如劇情構思、表演藝術、攝影技巧、導演技法等,提升自己的電影鑒賞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這種體驗派學習過程具有的實踐性、生動性遠超傳統的課堂教學。作為社會的活躍力量,大學生們往往引領著青年文化的新潮流,通過他們的評選和推廣,優秀的電影作品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關注,從而推動電影文化的普及和發展,更重要的是,接觸到眾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和電影人,無疑也會激發青年影人的創作欲望和想象力,這也正是推動電影藝術不斷創新和發展的源泉。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完善,作為國內青年電影節展代表的大影節,其推選評優體系已經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征集范圍廣泛、評審過程公開透明,配合獨特的青春活力和創新思維,使之成為中國電影評價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展望未來,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不斷擴大和電影藝術的不斷發展,相信青年電影節展的重要性將日益提升,青年電影節展也將不斷優化和完善推選評優體系,為更多優秀的電影作品和原創內容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機會。
注釋
[1]“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N].中國電影報, 2021-11-17 (002).
[2]王笑楠.電影評價體系的構建與輸出:中國內地電影節的本土化實踐[J].當代電影, 2022 (09): 86-93.
[3]吳冠平,張獻民,沙丹,等.電影節展與藝術電影的生存之道[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6 (01): 5-16.
[4]此處所指青年電影節為主要面向青年群體進行征集、評選的專有電影節展或綜合性電影節中面向青年進行征集、評選的單元。
[5]例如,近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評委會主任包括陳凱歌、富大龍、任仲倫、張藝謀等人,均是行業頭部從業者。
[6]魏琮霖.國際標準、本土關照與迷影精神 平遙國際電影展策展研究[ 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 2018(06): 122-127.
[7]孟祥梁,鄧振興,蒲璐.探析FIRST青年電影展的三大運行體系和主體活動設置[J].視聽, 2016 (01): 83-85.
[8]周星.中國電影迫切需要文化建樹和學術精神映射———第二十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的文化精神追求[J].當代電影, 2013 (08): 112-117.
[9]卓雅.旁出側現:作為中國電影評價體系另類補充的國內電影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 2017 (03): 142-151.
[10]周雯,崔穎.大學生電影節與首都文化品牌建設[C] / /北京文化發展研究基地.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06) .文化藝術出版社(Cul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2007: 9.
[11]武建勛,楊錦盛.聲望加冕·資本驅動·身份展演———場域理論下中國電影節發展的時代策略[J].電影理論研究(中英文), 2023, 5 (03): 63-69.
[12]王一川.走向雙翼制的大學生電影節慶———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回顧與前瞻[J].藝術評論, 2008 (05): 5-9+4.
[13]王一川.走向雙翼制的大學生電影節慶———北京大學生電影節回顧與前瞻[J]. 藝術評論, 2008 (05): 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