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前面我們分兩期探討了認識與觀念上的六種早教誤區。接下來,我們將針對方式方法上的幾種常見早教誤區予以探討——
這些早教誤區貽害無窮,你踩雷了嗎?
誤區一:養孩子完全按照書上寫的做,絕不走樣
一些年輕媽媽因為缺乏養育經驗,又看不上老一輩“過時”的育兒方法,很容易陷入“完全照書養”的早教誤區——"一切都按書上寫的做,絕不能走樣;把書上寫的當成金科玉律,孩子的情況若與書上寫的不符,就認為孩子有問題。
有個寶媽因為三歲半的兒子注意力不集中,便在一個寶媽群里吐槽:“我家小寶的注意力不達標,育兒書上說3~4歲兒童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時間為10分鐘,可他無論是涂鴉、玩玩具,還是看繪本,每次連5分鐘都堅持不了,我掐著表觀察過很多次了。有時我逼他坐著不動,要他堅持10分鐘,他都做不到。我該怎么辦啊?”其焦慮心情一覽無余。
其實,再權威的育兒書,也只能作為家教實踐的“參考書”,就是說,它只能給出一個共性的結論,不能作為一刀切的標準。如果家長照書養娃,一來會掉入局限性的陷阱,因為每本育兒書都有其局限性,局限于作者本人對自家孩子或自己接觸到的有限的孩子而下的結論,難以涵蓋所有孩子的情況。而且,即使一些權威教育機構,通過對一定數量兒童的跟蹤調查得出的一些成長數據或結論,也存在局限性、片面性。二來現在的育兒書也存在國內、國外的理念差異,以及不同專家之間的觀點差異,甚至有的觀點或育兒方法還存在沖突,家長會感到無所適從。還有一點很關鍵,孩子千差萬別,是一個個豐富多彩的個體,而書上的結論只能是共性的。所以,家長在育兒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
而且,若家長一味照著書本一項一項去對照孩子的情況,一旦對不上號,就會懷疑自家孩子有問題,產生育兒焦慮。
那么,如何才能避開這一早教誤區呢?可以考慮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遵循“大框架參考育兒書,小細節尊重孩子”的原則。
家長一定要有這樣的意識:育兒書只是為我們提供一個參考框架,而落到孩子成長過程的每個細節,就要結合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優先尊重孩子的成長特點,尤其是牽涉到一些具體的成長數據時,更不能生搬硬套,應允許有一定出入。
比如,很多家教專家及育兒書上都建議,孩子3~5歲要開始獨立睡覺。這個建議本身沒問題,但有的孩子天生缺乏安全感,特別黏人,家長就不能太死板,而應以孩子的實際需求為準,等孩子5歲以后建立了安全感再獨立睡覺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總之,書本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大方向不錯,與所謂的標準大差不差,就沒問題。
二、家長要克服育兒焦慮。
照書養娃的家長,大都是因為缺乏育兒經驗,面對孩子時處處擔心,很容易產生育兒焦慮,一旦發現孩子的情況與書上說的不符,就懷疑孩子有問題。因此,這類家長一定要克服育兒焦慮。
首先,要相信孩子,哪怕孩子的表現低于育兒書上的標準,也要相信孩子有他自身的成長節奏,允許孩子低于所謂的標準,接納孩子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孩子起步晚。
其次,給自己和孩子一個延長觀察期,耐心等待“奇跡”發生。比如我有個朋友,發現兒子的身高低于正常參照標準后非常著急,又是給孩子測骨齡、吃各類成長素,又是帶孩子看醫生。后來經醫生診斷,孩子各項生理指標正常,日常生活比如吃飯、睡眠、運動等也與同齡人無異,就勸她不要擔心,說不同孩子的身體發育,或許受遺傳影響,有早有晚,有的十二三歲就開始了,有的十六七歲才會躥個兒。果然,又等了兩年多,她兒子的身高猛增,追上了同齡孩子。
最后,正確認識孩子的成長規律。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其自身表現出的成長特點就是最適合的“成長標準”,不能死板地以育兒書上的“標準”為標準。
誤區二:不準孩子扳著手指頭數數
一天我乘地鐵,身邊坐著一對母女。小女孩有三四歲,手里拿著彩虹糖,媽媽就讓她數數有幾顆。數完后媽媽又給她出口算題:“3顆紅色的加4顆綠色的,是幾顆?”小女孩想了想,算不出來,便扳著手指頭算。媽媽啪地一下打在孩子手上:“不準扳手指頭,用腦子算!”小女孩想了半天,答道:“9個。”“錯!再想想!”小女孩又本能地想扳手指頭,被媽媽再次阻止。結果小女孩算不出來,失去耐心,干脆不算了。媽媽嗔怪:“小笨蛋,光會扳手指頭,就不會心算嗎?”小女孩噘起小嘴,一副很受打擊的樣子。
很多家長教三四歲的孩子數數或讓孩子算簡單的加減題時,都會陷入一個早教誤區:不準孩子扳手指頭。
根據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孩子的認知發展分為4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為前運算階段,對照孩子的年齡為2~7歲。這一階段,孩子的思維特點之一是形象思維占主導,就是說,孩子需要借助具體的、可視的圖像或事物,才能理解抽象的、現實中不存在的東西。比如讓孩子算3加4等于多少,他需要借助手指等具體事物來表示,先伸出3根手指,再伸出4根手指,然后加在一起,得出總數7。這時候,7這個數字才在孩子的思維中顯現出來。一般到了小學二年級,孩子才會形成抽象的數字概念。
家長不讓三四歲的孩子扳手指頭,就相當于直接逼迫孩子從形象思維跳到抽象思維,對孩子來說根本無法完成,會讓孩子產生畏懼心理,對數字游戲敬而遠之。而且,這樣做會讓孩子的形象思維難以得到有效鍛煉,影響其思維能力的發展與完善,后續可能會造成孩子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到吃力。
因此,家長不但應該允許孩子扳手指頭,還應為其提供更多的形象道具。
美國教育神經學家伊萊利亞曾指出:“證據表明,用手指頭表示數的方法,對于學習和理解算術非常重要。”如果孩子喜歡扳手指頭計算,說明他正處于學習和理解算術的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思維還未形成,這時家長要尊重孩子選擇的計算方式,允許他扳手指頭。
家長還可為孩子提供用以計算的形象道具,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水果、孩子的玩具、樹上的小鳥或繪本中的動物等,教孩子用實物演示,鍛煉其形象思維能力。
帶孩子做一些思維訓練游戲,也是鍛煉孩子思維能力的好方法。比如陪孩子一起玩“反口令游戲”,可以訓練孩子的逆向思維能力和反應敏捷性。游戲很簡單,就是說的和做的相反,家長說坐下,孩子就站起來;家長說前進,孩子就后退;家長說舉左手,孩子就舉右手;等等。
還可以陪孩子玩一些拓展思維的游戲,如找不同、拼拼圖、腦筋急轉彎、分類游戲或猜紙牌等,以訓練和開發孩子的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力,幫助孩子順利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還應注意一些細節,比如當孩子計算時要耐心等待孩子算出結果,不要催促;當孩子算錯時,不要說孩子笨,也不要取笑孩子,而要多肯定、鼓勵、引導孩子。
誤區三:孩子笨手笨腳,做事只會添亂,家長做效率更高,不讓孩子插手
孩子小的時候大都探索欲強烈,喜歡自己動手做各種事,比如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搶飯勺想自己吃飯,一兩歲的孩子爭著自己扣紐扣、穿鞋子,三五歲的孩子見大人做飯就湊到跟前想幫忙……
但很多時候,家長會果斷拒絕:“你不會,我幫你!”“你自己玩去吧,別添亂!”家長覺得孩子小,不會做,事后還得幫他們收拾爛攤子,不如自己做效率更高。
從眼前看,確實少了很多麻煩,但從長遠看,卻有大麻煩。因為當孩子想自己做事卻屢遭家長拒絕甚至嫌棄、打擊后,孩子會漸漸失去主動做事的意愿。當他長大后,因為缺乏鍛煉能力不足,或者習慣了事事依賴家長,該他做的事情他不會做,或者不愿做,家長又會責怪孩子笨或者懶。
人需在事上磨,孩子的成長同樣需要經受各種磨煉,只有讓他們去嘗試、經歷、摸索,他們才能在實踐中成長。反之,若家長一味包辦代替,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正如美國知名教育工作者海姆斯所言:包辦型家長會讓孩子失去同理心、創造力、韌性以及自我管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
那么,家長如何避開這一早教誤區呢?
一、別嫌麻煩,學會做個耐心收拾爛攤子的“慢家長”。
家長一定要認識到,只有允許孩子嘗試,孩子才能從“做不好”到“做得好”。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多嘗試,別嫌孩子做得不好,也別嫌麻煩,耐心跟在孩子后面慢慢收拾爛攤子,孩子就會越做越好。要學會做“慢家長”,凡事不求快,不求完美。當孩子主動要求做事時,千萬別拒絕,哪怕明知他做不好,也要給他機會。
二、幫孩子全方位地提升做事能力。
很多家長包辦代辦,是因為怕孩子做不好,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不如早早地全方位提升孩子的做事能力。
一方面,可以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精細動作。0~6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黃金期,而手指的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很多區域,有助于智力開發。大腦聰明自然更會做事。因此可以訓練孩子手上的精細動作,比如玩穿珠子游戲、手工折紙及剪紙游戲、夾豆子游戲、算盤游戲等,通過促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提升其做事能力。
另一方面,選擇一些難易適當的小事讓孩子獨立完成,鼓勵孩子獨立思考,自己想辦法,從而增強其自信心。比如鼓勵孩子獨立完成一個玩具的拼裝,家庭大掃除時讓孩子負責整理自己的玩具等。其間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求助,遇到不懂的、不會的,先問問大人,向大人學習后再做。
正如教育學家唐曾磊所說:“讓孩子真正獨立起來,做符合他們自身年齡的事情,才是對孩子負責。”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