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的童年印跡
我的家鄉鰲頭在北汝河的上游,是北汝河發源地之一,村中間的魯溝河和抱玉河在老鱉頭匯流后,奔騰著、呼嘯著向下游流去,和汝河擁抱,與淮河親吻著奔流入海。每逢夏秋之季,這里更是風煙俱靜,綠水凝碧,河清魚躍,直視見底;急湍似箭,激浪若奔,好鳥和鳴,啁啾成韻;橫舟上蔽,白晝猶昏,疏枝交映,有時見日。沿河景色更是一幅活的山水畫屏。朝暾晚霞中更是儀態萬方,沁人心脾。
據記載,鰲頭村是汝州市最古老的村之一。村西北有一山頭,酷似鰲頭,故村名為鰲頭村。鰲為俗字,正字作鱉,本義為海中大鱉。俗稱狀元及第為獨占鰲頭。在殿試中,選出狀元、榜眼、探花三甲后,將前行至殿中之殿下(天子座前的階梯)迎接殿試榜,到達殿前則狀元稍前進,站在中殿石上,這中殿石上雕刻著一條龍和一只大鱉,即古時所謂螭頭或螭首。由于狀元一人獨占殿中的大鱉,所以就說他獨占鱉頭,后來就借喻為考試得到第一的意思。后來也多用“獨占鰲頭”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的人。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娃子。這么多年過去了,我這個鰲頭村的山娃子,始終也無法忘記山里的一切。那清新的空氣、清涼甜美的山泉、濃郁自然的花香、吃得流哈喇子的山蘑菇、地曲蓮……這都是山外的人體會不到的滋味。
開春的時候,冰雪消融殆盡,大地脫去白衣,東一株西一株在春寒料峭的風里搖弋的“冰凌花”,那金花的顏色是那么的耀眼和醒目,作為迎春的第一花,真不為過,就會讓你覺得春天來了。小河里的流水嘩啦啦地響起來,“毛毛狗”(柳樹條子上發出的包蕾)一個一個冒了出來,孩子們也開始歡快起來。那時的孩子也多,哪家也得有個三五個,聚在一起一天天瘋起來沒完。晚上回到家,一個個的灰頭土臉,糞叉一樣的小手黑乎乎的。春天正是放風箏的季節,孩子們去生產隊里討幾根竹絲,扎成八角形,然后糊上薄紙,底部系上稻草做的約3米長的尾巴,小時候我可是制作風箏的高手,那風箏飛得可高了!
夏日的抱玉河邊,天高云淡,河風徐徐,一望無垠的河面上泛著太陽刺眼的光芒。童年的記憶里,赤腳走在河灘上,腳后跟經常踩著青蛙、螃蟹,那種感覺非常美妙。在沙灘地上捉螃蟹則需要耐心,用細細的尼龍繩打個活結,套在洞口,然后躲在一邊,耐心等待。過一會兒,螃蟹小心翼翼地探出頭來,東張西望,等它露出半個身子時,使勁一拽繩子,活結便牢牢地箍在了螃蟹的身子上。小伙伴們還會變著花樣玩,在抱玉河里筑起一條小壩,把上游的水擋住,壩下游的河溝見了底,溝里的青蟹小魚全都成了“甕中之鱉”。記得家鄉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水塘,水塘的內壁由塊石壘成,底下經常有螃蟹躲藏。小伙伴們禁不住大螃蟹的誘惑,伸手進去掏,經常被螃蟹的巨螯夾得齜牙咧嘴。
金秋的時候,更是孩子們快樂的時候,跟著大人們進山采山貨,什么木耳啊、蘑菇啊多得是,采回的蘑菇串成一串串掛在屋檐下自然晾曬至干,黃黃的,聞起來一股子濃郁的香氣,滿含著大山的味道。冬天的時候用它燉小雞,那個香啊!真的很美味!秋收之后,秋風一天緊似一天,滿山的樹葉慢慢地變得枯黃了,遠遠望去紅的黃的間雜斑駁,五彩繽紛,很是壯美!中秋過后,天慢慢地轉冷,樹上的葉子落得差不多的時候,某一天,天空就會慢慢地飄灑起了雪花,懶洋洋的……冬天不可逆轉的來了,之后不久,大地山川銀白一片,惟余莽莽!冬天對孩子們來說也不寂寞。堆雪人、打雪杖,一樣玩得不亦樂乎!一個個凍得小臉紅紅的也不罷休……如今的這一切雖然遠去了,但始終在記憶長河里跳躍。
記憶中家鄉河邊的懸崖上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槐樹,樹徑一米,樹冠巨大,底下是30多米深的懸崖,樹上棲息著許多麻雀、白頭翁,一天到晚“唧唧喳喳”叫個不停。孩子們最喜歡去攀爬大槐樹,帶著彈弓去打麻雀,但也有樂極生悲的時候,一不留神,打碎了附近人家的窗玻璃,在大人們的呵斥聲中,小家伙們趕緊溜之大吉,作鳥獸散。
兒時家里經濟拮據,幾乎所有的玩具都是自己動手制作的,像飛標、竹劍、鐵環、彈弓……記憶中最心愛的玩具莫過于三輪小車。那是兒時一位小伙伴幫自己一起制作的,到自家雜貨間里找一塊60厘米長、20厘米寬的木板,然后用平時賣牙膏皮等廢品積攢的零錢,買了3個直徑9厘米的“彈子輪”(滾珠軸承)做輪子,從大人那兒找來鋸子、斧頭、鑿子,搗鼓了一個星期才制作完成。小伙伴們帶著自己心愛的小車,來到抱玉河附近的斜坡上,從斜坡上飛快地滑下,那份童真的快樂永遠定格在了自己的腦海中。
50多年過去了,留在童年的記憶卻歷久彌新。無論走多遠,這份對家鄉深深的眷戀始終如影隨形。
迷人的秀美莊園
現在鰲頭村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文化大院占地20余畝,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總投資250多萬元,集村“兩委”辦公室、黨員活動室、群眾娛樂室、電教室、農村書屋和健身廣場等功能為一體,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廣闊的活動場所。
村黨支部、村委會班子,帶領5000多鰲頭人,投資上千萬元填平了農業學大寨時挖的廢舊水塘,建起了中心小學、幼兒園、商業一條街及公園等。他們還投資近億元,在迎背山、長蟲山、娘娘山修梯田,建提灌站、養牛場,他們還把長虹礦的水引上了山,建起了生態觀光農業。
在秀美生態園,如今又長出了5000畝翡翠般的山林。那是原汝州市委常委、磊裕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省勞模馮火秀領著村里人造起來的。那里的每一片綠葉都會激起你許多詩的聯想,每一枚金果都會引起你許多深沉的思索。那里是汝州發展的縮影,也映射出汝州的未來。
我在鄉友陪同下,驅車來到了位于汝州西30多公里的秀美生態園。
人山門不遠處,豎著一塊石碑,上書《關廟文革林場志》,簡單介紹了林場的發展歷程。我們正在看石碑,一個儀態儒雅,風度翩翩,儼然一介書生的男子走了過來。他沒有寒暄,沒有繁禮縟節,一雙大手伸了過來,鋼刀利水開了腔:“歡迎,歡迎!我退休后又承包了我39年前領著鄉親們創辦的林場。我們秀美莊園西有娘娘山、皇上山,東有馬鞍山、白虎嶺,北有抱玉山,南有長蟲山,中有珠珠山;還有迷宮園、狩獵場、千奇植物園、杜鵑林、百果園,還有老母洞、娘娘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等,咱們可以邊走,邊看,邊聊。”
他就是秀美莊園的園主馮火秀。我們在他的帶領下,先參觀了由梧桐、核桃、家槐、刺梅、柏樹及荷花等樹種組成的迷宮園。同行的鄉友馮卿娃笑著說:“像看小說一樣,這才剛剛翻開了第一頁。3000畝山林,恰似一部《創業史》,好戲、高潮還在后頭呢!”
秀美莊園有著哪兒都沒有的絕妙之處。她那山上山下的自然景觀,遙相呼應,融為一體;她那悠久的歷史文物,奇妙的神話傳說和秀美的風韻,像磁石一樣,在強烈地吸引著游人。
在林場場部前,有一座珠珠山,是個圓圓的山丘,像一顆寶珠。北有抱玉山,南有長蟲山。抱玉山尾北首南,尾高首低。長蟲山首北尾南,龍首高昂,氣勢磅礴。從整體上看構成了二龍戲珠的態勢,甚為壯觀。
還是在我孩童時期,記得在一個明月皎皎,北斗高懸的夏夜,奶奶指著月光下若隱若現的抱玉山說:“從前啊,咱這山里有個年輕人,剛剛死了爹娘,又欠下了很多外債,天天都有人逼債上門。沒法子,他就背上一把小镢頭,天不明就上北山采藥。這一天他登上了北山頂,見南崖那邊懸掛著紅艷艷的山丹丹花,北坡是濃綠濃綠的柏林,真是要山有山,要景有景。他就在一個山洞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他發現自己的镢頭不見了,草深林密又不好找,他便爬上一個山頭,搭眼四下一掃,看見自己的镢頭正在附近的一個險石樁上,旁邊站著一個如花似玉的山姑。‘好險哪,滾下來咋辦?’他趕緊溜下山來,向險石樁跑去。那石樁,三面臨深淵,一面靠高山,山與山相接處,是條丈把長、一腳寬的舍身崖,一般人別說在上面走,連看都不敢看一眼。這青年膽子大,身子又利索,只見他又快又穩地走過這段舍身崖,轉身用雙手反扣住石柱頂,一個倒翻身,便到了石柱上。那山姑猛然離開石柱,對他甜甜一笑,就向遠處飛去了。這青年好生奇怪,仔細一看,原來石柱邊的巖縫里長滿了人參和靈芝草,他彎腰就拔,拔了一堆便抱著回到山洞,誰知到了山洞一看,人參和靈芝草都變成了光滑圓潤的美玉,剛才在崖頂見的那位山姑,也在洞口笑嘻嘻地望著他。原來是仙人指點,讓他上那石柱上抱玉哩。那個年輕人是個寬厚善良的人,他不忍獨自享受這天賜的寶物,便動員全村的人都上山來抱玉。他還親自帶玉去到九個州,把玉送給那里的人們。從此,人間有了玉,有了各種各樣的瑰寶。后來,人們就在那個山洞里塑了青年抱玉的金身像,燒香祭祀‘抱玉真人’,這山也從此得名叫‘抱玉山’了。”聽了奶奶講的故事,我恨不能一夜之間也長成一個大小伙子,也到北山去抱回一堆玉來。
車到長蟲山與鷹背山之間不能再行,我們踏上了蜿蜒崎嶇的山道,好不容易才攀上了山頂。這里就是《汝州志》中記載的山巔浮圖十萬丈,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典雅精巧、規模宏大的娘娘廟遺址。那些山民中的崇拜者,又在娘娘廟遺址上修了新廟,塑了娘娘像,插滿了還沒有燃完的香柱,升起了裊裊青煙……
老支書馮火秀的敘說,把我們帶進了歷史的回憶之中:據民間傳說,西漢時期,漢高祖為了平定叛亂,御駕親征,當時就把娘娘安頓在這座山上。那時這一帶山峰零落,一片荒蕪,唯獨娘娘山高大險峻,林木蔥翠,鳥語花香,Cu5uKIbKe6WTtip0MdbSZYuUYZ3QR+KrDz1ymac9VoU=泉水叮咚。一日開戰,漢高祖試探著對娘娘說:“勝敗乃兵家常事,此去生死未卜,我若戰死疆場,你該如何?”娘娘當即答道:“你我夫妻征戰南北,出生入死,情深似海,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也落我一世清白。”高祖聽罷辭別娘娘,并說明以旗為號,豎旗為勝,旗倒為敗,到時見機行事。于是便統領人馬長驅直入,在今汝陽縣蔡店鄉蟒莊村吳旗嶺上,與亂賊吳旗的兵馬展開決戰。由于劉邦精兵法,懂戰術,旗開得勝。然而,他卻與娘娘開了個玩笑,有意將軍旗拉倒。實指望千里駒行走如飛,即使娘娘殉節也能挽救,誰料想一步走錯千古恨。娘娘自高祖走后,時刻惦念著戰場上的動靜。時過中午,娘娘端鍋米粥出門,忽見軍旗倒地,驚慌中將米湯撒地,后人殯葬用米湯祭奠就是這個緣故。娘娘悲痛欲絕,懸梁自盡。等到高祖登上山巔,娘娘早已身亡。劉邦為了紀念娘娘的忠貞,修墳立碑,建造廟宇,常年祭祀。又因娘娘生前廣積恩德于天下,人們為了敬仰她,便把這座山起名叫娘娘山,并修建了氣勢雄偉的娘娘廟宇。
山風徐徐吹來,我們俯瞰汝州這塊神圣的土地,心中充滿了驕傲和自豪。此地可東觀汝州,西覽伊川,南瞧汝陽,北望龍門。
此刻我們置身在浪濤驟起的綠色浪尖上,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感。山峰起伏,洶涌澎湃,娘娘山被長蟲山、抱玉山、馬鞍山、鷹背山簇擁著,被綠浪環抱著,高高地聳立在千峰萬壑之間。
娘娘山下還有日本侵略者當年挖的塹壕,修的炮臺和營盤遺址。還有一處女八路的墓地,當年這位女八路為了大部隊順利通過娘娘山,只身闖入敵營,炸毀了日軍炮樓,自己壯烈犧牲。站在墓地,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戰爭時期曾在這里浴血奮戰的八路軍戰士,聽到了他們沖鋒的號角。
我們繼續在林中穿行,枝葉如蓋,翠綠沾襟。我們似在海底遨游,那山,那林,盡情地把蓄藏著的綠袒露給我們,槐樹、沙蘭楊、桃樹、李樹、杏樹、柿子樹等,真是數也數不清,一眼望不到邊際。果林深處,山溪縈繞,碧流潺潺。叢林中那各色各樣的山花,爭奇斗艷,好像在穿著綠色天鵝絨裙子的山林身上,繡上了鮮艷的花朵,相互映襯,使人的心境從憂郁煩悶之中,豁然變得開朗起來。
秀美莊園果然名不虛傳,她古有娘娘廟,綠有千畝林,紅有八路墓。
這里一年四季,花團錦簇。春天,迎背山、長蟲山、娘娘山成了花的世界,花的海洋,貼梗海棠、杏、花紅、垂枝桃、紫藤、榆葉梅、黃檗、紫玉蘭等紅的、紫的、黃的、白的、黑的、綠的……絢麗多彩,美不勝收,象征著鰲頭人的事業蓬勃發展、蒸蒸日上。夏天,這里更是花壇相牽,猶如珠串玉聯,那燈臺樹、猥實、繡線菊、天目瓊花、大葉紫薇、紫花醉魚草、云實、麻葉繡球及錦帶花等爭奇斗艷,千姿百態。蜂來蝶往,令人如癡如醉。金秋時節,滿山菊花怒放,似龍爪,似金鱗,似留海……使人眼花繚亂。到了隆冬季節,山上山下的山茶花、臘梅、結香、銀柳競相怒放,尤其是那梅花仍然凌雪傲霜,姿態矯健,她和英雄的鰲頭人一道迎接著明媚春日的到來。
秀美莊園的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段動人的傳說,每一條地壟,每一片田疇都淌著蜜,流著芬芳……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縷縷炊煙,聲聲鳥啼,每一個淳樸厚道的父老鄉親,每一個聰慧靈秀的兄弟姐妹,每一道純冽甘甜的山溪,都給了我無窮無盡的激情和靈感。
最是鰲頭煙火氣
美輪美奐的山道,為鰲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還給村民創造了一個健身、步行、觀景、娛樂休閑的好去處。
我正在如癡如醉地觀賞美景,倏然聞得一聲鳥鳴,清清的,脆脆的,像穿石繞樹的山村小溪,又似純真少女那清亮的聲音。循著聲音,抬眼望去,在柳樹的枝叉上,我發現了它。顯然它是一只麻雀,一只初飛不久的小家伙,還帶著一種嫩黃和膽怯,絨毛細軟,尖喙如鉤,它就那樣站在一棵樹上,小眼睛四處張望,帶著一絲驚恐與不安,一聲又一聲地叫著,清亮地打磨著我悶悶的心。就這樣相隔數米我與鳥對望,我有我的心事,它有它的期待,那一刻,我的大腦中掠過許多詩情畫意的念頭。在這樣一個霧氣氤氳的清晨,葉片上那一滴晶亮的露珠知道,我這樣一個散居城市的人與這只鳥交換了多少融情的眼神。它一聲又一聲把我扯回童年,扯回滿眼的桑葚樹、大黃狗、抱玉河、泥坯房的鄉間……
在家鄉,每一天我都是在鳥兒的鳴叫聲中拉開序幕的。黎明時分,黑夜逐漸淡薄時,第一聲鳥鳴,便驚破了山區的寂靜。各色鳥兒開始繞著各自筑巢的枝椏或屋檐,跳躍盤旋,嬉戲歡歌。看曙光漸漸明朗,傾聽鳥兒們唧唧啾啾地歡唱,在這種溫馨和幸福中開始新的一天,實在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兒。
每當夜幕降臨,鰲頭村中心廣場上,人山人海,有唱戲的,跳舞的,唱歌的,滑旱冰的,跳健美操的,熱鬧非凡。
在一處歌舞表演場地,那踏節的盤和鼓已經擺好,舞人從容而舞,形舒意廣。她的心遨游在無垠的太空,自由地遠思長想。開始的動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來,又像是往,是那樣的從容不迫。接著舞下去,像是飛翔,又像步行;像是屹立,又像斜傾。不經意的動作也決不失章法,手眼身法都應著鼓聲,纖細的羅衣從風飄舞,繚繞的長袖左右交橫。絡繹不絕的姿態飛舞散開,曲折的身段手腳合并。
輕步曼舞像燕子伏巢,疾飛高翔像鵲鳥夜驚。美麗的舞姿閑婉柔靡,機敏的迅飛體輕如風。她的妙態絕倫,她的素質玉潔冰清,修儀容操行以顯其心志,獨自馳思于杳遠幽冥。志在高山表現巍峨之勢,意在流水舞出蕩蕩激情。
清顏白衫,青絲墨染,彩扇飄逸,若仙若靈,仿佛從夢境中走來。天上一輪秋月開宮鏡,月下的女子時而抬腕低眉,時而輕舒云手,手中扇子合攏握起,似筆走游龍繪丹青,玉袖生風,典雅矯健。樂聲清泠于耳畔,手中折扇如妙筆如絲弦,轉、甩、開、合、擰、圓、曲,流水行云若龍飛若鳳舞。
蕊宮閬苑,聽鈞天帝樂,知他幾遍。爭似人間,一曲采蓮新傳。柳腰輕,鶯舌囀。逍遙煙浪誰羈絆。無奈天階,早已催班轉。卻駕彩鸞,芙蓉斜盼。愿年年,陪此宴。
吟詠著蘇東坡的菩薩蠻,看著幾十個青年后生活躍在舞臺上,身著一色土黃衣褲,蹦跳相加,不愧為龍的傳人;赤裸的胳膊,矯健的英姿,確為炎黃子孫;蓬勃的活力,震天的狂吼,實乃真正的華夏男兒!他們奔到前臺,如起伏的波浪,忽上忽下,伸長了脖子,眺望著遠方,像是在渴盼著什么。一臉的興奮,一臉的期待。
他們的身后是一群年輕姑娘,俊俏的面龐,婀娜的身姿,靈活的手腕,嬌羞的笑臉。一群姑娘,在臺后襯托著這些小伙兒,使其更顯強勁的陽剛之氣。一群小伙兒,在臺前掩映著這些姑娘,使其更顯嫵媚的陰柔之美。
牧羊浪漫曲響起來了!
臺上,一片漆黑。
驀地,眼前一亮,伴著急促、強勁的音樂聲,三個身著紅衣的牧羊小伙兒在臺上跳躍了起來。他們先是圍著舞臺轉著圈,忽而追打嬉鬧,忽而抱酒狂飲,忽而躺地爛睡,忽而……在這遼闊的廣場上,他們跳著牧羊舞,飲著高原酒,枕著綠草地,真是其樂融融。他們的灑脫、不羈,正顯示著鷹城人的粗獷豪放,鷹城人的直爽率真,鷹城人的熱情慷慨,鷹城人的實實在在……
臺上燈光,一片柔和。
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蕾,吸著絲絲雨絲,正徐徐綻放。盛開的荷花伴著陣陣飄渺的云煙又慢慢飛入九天,一個身著粉紅紗衣的少女,撐著淡黃的油紙傘,翩翩起舞,如仙女,似蝴蝶,猶碧玉。
蒙蒙細雨中,十幾個撐著傘的綠衣姑娘,如綠葉一般,嬌翠欲滴。風吹葉動,那位紅衣姑娘猶如一朵帶露的荷花,在一片片綠葉的掩映下,婷婷玉立,嬌艷動人。
隨著蒙蒙煙雨,走進了多水的江南。在無數小橋綠水的襯托下,一曲《走雨》更顯江南的柔媚。應著古箏樂曲,朵朵滴露的紅蓮在臺上徐徐綻放,又慢慢地升起,飄入云天。雨中走來了一群窈窕秀美的綠衣女子,她們撐著輕薄的油紙傘在雨中漫步。柔軟的繡花綠紗袖從手腕輕輕滑落,露出嫩筍般的手臂;一張張笑容蕩漾的面龐,隨著輕捷的步子不停地旋轉著,那飄逸的袖角、褲裙如陣陣綠風、綠煙、綠霧……她們如江南的水一樣,慢慢地流著,流著,永不停息地流著!
在廣場中央,觀眾把舞臺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就連石欄桿上也坐滿了人。有的觀眾讓孩子站在自己的肩膀上看,許許多多的觀眾邊看邊拍照邊錄像。
我們鰲頭村是遠近聞名的“戲窩子”,過去上莊有豫劇團,窯灣有曲劇班,西街有越調班,西灣有豫劇團,寨上有豫劇團,每到節假日,幾個劇團唱對臺戲,至今上莊、西灣還留有古戲樓。各種藝術形式如春蘭秋菊,各擅其長。曲劇、豫劇等曲藝節目如春風拂面,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清新的時代美感,喚起了人們對這些鄉音的喜愛。他們說唱兼備,風格迥異,有的輕松移步,表演自如,眼神、唱腔、響板同時做起,韻律諧美,字字傳神,令人拍案叫絕。整個演出,既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又有意趣橫生的活潑節奏;既有粗狂、奔放、高亢的朝氣,又有委婉、動情的優美旋律,豐富多彩,人才輩出,如朵朵奇葩,清香幽遠,拂人心脾,令人心醉,流連忘返……
萬里河山添錦繡,巍巍中華鑄雄渾。看著那五彩繽紛的音樂噴泉,聽著那激動人心的盛世歡歌,踏著那如歌如詩的節拍,沐浴在明亮耀眼的燈光下,那歌聲,凝聚了無數中華兒女的盈盈心語和無限祝福,蘊含了中華民族崛起的豪邁。那盛世歡歌踏著歷史的足音,穿越時空的距離,將中華民族的雄渾雋永地刻入歷史的里程碑。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