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進地鐵車廂,關門的警示音正巧響了,之后,雙向車門緩緩閉合。明人站定后,舉起手機習慣性地刷了一下屏。他忽然發現朋友A的微信有一行淡淡的、字體細小的字:對方撤回一條信息。顯然,他發過一條信息給自己,但隨即,在120秒鐘內,他又撤回了。他撤回的是什么信息,發了,又為何要撤回呢?是什么原因促成他發了又撤,不會是他發了,立馬就后悔了,于是趕緊撤回了吧?明人想來想去,變得煩躁起來。
朋友A是他的一位文友,也是一份地方詩刊的編輯。兩人在詩會上碰到過幾次,加上微信后,A曾熱情地約稿,但明人當時正忙,只回復了簡單的幾個字:“正忙。謝謝。”等忙完工作,明人找了原先寫的幾首詩發過去,并再次表示感謝,A卻遲遲沒有回音。過了個把月,他快把這事給忘了,A來信息了,就一行字:“請用word文檔發我。”尷尬的是,明人過了好幾天才注意到;更尷尬的是,明人還不會用手機編輯word文檔,只能找隔壁一位小年輕幫忙,而小年輕在雙休日外出了,回復“抽空即辦”,待編輯好發給A,又耽擱了兩三天。A一直沒有回復,不會是感覺被冷淡了,有些生氣了吧?明人一向與編輯們保持著友好的關系,畢竟自己是純業余創作者,約稿是編輯看得起自己。如今A撤回一條信息,像霧像雨又像風,明人也不好意思催問,情緒十分糾結。
到站了,明人將手機揣進褲兜里,開門了,他隨人流匆匆下車,穿越站臺,走上扶梯。在出口處,他在高德地圖上叫了一輛車,正等候著,這才發現不知何時在一個朋友群里,自己竟發了許多信息,少說有十多條,都是手機上既有的短語和表情符號:人呢!在干嘛!么么噠!好渴哦!誒嘿!藍瘦香菇!腦殼疼!長草了!好運連連!甚至還有:“我愛你!抱抱!”等內容。怎么回事?明人要撤回,但發現時間已經過了,撤回不了了。他不免責怪起微信設計者來——為何要對撤回功能設定時限呢?這沒多少道理嘛!他也暗自埋怨,怎么這么不小心誤觸了,人家還以為自己是神經出問題了呢!
忽然明白:尚能撤回,是很愉快的事!而想要撤回的內容,純屬烏龍,原本與對方完全無關。
撤不回,明人不得不發了兩句話。一句是:“哈哈哈,走路誤碰了。”另一句是:“各位不好意思。剛發現。刪不掉了。”后面是連著三個抱拳圖案。有位朋友回復:“不用刪,酸甜苦辣都在里面了。”隨后一個大嘴笑的人頭像。又有人發了三個吐舌頭的臉譜。還有一位調侃道:“放在水里洗一下,就洗掉了。”跟著又是吐舌頭又是齜牙大笑的畫符。明人被逗樂了,也幽默地補上一句:“酒精也擦不掉啊。”加一個吐舌頭的圖案。他的心頭也漸漸平復了。
數月后,明人在一個詩會活動上又碰上了朋友A。A主動和他打招呼,說刊發他詩作的那一期,已付印了。明人表示謝意,雙方聊起了詩歌創作的心得,也聊起了各自的近況,挺熱絡。
自始至終,明人沒提起撤回信息的那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