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位于上海的草嬰書房,到位于寧波的草嬰文獻館、草嬰紀念館,如今紀念大翻譯家草嬰先生的地方,能感受到上海與寧波兩座城市的更多人文氣息……
1923年3月24日,草嬰出生于浙江寧波鎮海駱駝橋鎮。父盛濟舲時任寧波鐵路醫院院長,救死扶傷。耳濡目染之中,幼年的草嬰對處于病痛、貧窮中的人們產生了強烈的同情心。
1941年,草嬰偶遇良師,后在中共地下黨人姜椿芳的教導下,俄語水平突飛猛進。
次年,在《蘇聯文藝》月刊,他首次以筆名“草嬰”發表了翻譯作品,即蘇聯作家普拉東諾夫的《老人》。此后,草嬰一直致力于俄語文學的譯介,也是我國第一位翻譯肖洛霍夫作品的翻譯家。
自1977年起,草嬰著手翻譯列夫·托爾斯泰所有小說的宏大計劃。當時他住在烏魯木齊中路280弄10號,雖有三居室,但三代人共同生活,不免局促。于是,他巧妙地將6平方米左右的陽臺改建成自己的書房,在其中譯完了《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和半部《戰爭與和平》。
1988年,草嬰搬入位于岳陽路195弄2號的新居所。岳陽路195弄是花園住宅小區,近永嘉路,其中分布了眾多風格各異的獨立花園。進門后有一條長長的林蔭道,左轉走到底即可抵達弄內2號草嬰舊居。該屋建于1928年,是一座二層磚混結構的西班牙式建筑。草嬰曾居住在這幢小洋房的二樓,書房兼客廳占地面積約20平方米。
1998年,在二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下,75歲的草嬰終于憑一己之力譯成托爾斯泰全部小說12卷,計400萬字。這樣獨一無二的壯舉背后,是草嬰樸素而又深切的愿望——將俄語文學,尤其是托爾斯泰文學中蘊藏的人道主義精神傳遞給中國讀者,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015年,草嬰去世,留下“與其留一塊墓碑,不如建一個書房”的遺愿。在徐匯區政府和民間各方的通力協作下,草嬰書房重現于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178號3號樓,于2019年3月23日正式向公眾開放。
今從岳陽路195弄草嬰舊居出發,途經建國西路,步行十分鐘左右就能到達烏魯木齊南路178號。其中共有3幢樓,1號為衡復藝術中心,2號為夏衍故居,3號為草嬰書房。草嬰書房所在的建筑為西班牙風格,共三層。一層有拱形門廊,支撐二層的露天陽臺,二者間以紅色筒瓦鋪設的緩坡為過渡,頗為精致。三層的黑色鐵藝大窗與米色外墻相襯,簡潔明亮。目前,3號一樓為草嬰書房展廳,二三樓有居民居住于此。
玻璃柜中陳列著他的手稿,字跡工整,不少地方都有字句斟酌的改動痕跡,下方標有詳細的注釋。這里還原了草嬰生前的書房場景——寫字臺上擺有原版圖書、稿紙、鋼筆、鎮尺和眼鏡等物件。據草嬰女兒盛姍姍回憶,正是在這張寫字臺上,草嬰完成了托爾斯泰全集的翻譯工作,而一旁書柜中的圖書都在翻譯過程中被翻爛了。這一切都讓人感受到草嬰生前的專注和奉獻精神。
2024年3月24日,是草嬰先生誕辰101周年。經過各方5年時間的籌備,草嬰先生生前的一樁心愿終于達成,寧波人文館·草嬰文獻館在寧波圖書館永豐館正式開館,草嬰先生1000余件手稿、信札、書籍及生前用品回到了他深愛的故鄉。
由草嬰先生的女兒盛姍姍女士的團隊設計。紀念館小而精致,白墻黑瓦的外立面,顯得低調、素雅,右面白墻題寫著館名——“草嬰紀念室”五個大字出自盛姍姍的手筆。館內由生平簡介、動態影像、書墻組成,展品都由草嬰家人精心挑選,展示了翻譯家草嬰翻譯俄羅斯文學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