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不少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況:進了理發店,剛坐下,就有店員跑過來推銷會員卡;去健身房鍛煉,想找教練指導指導,卻被告知得有會員才行……為了獲得所謂的優惠、VIP服務,他們掏錢辦理了會員卡,有的人還一次性往會員卡里充大筆資金,以便后續使用。然而,充值沒多久,有的店鋪卻關門跑路了,優惠、VIP服務沒了,充的錢也要不回來了。
近年來,教培、健身、瑜伽、美容美發等 “預付卡”消費行業成了跑路的“重災區”,而在這些跑路的店鋪背后,一個群體浮出水面——職業閉店人。
“職業閉店人”這個概念,很多人可能沒聽過。事實上,這在“處置不良資產”的圈子里已不是秘密,甚至還有“職業閉店人”在一些熱門社交平臺上以隱晦的關鍵詞拉活兒。
你跑路,我擔責
“我有一家經營不善的公司,欠著不少課時費,該怎么閉店?”為了弄清“職業閉店人”的“行業秘密”,媒體記者以一名店主的身份,在社交媒體上輾轉找到了一名自稱可以“幫忙”的“職業閉店人”小A。
小A稱,先把法定代表人、股東換成“他的人”,再把手上所有和業務相關的群都轉給“新股東”,“再拖上幾個月,你就可以全身而退。”
“我先讓接手的‘法人’簽一份轉讓協議,拍視頻發給你,證明是他本人簽的。”小A說,有了這份協議,再拿著“接手者”的身份證,就可以去辦理法定代表人變更,一切都是合規合法的。
走完這套流程要花多少錢?
按照小A的“收費標準”,“閉店”按債務比例收費,50萬元債務收費10%、100萬元債務收費8%,債務越多比例越低。債務包括拖欠的員工工資,后續勞動仲裁、訴訟的費用,房租水電,消費余額等。
還有一種做法,聽上去更“黑心”。小A說,他會找人擔當法定代表人新注冊一家機構,用促銷等手段收取會員費“圈錢”,客戶可以在這個公司擔任一個管理者的角色。等圈到了錢直接關門大吉,后續的事由“職業閉店人”來處理。圈到的錢,可以打到他的賬戶,也可以打到客戶的賬戶,一日一結、現金給付,客戶和小A六四分成,“不用擔心有風險,你也是幫別人打工的,是‘受害人’。”
“那交了錢的人發現上不了課怎么辦?”記者問。
“那就讓他們去維權起訴唄,大不了做老賴被限高消費,普通人怕,但來幫別人當法定代表人的人都不怕。”小A稱。
另一名“職業閉店人”的朋友圈置頂了兩張“廣告”:一是“接公司變更業務,全國規避風險”;二是“常年收“三無”人員,在家沒有工作的,好吃懶做的,娶不到媳婦的,大姐、阿姨都行,年齡25~45周歲。”
“只要符合客戶要求,當天到場見到人就給兩萬元。”該“職業閉店人”聲稱,幫別人當法定代表人“背債”,由于報酬豐厚,很多人愿意干,“這些人都沒什么資產,也不怕被告,官司輸了被限高消費也不在乎。”
小A表示,他從業這么久幾乎沒有碰到過追責成功的人,連到法院起訴的都很少,因為大多數人被套都是幾百幾千塊錢,鬧一陣也多半就自認倒霉,“主要是沒那個精力”。
舉證、維權難
小A的表態可謂不少受害者的現實困境。
李麗(化名)是成都的一名執業律師,同時也是成都卡樂吉親子游泳藍潤置地廣場店閉店的受害者。卡樂吉閉店之前,其在店內仍有6000元的預付余額。
李麗一直在查閱法律條款,想辦法維權。她嘗試過許多辦法,但最后還是選擇在網絡上呼吁“受害人團結起來維權”。李麗表示:“卡樂吉的主體公司已經提前變更了法定代表人,這在事實層面是沒有法律爭議的。即便現法定代表人同意賠償,但如果沒有償還能力,我們也拿他沒辦法。”
無獨有偶,北京多家金寶貝早教店陸續閉店后,一些家長將主體公司訴至法院。一位李姓受害家長表示,開庭前,店方一名工作人員直接告知維權者:“不用提供證據,肯定是你們贏,我們確實是違約了,但是我們沒有錢。”
維權成本高是“職業閉店”受害者的普遍境遇,即便有受害者可以忍受時間成本,堅持走法律程序,舉證也是一大難題。
“可以確認的是,‘職業閉店人’宣傳的‘沒有任何違法風險’是錯誤的。只是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證明其違法犯罪十分困難。”上海市浩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梅心說,“在已知經營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大規模促銷、售賣會員卡的商家,其實是涉嫌合同詐騙的。但拿不到具體的運營數據,如何證明當時企業已經事實運營困難呢?”
梅心表示,也有專家認為閉店人團隊涉嫌妨害清算罪,他也同意這種看法,但最起碼要證明企業是進入清算程序時做了手腳才行。“現在閉店團隊往往會提前布局,比如更換法定代表人、股東幾個月后才閉店,要證明其妨害清算并不容易。”
遭遇店鋪閉店跑路后,消費者該如何提高維權成功率?
梅心建議盡快提起訴訟,不一定要等其他受害者抱團起訴。“目的是盡快形成一個未了結案件,此后受害者可以迅速向法院申請行為保全或者可以致函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求限制相關公司股權變更和法定代表人變更,盡快預防限制對方進一步做出逃廢債的惡意布局。”
此外,梅心還建議,如果“職業閉店人”已經變更企業原法定代表人,受害者在起訴時可以考慮以原法定代表人對涉案債務的履行負有直接責任為由,將企業原法定代表人同時列為被告。
老問題亟需“新辦法”
“職業閉店人”的出現,背后反映了一個多年懸而未決的問題——預付制監管缺失。
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預付制監管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缺少全國性立法層面的頂層設計。2020年,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承認,需要進一步完善預付式消費的相關立法,完善預付式消費管理的頂層制度設計。
目前,針對預付式消費企業作出全國性專門規范的,僅有2012年9月27日商務部發布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發布至今已有12年。“許多條款已不能適應當下出現的新情況。”梅心說,如健身、校外培訓教育等目前存在較多投訴的領域,其實并沒有被納入到《辦法》法定監管范圍內。
預付制監管還存在“責任劃分不明”的問題。
雖然多地出臺了地方性監管條例和辦法,但各地對監管責任的落實主體規定并不統一。“在同一個城市,面對教培店倒閉,可能一個區規定由市場監管部門處理,另一個區規定由教育部門處理,還有區規定由多部門一起聯合處理。這樣的情況讓有關部門處理預付制商家問題變得復雜,某些部門間甚至出現了互相推諉的現象。”陳音江說。
“按照閉店人介紹的操作手法,根據我國現有的企業法定代表人變更制度,的確具有可操作性,且從表面看沒有明顯違法行為。”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毛偉表示,職業企業背債人之所以能存在,在于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審核的門檻較低。
“比如法律未規定80歲老人不能辦企業,也沒規定一個人只能是一家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所以按理這些人都能做新法定代表人。”在毛偉看來,規定本意是為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但卻被有心之人鉆了空子。
值得期待的是,一大批強監管、強規范的法律法規和規范制度正在醞釀之中。
今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審理預付式消費民事糾紛案件司法解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明確了幾種無效的“霸王條款”,對“卷款跑路”“套路營銷”作出回應,鼓勵誠實守信、保護預付式消費經營模式。
今年7月1日實施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里重點強化了預付費消費活動中的經營者義務,其中明確規定:經營者以預付費的方式來提供商品和服務的,必須跟消費者簽訂書面合同;如果換地方經營,要提前30天告知消費者,讓消費者事先充分知情。
(資料來源:新京報、央視新聞客戶端、民生周刊、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