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靠在國際空間站“下不來”的美國“星際客機”飛船正引發全球關注。面對各方壓力,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波音公司近日頻繁對外發言,試圖平息外界的擔憂與批評。但就連NASA也承認,由于工程師團隊尚未確認飛船的具體故障點,它搭載的兩名美國宇航員返回的時間被無限期推遲。
“星際客機”飛船發生了什么
多家美國媒體6月30日援引NASA的聲明稱,“星際客機”飛船需要等待新的推進器測試結果和氦氣泄漏的持續分析,返回地球的時間將無限期推遲。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CNN),6月5日,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飛船開始了首次載人飛行任務,最初計劃僅在國際空間站停留數天時間,但現在它已經滯留了超過3個星期,搭乘這艘飛船的兩名美國宇航員蘇尼·威廉姆斯和布奇·威爾莫爾還不知道何時才能返回地球。
報道提到,NASA和波音公司已經多次推遲“星際客機”飛船的返回日程,此前最新公布的具體返程時間是7月6日。盡管NASA官員多次表示,“星際客機”可以安全地將宇航員帶回家,但NASA商業載人航天計劃經理史蒂夫·斯蒂奇6月28日承認,目前正在考慮將“星際客機”的最長飛行時間從45天延長至90天,“目前還沒有確定的返回日期”。
美國“太空”網站介紹稱,“星際客機”飛船從發射之初就遭遇一系列延誤,包括負責發射任務的“阿特拉斯5”號運載火箭減壓閥故障、“星際客機”飛船氦氣泄漏以及地面發射裝置的計算機故障等。
在飛向國際空間站對接的過程中,“星際客機”飛船又發生了5次氦氣泄漏,其中4次泄漏是在飛船與空間站對接期間發生的。停靠在空間站時,NASA通過關閉閥門以隔離氦氣系統,從而消除任何額外的泄漏。但一旦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搭乘飛船離開空間站返回地球,閥門將被打開以重新給管線加壓。斯蒂奇表示,即使存在已知的泄漏,飛船儲存的氦氣量也是返回地球所需的10倍,因此“不用過于擔心”。目前工程師們只是希望確保氦氣系統再次加壓后,“泄漏情況不會變得更嚴重”。
此外,“星際客機”飛船的5臺后向推進器在接近空間站時也未能按預期運行。對接完成后,其中4臺在重新測試時成功點火,但功率水平略低于預期,NASA工程師認為它們“可以用于脫離對接并重返大氣層”;而第5臺推進器沒能啟動,它實際上已經失效。
波音公司商業載人計劃副總裁兼項目經理馬克·納皮表示,工程師們仍不確定“星際客機”出現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他解釋說,發生故障的推進器和氦氣管線都位于飛船的服務艙,按照設計,當飛船重入大氣層時,服務艙將被拋棄并被燒毀,屆時工程師將無法確定出現故障的具體原因,因此需要在飛船安全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時間內盡可能確定問題所在。
下一步怎么辦
盡管NASA和波音公司試圖打消外界對“星際客機”遲遲無法返回地球的疑慮,但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網站稱,外界對于“兩名美國宇航員被困在太空”的印象已經“根深蒂固”。社交媒體上也流傳著“國際空間站物資儲備不足”“在不求助中俄的情況下,美國無法救走宇航員”“如果‘星際客機’不離開,國際空間站沒有足夠的對接艙接待后續飛船”等各種說法。
“太空”網站介紹稱,結構復雜的國際空間站擁有8個對接口,它們采用不同的技術規格,其中適合對接美國載人飛船的2個對接口如今分別停靠著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和波音公司的“星際客機”飛船,但這并不代表著其他艙口無法對接美國載人飛船,例如兩個貨運飛船對接口在安裝附加對接適配器的情況下,也可以用于對接美國載人飛船。此外,國際空間站還有多個艙口可以對接俄制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因此目前國際空間站并不存在無法停靠其他飛船導致物資不足的情況。
至于美國宇航員到底能否搭乘“星際客機”飛船脫困的問題,斯蒂奇和納皮表示,一顆俄羅斯廢棄衛星6月26日遭遇了“災難性事件”,產生了100多塊碎片,國際空間站的9名各國宇航員被告知在各自的飛船上“就地避難”,其中兩名俄羅斯宇航員和NASA宇航員特雷西·戴森登上了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另外4名宇航員進入載人“龍”飛船,而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返回了“星際客機”飛船,準備在國際空間站遭到破壞性撞擊時啟動脫離程序并返回地球。載人“龍”飛船最多可以容納7名宇航員,“如果‘星際客機’飛船被認為不安全,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會被告知前往‘龍’飛船避難。但事實并非如此”。納皮說,“我們已獲準在國際空間站發生緊急情況時充當救生艇,這意味著‘星際客機’隨時可以返回。”
影響NASA的雙保險戰略
幾乎所有美國媒體都提到,“星際客機”飛船的這次災難性太空之旅可能將進一步重創波音公司的聲譽。CNN稱,延誤、成本超支和無法按時完成任務是美國航天業的常見現象,但波音公司面臨的挑戰卻十分突出,尤其是當“星際客機”與競爭對手——SpaceX的載人“龍”飛船直接相比時。報道稱,這項歷史性載人任務的旅程始于2014年,當時NASA分別與波音公司和SpaceX簽署合同開發能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的航天器,以擺脫航天飛機退役后,美國宇航員需要依靠俄羅斯飛船才能進入太空的困境。然而經過多次推遲后,“星際客機”飛船于2019年12月開始首次無人試飛測試,但由于飛船上的時鐘沒有和地面進行同步,兩者相差了11小時,飛船根據錯誤的時間認為偏離了軌道,于是啟動發動機試圖矯正,結果把有限的燃料耗盡后,沒能達到預定飛行高度,測試以失敗告終。
2022年5月進行的第二次無人飛行測試中,又發現了其他軟件問題以及部分飛行器推進器故障。斯蒂奇在今年6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承認,工程師其實很可能沒有完全解決問題,“我認為我們忽略了推進器內部發生的一些基本現象”,而這些問題正是波音公司和NASA在“星際客機”飛船在國際空間站停靠期間試圖解開的核心謎團。
作為對比,載人“龍”飛船于2020年完成首次試飛后進展順利,目前已經成為NASA運送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主力交通工具。
盡管“星際客機”飛船的進展并不順利,但NASA官員曾堅定地表示,希望有兩種不同的美國載人飛船能將宇航員送入軌道,確保在載人航天領域的“兩條腿走路”雙保險戰略。此前,美國航天領域出現的壟斷情況越來越突出,例如,在SpaceX公司大舉進入商業航天發射市場之前,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組成的“聯合發射聯盟”公司壟斷了美國政府的所有航天發射任務,且報價以極端昂貴著稱。NASA牽頭研制、波音公司制造的“太空發射系統”火箭,單次發射成本更是超過22億美元。但面對這些天文數字的報價,NASA卻因為別無選擇而被迫接受。因此,盡管SpaceX的入局讓NASA的發射成本大幅下降,雙方在載人“龍”飛船的使用方面也處于蜜月期,但NASA并不愿意“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只是按照波音和NASA簽署的協議,由于所有的額外費用都需要波音自掏腰包,后者已經為此產生了巨額虧損。按照相關協議,波音需要在國際空間站廢棄前完成6次“星際客機”飛船載人飛行任務,注定是賠本買賣。因此,即便“星際客機”飛船后續進展順利,在完成協議后,波音公司也不太可能繼續推進。NASA在載人航天領域的雙保險戰略,恐怕注定是一場空。
(摘自《環球時報》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