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質生產力的基本內涵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其中高素質的勞動者更是激發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這為我們做好新時代高技能人才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近年來,安徽省持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迫切需要建設英才薈萃的人才強省。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把培育高技能人才、建設技工強省作為重大任務來抓。安徽省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部署,不斷健全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和激勵機制,擴大高技能人才規模,提升高技能人才素質,為培育壯大安徽省新質生產力夯實技能根基。
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離不開有力的組織保障、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切實的資金投入。
一是堅持高位部署推動。2023年7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工作會議,出臺了4.0版安徽人才政策,頂格組織“人才安徽行”活動,其中明確要求“強化高技能人才供給”,并將高技能人才指標納入科技創新“季度賽馬”體系。省政府先后召開實施人才興皖工程推進技工教育現場會、全省高技能人才座談會,進行專題部署,省委、省政府領導赴技師學院調研推動技能人才培養工作。
二是不斷健全政策體系。省委、省政府先后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方案》《支持技工強省建設若干政策》,構建了安徽省技能人才政策的“四梁八柱”。安徽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財政廳印發支持技工強省建設若干政策實施細則等系列配套文件,各地印發技工強省若干政策貫徹文件,形成相互配套、銜接的政策體系。
三是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從2017年起省財政每年安排技工大省、技工強省建設專項經費,統籌安排就業補助資金、人才資金等支持技能人才項目,保障政策落實落地。截至2023年年底,安徽省技能人才總量超過720萬,其中高技能人才總量超過210萬。
精準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是強化技能人才培養、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的關鍵舉措。
一是堅持聚焦數字技術技能。出臺了《安徽省數字經濟領域技術技能人才培育項目實施方案》,修訂印發2024年版就業技能培訓職業(工種)目錄及補貼標準,明確數字職業、綠色職業、急需緊缺、鄉村振興重點推薦培訓項目90個,重點推動職業培訓轉向數字技術技能等新質生產力培訓。

二是堅持聚焦就業重點群體。先后組織實施“技工大省技能培訓民生工程”“新徽菜·名徽廚”暖民心工程、脫貧穩就業技能培訓項目,積極打造“鄉村工匠”“民宿管家”“皖美護工”等培訓品牌,不斷提升培訓促就業、保民生的成效。
三是堅持聚焦重點行業領域。將鄉村振興、安全生產、郵政、司法、群團組織等行業部門培訓納入政府補貼性培訓統籌管理,建立培訓政策、信息互通機制,初步構建大培訓工作格局。
四是堅持聚焦培訓質量監管。扎實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評價專項整治工作,出臺民辦職業培訓機構設立審批辦法、規范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通知等政策文件,全面實施職業技能培訓實名制信息管理,從制度和技術層面加強培訓工作監管。2023年全省累計開展各類政府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103.9萬人次,其中農民工培訓42.9萬人次。
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特別強調要發揮職業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基礎性作用。
一是持續優化技工院校發展格局。出臺《省領導聯系職業院校和技師學院工作方案》,在全國率先建立省委、省政府領導聯系技師學院制度,17位省領導分別聯系1所技師學院,推動解決學校發展困難。全省現有技工院校91所,比2015年年末增加了43所,增長89.6%,覆蓋全省16個市、32個縣(市),其中技師學院28所、高級技工學校9所、普通技工學校54所,公辦院校59所、民辦院校32所,形成了梯隊有序、主體多元的辦學格局,在校生24萬人,辦學規模居全國第5位。
二是持續推動專業結構有序調整。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優先發展智能制造、新能源、現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需要的新興專業,鞏固發展護理、康養等一批人才緊缺的專業,撤并淘汰就業率低、職業崗位消失的專業,形成緊密對接產業鏈、創新鏈的專業體系。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常設13個大類、146個專業,其中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機電一體化、數控加工、工業機器人等符合新質生產力方向的專業發展較快,年招生人數已進入前10位。
三是持續增強技工教育政策支撐。建立技師學院生均撥款制度,出臺政府購買企業辦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成果補助政策,對技師學院按高職院校核定崗位結構比例,對高級工班、預備技師班畢業生按照大專、本科學歷考公考編。統籌實施公共實訓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世賽集訓基地、新興產業競賽基地等項目建設。建立“國培+省培+校培”三級培訓機制,開辟高水平師資引進“綠色通道”,全國技術能手、國賽獲獎選手等直接通過考察招聘入編上崗。總的來看,近年來安徽技工教育事業呈現出辦學格局不斷優化、規模迅速擴大、投入持續增加、效益日漸凸顯的良好發展趨勢。
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改革,是激發人才活力的關鍵之舉。
一是持續強化評價載體支撐。率先成立技能人才省級綜合管理服務機構,解決機構性質和人員編制問題。累計備案各類評價機構近1000家,涉及職業(工種)1400多個,頒發等級證書270萬本,形成合理布局、錯位發展的評價實施體系,在全省評選30家自主評價走在前列的規范企業。
二是持續完善評價制度體系。印發特級技師、首席技師評聘工作指引,30家龍頭企業評聘特級技師142人、首席技師10人,獨立組建全省高技能人才工程系列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打破技能人才成長“天花板”。擴大企業自主評價權,鼓勵“特才特評”,實行技能人才等級“企業說了算”,出臺直接認定、越級申報和破格評價政策,3.86萬名企業職工晉升高技能人才。

三是持續加強評價質量監管。制定等級評價管理、技術資源管理、考評人員管理、質量督導管理、違規行為處理5個工作規程和評價流程質量控制、證書上網管理2個工作指引,涵蓋備案、服務、監管各環節,不斷健全等級制度框架。扎實推進職業技能評價質量專項整治,推行星級制度,連續三年開展社評組織年度質量評估。實行技能人才實名制統計,建立參評人員和從業人員信息檔案。2023年以來,全省累計開展職業技能評價69.3萬人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職業技能競賽為廣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對壯大技術工人隊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一是著力加大競賽政策力度。出臺《安徽省職業技能競賽實施辦法》《安徽省職業技能競賽指引》,從競賽體系、計劃管理、辦賽程序、技術標準、獎勵辦法和經費保障等不同方面作出規定,明確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舉辦競賽所需經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在全國率先打通“以賽代評”最后一公里,累計兌現競賽選手技能等級證書1.5萬本。
二是著力提升選手競技水平。多點布局賽訓基地,建設世賽中國集訓基地 20個、新興產業省級綜合競賽集訓基地10個;加大競賽集訓力度,構建四級聯動、四位一體的服務保障體系和集訓管理模式,有效提升集訓效果。

三是著力營造技能成才氛圍。重金獎勵競賽獲獎選手,廣泛開展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定期組織高技能人才療養和研修活動,大力宣傳“江淮杰出工匠”先進典型,營造了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的社會氛圍。在第二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上,安徽省一舉奪得6金、3銀、1銅和58個優勝獎,金牌榜居全國第5位,參賽成績取得歷史性突破,省政府專門印發了表揚通報。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再次強調“大國工匠是我們中華民族大廈的基石、棟梁。”下一步,安徽省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緊緊盯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迫切需要,聚焦新技術、新職業、新技能,從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環節著手,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實施技工教育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高技能領軍人才培育計劃、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數字技能提升行動計劃、鄉村工匠培育計劃,加快打造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培育壯大安徽新質生產力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