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2024年以來,新質生產力已成為社會各界的熱點話題。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體量大、涉及行業廣、從業人員多,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之一。
近年來,隨著建筑業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先進技術與建造技術的深度融合,持續推動產業向數字化、智能化、工業化和綠色化方向轉型,加速催生了具有建筑行業特點的新質生產力發展。隨著越來越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材料的引入和應用,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同時,要求從業人員在掌握原有崗位核心技能的基礎上,能夠進一步掌握數字化技術和工具,適應建筑產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之筆”不僅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描繪了一幅美好未來的畫面,也為高技能人才領跑產業繪就了一條技術賦能的新賽道。
位于富春江畔的浙江建設技師學院,作為浙江省乃至全國建筑類技工院校中的一張“金名片”,被譽為建設技工教育領域的標桿、高素質建筑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是國內建筑類專業設置最為齊備,且辦學歷史最悠久、積淀最深厚的技工院校之一。學校堅持緊扣產業發展脈搏,發揮建筑特色辦學優勢,以數字賦能建筑專業高技能人才培養,培育新時代數字工匠,為建筑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人才動能,彰顯“浙江建造”品牌力量。
當前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轉型升級,對具有建筑傳統優勢的技工院校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只有緊隨產業發展,提前調整發展定位和布局,才能在未來的產業人才供給端占據有利身位。同時,從真正意義上改變行業和大眾對于技工院校畢業生“泥瓦匠”“包工頭”的形象定位,讓他們有機會成長為有技術、有作為、有尊嚴、有未來的技能人才。
近年來,浙江建設技師學院瞄準“數字建造人才”領域,全面推進人才供給側改革。對“設計—施工—裝飾—運維”的建筑專業全鏈條進行數字化賦能。同時,進一步增設數字建造專業,拓展無人機應用技術測繪方向,打造數字建造專業群,組建數字建造產業學院。未來,還將拓展AR數字孿生技術應用、3D打印建造等專業方向,從而更好地滿足數字建造驅動產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業態、新領域、新崗位需求。
在此基礎上,學校積極探索將數字建造理念貫穿建筑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根據高級工及預備技師的人才培養規格,按照基礎筑牢、技能建模、數字應用、綜合提升、職業定向、頂崗實習六個階段,從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入手,深挖數字建造發展趨勢下的行業變革特征、崗位需求變化和工作技能屬性等要素,并主動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全生命周期的數字建造人才培養方案,旨在面向數字建造領域,建筑工程BIM 技術、裝配式建筑、智慧城市等技術應用及研發機構、企事業單位,培養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能從事企業數字建造設計規劃、建設和管理運營等相關崗位工作的技能型、應用型數字工匠。
學校為了充分適應建筑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背景下,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復合型、應用型能力和素養要求的不斷提升的要求,堅持以“融”為主線、“課”為中心,融“崗”“賽”“證”于“課”,多元素多模塊交融并進,構建完善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與綜合技能層級遞進的建筑課程體系,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專業緊扣BIM技術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數字建造項目經理和建筑數字化管理平臺管理員等主要崗位技能標準,設置課程內容,以崗位工作過程和崗位能力需求為邏輯主線,依托企業真實項目,構建夠用、實用、應用的核心課程模塊。利用BIM技術的全流程、全方位應用,激發數字化課程改革動力,開發專門的BIM課程或將BIM元素嵌入專業常規課程中,在教學策略中重視更新與BIM相關的新技術,利用BIM技術加強課程設計,全面加強BIM實踐案例教學。
學校充分發揮自身的世賽成果和轉化優勢,將世賽數字建造賽項所涵蓋的知識點、技能點融入專業課程。依托賽項標準完善教學標準制定,依據賽項前沿動態完善教學新要求,圍繞賽項任務優化教學項目,借助賽項評價推進教學評價改革。借鑒世賽考核標準、評價方法、世賽規范,將這些融入日常教學和訓練,使實訓教學標準化、規范化,將世賽對職業道德、職業紀律、工作規程等基本素養融入評價體系,進一步完善課程評價方式。
同時,以國家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為依據,對專業課程、學時、實踐環節進行重構,將職業技能等級考核標準融入專業課程,使學生在學習課程知識的同時,能夠掌握職業資格所需的能力和技能,進而提升崗位適應力。
學校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推進技工院校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方案》要求,不斷深化校企雙制、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構建形成了校企雙主體協同,以“企業需求定方案、工程案例進課堂、工程環節融實踐、實習實訓聯競賽、駐企研訓跟崗位、企業項目做畢設”為主線的“雙主六維”全程共導教學模式。
學校與企業共建“數字孿生”學習工作站,合作開展BIM項目實踐教學。企業派送技術骨干入校進行指導與教學,學校推薦教師代表負責部分項目實踐與管理工作,校企雙方共同承擔學生管理與能力評價工作。針對學生技術特點與崗位專業要求,進行分組實踐和輪崗實操。通過規范操作流程,優化工作路徑,實現“項目與課程同建設,規范與能力共發展”。同時,全面推進信息化教學改革,加快BIM、VR、AR技術與教學融合創新,將新技術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圍繞數字化新思維培養,將數字化技術和工具全面應用于實踐教學,加強工程全生命周期過程的數字化衡量、數字化表達、數字化展示與數字化流轉等數字化應用技能培養。
校企共建工學一體化教學所需要的“數字建造”素材資源庫,包括課件、視頻、虛擬實訓、維修手冊、題庫、工作頁等。學校聯合數字建造領域龍頭企業,以典型工作任務(項目)為載體編寫教材,融入新工藝、新規范、新材料、新內容,編寫能聽、能觀、能練、能對接企業需要的數字化教材。從學生自主學習角度和個性化學習的形式出發,學校創新開發與企業生產實踐高度契合的學習資源,以靈活滿足教學、培訓以及考試需求。
學校圍繞數字工匠人才培養主線,聚焦數字建造、裝配式建筑等新業態、新趨勢,與中天建設集團、浙建集團、浙江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等多家建筑業與房地產業頭部企業合作,引入BIM、大數據、3D打印等數字建造應用技術設備、設施,建成集“產、學、研、創、用”五維功能于一體的產教融合實習實訓基地,全面提升專業實習實訓條件和水平。
在校內,按照學習環境與工作環境相結合、學習內容與工作任務相結合、學習資源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相結合、媒體教學與實訓教學相結合的原則,對專業實訓室進行工學一體化改造。同時,根據數字建造應用技術設備、設施的數字化、在線化、智能化特點,開發配套的虛擬仿真實訓硬件設備及軟件系統,構建全過程、全要素、全參與方呈現的“數字孿生”虛擬仿真教學體系。
學校依托產教融合平臺,引入合作企業的真實BIM項目,組織全過程的BIM項目實踐學習,通過完成承接的企業項目,探索 BIM 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價值,提升學生BIM創新實踐應用能力,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的課程改革,進而開展 BIM 相關課題研究,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校企雙贏模式的BIM 實踐。在 BIM 技術的應用基礎上,校企共同開展BIM+技術創新教學應用與研究。目前,學校已累計完成10余項BIM技術服務項目,涵蓋醫療建筑、商業建筑、教育建筑等多個領域。不僅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也有效助力企業歸納梳理BIM技術標準化操作流程,為數字化改造升級奠定基礎。
近年來,學校持續加強建筑高技能人才培養,取得了突出成效。在連續三屆世賽上累計獲得2金1銀1優勝;在連續兩屆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累計獲得4金4銀4銅6優勝。先后培養了24位全國技術能手、6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5位浙江省技術能手、特級技師1人、浙江省首席技師2人、1位浙江杰出工匠、3位浙江工匠和7位浙江青年工匠。
學校現有26個專業,設有建筑施工和建筑與藝術兩大高水平專業群,培養規模達到7600余人,全面涵蓋產業前中后端,并覆蓋多個技術、服務、管理等新興領域,其中高級工及以上學生占比達到92.6%,就業率98.6%,畢業生起薪資達到5300余元,企業滿意度達到93.7%。近三年,學校累計向建筑業輸送高技能人才1900余人,成為浙江省建設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2024年,學校被浙江省政府評為“新時代浙派工匠培育突出貢獻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