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單叢,本是最為小眾的烏龍茶。它的品質極佳,但名氣卻和鐵觀音、大紅袍沒法比。這幾年,鳳凰單叢中的鴨屎香在新茶飲賽道爆紅,很多人因此開始關注到了這類冷門烏龍茶。
很多人好奇,茶名里怎么可以帶個“屎”字?這也太不雅了。茶都和鴨屎沾邊兒了,竟然還能香?鳳凰單叢鴨屎香背后的故事多著呢,您聽我慢慢道來。
要搞懂鴨屎香,咱們得先聊聊鳳凰單叢。要說單叢茶給人最為直觀的印象,就是一個字——香。現如今互聯網上,有人宣傳鳳凰單叢為茶中香水。其實我倒覺得,這句不僅沒夸到點子上,甚至還把單叢茶的檔次給拉低了。香水是香,但里面加了科技和狠活。單叢也香,可完全依靠發酵和焙火。一個是日化產品,一個是自然香茗,不可同日而語。
鳳凰單叢,香型種類極多。因此幾代茶學工作者,都試圖將紛繁復雜的單叢香型合并歸類,以便于愛茶人掌握與理解。上世紀80年代,梁祖文老先生寫了部《潮州茶葉志》(油印本),其中將單叢分為黃枝香、肉桂香、芝蘭香、茉莉香、暹樸香、通天香等15種;后來《潮州鳳凰茶樹資源志》一書,則將鳳凰單叢劃分為自然花香型9種:黃枝香型、芝蘭香型等,天然果蜜香型7種:杏仁香型、肉桂香型等,共16種;《中國鳳凰單叢茶圖譜》又將其分為黃枝花香型、芝蘭花香型、玉蘭花香型、蜜蘭花香型、杏仁香型等共18種。
諸位,是不是已經聽暈了呢?顯然,不管是18種、16種還是15種,都太過復雜了。所以在2017年著手編寫《鳳凰單叢》一書時,我與幾位老前輩一致決定采用民間約定俗成的十大香型,即黃枝香、桂花香、杏仁香、蜜蘭香、夜來香、芝蘭香、肉桂香、茉莉香、姜花香、玉蘭香。
后來有學生反映,十大香型還是不好記,于是我又編了一個順口溜:三蘭加杏黃,兩桂茉夜姜。三蘭,即蜜蘭香、芝蘭香和玉蘭香。杏黃,即杏仁香和黃枝香。兩桂,指的是桂花香和肉桂香。茉夜姜,則是茉莉香、夜來香和姜花香。合轍押韻,一背就會。不信您也可以試試看。
鳳凰單叢這么多種香型,怎么又冒出來個鴨屎香呢?這鴨屎香,又算是十大香型中的哪一類呢?實話實說,筆者第一次聽聞此茶,也是一頭霧水。畢竟對于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來講,“鴨屎”不是一樣很熟悉的物質。但據淺薄的生活經歷來看,一般動物排泄物的氣味都不太好。怎么單單“鴨屎”就能香?要不是當時身邊沒人養鴨子,我可能真去一“聞”究竟了。
鴨屎不易得,便只能訴求于文獻。但不管是王鎮恒、王廣智編寫的《中國名茶志·廣東卷》,還是《中國茶葉大辭典》,或是《廣東茶葉》等專業期刊,都找不到“鴨屎香”的蹤跡。后來有一次,我與桂埔芳老師從廣州出發一起去潮州鳳凰山。動車上閑談之際,她才向我道出了“鴨屎香”名不見經傳的原因。早在上世紀80年代,桂老師就曾任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經理、第一廠副廠長等職務。對于單叢茶的收購與銷售,可謂是經多識廣。按桂老師的說法,之前從未聽聞過“鴨屎香”的名號。因此在2006年編寫第一版《鳳凰單叢》時,也未將“鴨屎香”一條收錄。由此可見,“鴨屎香”的成名只是近十余年的事情。
雖然成名晚,但鴨屎香這個樹種卻有著悠久的歷史。這款茶的原產地是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鳳溪村。母樹的樹齡已有300多年,現由茶農魏春色管理。該品種生長速度快,產量高,香型優雅,廣受茶農歡迎。現如今,鳳凰茶區多采用扦插或嫁接技術。像“鴨屎香”,當年嫁接,第二年就可以開采,因此種植面積越來越大。
說起“鴨屎香”的出名,我想可能還有貓屎咖啡的功勞。這款咖啡口味如何,我們不做評論。但由于其特殊的生產方式,成了咖啡界的明星。印尼所產的一種麝香貓,愛吃咖啡果。而咖啡果里的種子,就是咖啡豆。在麝香貓的消化系統中,這些咖啡豆經歷了獨特的發酵。因此人們在麝香貓排出的糞便中收集咖啡果,再加工成咖啡。“貓屎咖啡”與“鴨屎香”都是飲品,從名字上看又都與動物排泄物有關。因此,很多人誤將“鴨屎香”認定為中國茶界的“貓屎咖啡”。大錯特錯!“貓屎咖啡”,是與麝香貓的糞便有關。可“鴨屎香”茶,則真是與鴨子的排泄物無關了。
關于“鴨屎香”茶名的由來,我在鳳凰鎮做田野調查時收集到了三種說法;
其一,外形說:
鴨屎香這種茶樹,葉形橢圓,葉幅大,芽葉碩壯,葉色深綠。因此采用傳統手工制茶方法,難以條索緊卷美觀。成品茶看起來,像是一坨坨的鴨屎,故名“鴨屎香”。
不瞞諸位,為了研究這件事,我落下了一個毛病。此后每到鄉村,先要找找鴨籠。鴨籠附近,大都有鴨子的排泄物。經過我多次觀察,實在難以把單叢茶的條索與鴨屎聯系在一起。外形說,也僅作一家之言記錄在冊就是了。
其二,土壤說:
也有人講,這種茶之所以好喝,是因為茶樹生長區域為特別的“鴨屎土”(黃壤土,富含白堊)。并且,茶農要用鴨屎作為肥料,才使得茶樹茁壯成長。由于種在“鴨屎”上,肥料又是“鴨屎”,因此得名“鴨屎香”。
這種說法,也欠妥當。首先,同一茶區土質差異不會很大。其次,在沒有化肥的年代,茶樹施肥也不會單單只用鴨的糞便,能收集到的有機肥應該都會用到才對。用土壤和肥料與“鴨屎”聯系,也顯得牽強了。
其三,賤名說:
據說,此樹最早散落荒野,被茶農意外發現。初時未曾在意,采得鮮葉回去制茶,沖泡后香氣濃郁,回甘不絕,確是真正好茶。鄉親們都聽說這家得了好茶,七嘴八舌的又是問香型,又是問樹種。發現者怕被別人搶先挖走,就謊稱沒有什么好茶,這茶就算是香,也就是個鴨屎香。起個賤名,為的就是保密,不讓外人注意。到后來,這款茶還是被廣泛嫁接與扦插。只是這個“鴨屎香”的名字,倒是留了下來。
關于這個說法,倒是符合我們一貫的文化習慣。在中國文化中,向來有一套知識產權保護系統。最為典型的,就是中醫的秘方。每位名醫,都有自己秘不示人的方子。舊時很多醫生,同時自己還要開設藥房,就是為了方便配藥,以免方劑外泄。


即使你拿到醫生開的方子,仍然沒法知道秘方的奧妙。為何?因為醫生早在藥名上動了手腳。我有位學生,是北京中醫藥大學高才生。她在出診時,就曾看到過患者之前的藥方上面有一味“抽毛桃”,遍查醫書沒有記載。雖依據方子可推斷,大致為金蕎麥一類專治肺病的藥材。但具體“抽毛桃”代指什么,只有開藥的大夫自己知道。顯然,她拿到的就是一張“加密”藥方。鴨屎香的名字,與中藥“抽毛桃”的做法類似。起初,都是起到保密的作用。沒想到歪打正著,茶樹資源雖然沒做到獨享,倒是成就了現如今最有賣點的單叢茶。
此茶名字雖俗,但香型卻極其雅致。先將茶器用熱水燙過,丟一把“鴨屎香”下去,借著高溫的茶器,沖鼻的香氣直涌而出。沸水沖泡,快進快出。湯色淡黃,口感香鮮、凈清,沒有一絲雜味。
2017年,我們編寫《鳳凰單叢》一書中,正式將鴨屎香歸于十大香型中的黃枝香。其實細細尋找,在昂高的黃枝香氣中還可捕捉到一股子鮮金銀花的味道。怪不得,也有人將其雅稱為“銀花香”。
鴨屎香,大俗。銀花香,大雅。不論是下里巴人,還是陽春白雪,鴨屎香的走紅絕非只靠奇特的名字。只有好喝的茶,才會真正俘獲愛茶人的心。味道不好,縱使再編出個“雞屎香”“牛糞香”,也絕不會暢銷就是了。與其想著如何包裝炒作,倒不如踏踏實實把茶做好。
(責編: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