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迨及2024年,習近平11次在歲序更替之際發表新年賀詞,新年賀詞充滿情感溫度,引發中國人民的情感共鳴與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11次新年賀詞宛如“國家相冊”、定格國家大事、記錄時代變遷,勾勒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實踐圖景和生動圖像;其豐富的情感面相從若干側面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情感意蘊,即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崇之情,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切之情,對大黨大國責任的擔當之情,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尊重之情,對人類共同發展的關注之情。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新年賀詞;情感意蘊
[作者簡介]艾楚君: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長沙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9377/j.cnki.43-1531/g0.2024.02.002
新時代以來,習近平11次在辭舊迎新之際發表新年賀詞,回瞻一載偉業、致敬偉大人民、展望未來前景、表達美好祝福。每次新年賀詞短小精悍卻蘊力千鈞,語言質樸而情感律動,主題集中又格局宏大;體現著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性質宗旨、治國理念和理政方略,彰顯出習近平作為大黨大國領導人和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宏闊的視野格局、廣博的胸襟氣度、非凡的勇氣膽識、強烈的責任擔當意識與深厚的民本情懷。新年賀詞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在歲序交替之際熱切期待的時政“大餐”、文化“盛宴”和精神食糧,也已成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凝心聚力的“集結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動員令、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沖鋒號”。
習近平11次新年賀詞總計16327字,最短的759字(2014年),最長的1900字(2020年),閃爍著馬克思主義的真理魅力和實踐偉力,蘊nFyzYS9Q911G2owtougHljV5x3Csjls6q5Jk+Df2pyA=含著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上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主動的辯證智慧,涌動著對人民主體地位的推崇、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切、對大黨大國責任的擔當、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敬重、對全人類關懷的真摯情感意蘊。從邏輯結構來看,每次新年賀詞總結過去一年、盤點輝煌成就、謀劃未來事業、關照人類發展、祝福美好未來。從內容結構來看,新年賀詞涵蓋了國家戰略、國計民生、科技創新、深化改革、生態文明、軍事國防、對外交往等領域;宏觀微觀相結合、大事小情相融合,使新年賀詞既有高度又有溫度。從敘事方式來看,新年賀詞充滿時代特征和生活氣息,講事實、擺數據、舉例子、列成績,也指出不足、分析短板;點贊具體人物和事件,謳歌時代主題和精神;喚起人們的集體記憶、共同情感和啟迪思考,激發人民的豪邁情懷、精神斗志與奮斗力量。從時代主題來看,新年賀詞聚焦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闊主題,又側重不同的年份特點和時代脈搏。透析新年賀詞的文本內容,2014年至2017年的新年賀詞側重于推進全面深化改革,讓改革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改革”出現了24次;2018年至2021年的新年賀詞貫穿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邏輯主線,其內容既順應時代主題、回應時代關切,又貼近現實生活,呼應百姓期盼;2022年至2024年的新年賀詞立足“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2-01-01(1).),展現了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巨大成就。
透視新年賀詞文本,追尋其深層價值意蘊,可以發現,新年賀詞展示的是中國道路、中國風格、中國方案及其釋放出的推進現代化建設的中國力量、中國成就和中國智慧。2014年迨及2024年的11次新年賀詞,勾勒出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的實踐圖景,具有豐富的情感面相和情感溫度。因此,基于習近平11次新年賀詞的文本分析,可以探賾中國式現代化的情感意蘊;對凝聚人民的精神力量,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崇之情
“人民”是新年賀詞中的高頻關鍵詞和主體核心詞,總共出現了93次,僅2014至2018年的5次新年賀詞中“人民”出現了“60”次;與之相關聯的“大家”“群眾”“人們”“老百姓”分別出現了46次、24次、12次、6次。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總是感謝人民在過去一年付出的努力、奮斗和奉獻,構成了新年賀詞的開篇邏輯;并將“人民”具象化為各行業、各戰線、各階層、各領域中的普通大眾和勞動者。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點贊“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人民解放軍和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4-01-01(1).)“快遞小哥、環衛工人、出租車司機以及千千萬萬的勞動者”(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1-01(1).);同時指出:“這些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擼起袖子干出來的,是新時代奮斗者揮灑汗水拼出來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1-01(1).)“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人民永遠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挑戰的最大依靠”(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質樸的語言而深厚的情感,通俗的表達而濃郁的情懷,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崇之情和價值取向,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性質特征和重大原則決定的。
一是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群眾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創造精神,匯集全體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J].求是,2023(11):7.)深刻揭示出中國共產黨在建設現代化的探索實踐中,遵循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這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行邏輯,即緊緊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人民群眾作為現代化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享有者,堅持“偉大的發展成就由人民創造,應該由人民共享”(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8-01-01(1).);堅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利;把人民群眾作為最大的依靠力量、最大的動力源泉和最大的執政底氣,使中國式現代化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新圖景的過程中確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又在激發出人民群眾創造潛能、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中使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延續其生命力。二是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人民群眾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的創造性實踐,創新性舉措、路徑和方略及其形成的成功經驗與蘊含的巨大智慧,上升為黨的歷史經驗和治國理政的政治智慧;把人民群眾的真知灼見汲取、貫穿和凝聚到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之中。三是不斷增強人民福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這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把民生福祉惠及廣大人民作為現代化建設的最終目標和最高標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指出:“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2-01-01(1).)“我們要繼續努力,把人民的期待變成我們的行動,把人民的希望變成生活的現實”(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5-01-01(1).),將人民的家事躍升為國之大事,把人民的希望和期待迭級為奮斗目標。因此,中國式現代化超越了西方式現代化中勞動者被動地服務于知識、技術、資源和生產,只獲取勞動力價值而不能享有勞動力資本帶來的收益而成為資本增值工具的動力機制與運行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尊崇之情,還表現為對人民英雄的敬重之情。
在新年賀詞文本中,英雄不再是抽象的代名詞,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民或現實群體。習近平新年賀詞中點贊的人民英雄有:屠呦呦(2016年),中國維和部隊的烈士、中國女排(2017年),南仁東、林俊德、張超、王繼才、黃群、宋月才、姜開斌(2019年),張富清、黃文秀、杜富國、四川木里31勇士(2020年),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3名航天員和深情告白“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陳祥榕(2022年),等等。習近平指出:“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永遠值得我們懷念和學習。”(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1-01(1).)“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向所有平凡的英雄致敬!”(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1-01-01(1).)這充分體現了對人民英雄的敬重之情。人民就是英雄,英雄來自人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探索實踐歷程中,不同歷史時期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民英雄。為禮贊英雄、尊崇英雄,黨和國家對人民英雄進行褒獎,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對人民英雄的尊崇與捍衛、褒獎與禮贊。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設立烈士紀念日,頒布《英雄烈士保護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先后頒授共和國勛章9人、“七一勛章”29人、“八一勛章”13人、國家榮譽稱號31人,捍衛了英雄的尊嚴,保護了英雄的權益,全社會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蔚然成風,有效發揮了人民英雄的精神引領和典型示范作用,激發了人們為現代化建功立業的內生動力與精神力量。
二 “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切之情
習近平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愛恨,有夢想,都有內心的沖突和憂傷。”(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106.)作為處于現實社會關系中具體現實的個體,具有自然與社會的雙重屬性;人民也就有物質與精神雙重生活的需要。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總是表達出對人民生活的牽掛之情,新年賀詞文本中“生活”總共出現了28次,僅2014年至2021年的新年賀詞中就出現了22次;相關高頻詞“實現”“美好”“脫貧”分別出現了27次、22次、21次。習近平還提出:“小康路上一個都不掉隊!”“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七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7-01-01(1).)“讓農村貧困人口、城市困難群眾等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靈充滿溫暖”(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5-01-01(1).)。“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2-01-01(1).),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3-01-01(1).),充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實現人民物質、精神雙重生活的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中國共產黨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和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一是打響脫貧攻堅戰,“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窮問題”(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將幾千年來中國人民對“小康社會”的向往和夙愿變成現實,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二是堅持在民生領域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區域性發展不平衡問題,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在收入、教育、就業、醫療、住房、養老等方面的民生質量,讓發展成果和改革紅利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三是制定促進共同富裕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分階段加以推進,明確到“十四五”末、2035年、21世紀中葉在促進共同富裕方面的階段性目標和實質性進展;確定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持循序漸進的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四是明確促進共同富裕的總體思路,著力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強對高收入的規范和調節,使中國式現代化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進,不斷滿足人們對美好物質生活的向往,避免了西方式現代化遵循“資本至上”和“以物為本”從而造成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的運行邏輯。
同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習近平還指出:“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把精神生活富裕作為共同富裕的基本向度,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作為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凸顯了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實現人的現代化之價值追求。新時代以來,通過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話語體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敘事方式,總結提煉黨的精神譜系;推動文化事業體制改革,大力發展繁榮文化產業,推出反映時代主題、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文藝作品,不斷滿足了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多樣性、多元化、多領域的需求,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既關注人們物質富足,又關注人們精神富有的價值旨趣,避免了西方式現代化在物質主義的加持宰制下,人們的物質欲望、感官需求、財富貪婪的非理性膨脹,在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非均衡對峙中導致人們精神生活萎靡、精神世界空虛,使人對生命存在之意義缺乏追尋,自由個性發展受壓抑和奴役,最終造成人的異化。促進人民物質精神雙重生活的共同富裕,彰顯出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價值標識。
三 “擔當大國責任”:對大黨大國責任的擔當之情
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總會回顧一年來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深化改革、社會治理、軍事國防等各領域的標志性成果,如“人民幣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C919大型客機總裝下線”“暗物質探測衛星發射升空”(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六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6-01-01(1).),“中國天眼”啟用,“悟空”號運行,“墨子號”、神舟十一號和天宮二號發射成功,“‘慧眼’衛星遨游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量子計算機研制成功,海水稻進行測產,首艘國產航母下水,‘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8-01-01(1).),“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穩步實施”(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1-01(1).),“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三大攻堅戰取得關鍵進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0-01-01(1).)“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國產大型郵輪完成試航,神舟家族太空接力,‘奮斗者’號極限深潛”“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給中國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等等。新年賀詞中描繪的成就,勾勒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生動圖景,是新時代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是新時代取得歷史性成就的具體表征。這些成就取得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作為大黨治理大國的責任擔當。
習近平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J].求是,2023(11):4.),這是由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特征、本質要求、重大原則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及其“兩個先鋒隊”作用所決定的。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多次強調:“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八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8-01-01(1).),要“擔當大國責任”(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中國共產黨在民族危機和國家危難中誕生,以救國救民為責任擔當,用無數革命先烈的血肉之軀鑄就新中國;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現代化建設規律,發揮制度優勢,通過定期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確定分步走戰略目標,有目標、有規劃、有戰略地推進現代化建設,確保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行穩致遠,釋放出科學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中國共產黨善于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新發展,堅持用理論指導實踐,從實踐中升華理論,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的時代化、中國化;尤其是黨的二十大報告系統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重大原則等基本核心范疇,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不斷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內涵和本質的認識,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體系”(魏傳光.中國式現代化的公平正義敘事體系[J].江蘇社會科學,2024(1):27.),為現代化建設實踐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中國共產黨敢于面對形勢的不斷變化及其提出的機遇挑戰,并適時調整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一切阻礙束縛現代化建設的機制體制,構建起了適合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體系;新時代以來統籌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同頻共振,形成了系統協調的現代文明新形態。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敢于開展自我革命并以此引領社會革命,得出跳出歷史周期率的兩個答案;與一切腐蝕現代化肌體的腐敗現象和腐敗分子作堅決斗爭。正是這種作為大黨治理大國的責任擔當,“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6.),從而避免了西方式現代化由于政黨只顧及統治集團的特殊利益而相互傾軋、相互掣肘、相互攻訐導致現代進程中社會分化加劇、利益藩籬固化、資本裹挾民主、利益滲透治理、體制疊更、政治腐敗、制度失效、治理失能等各種弊端頻現。
四 “綠水青山成色更足”: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尊重之情
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深情描繪中華大地上的壯美河山、旖旎風光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圖景,如“長江兩岸綠意盎然,建三江萬畝大地號稻浪滾滾”(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1-01(1).),“內蒙古大草原壯美亮麗,河西走廊穿越千年、歷久彌新,九曲黃河天高水闊、雄渾安瀾”(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0-01-01(1).),“碧波蕩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魯藏布江”“塞罕壩林場的‘綠色地圖’”“云南大象北上南歸”“藏羚羊繁衍遷徙”(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2-01-01(1).),“大漠孤煙、江南細雨”“黃河九曲、長江奔流”“良渚、二里頭的文明曙光”(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這是對祖國自然風光的“快閃”,也是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真情流露,昭示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自然規律與經驗啟迪,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尊重之情。
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和延續的共同家園,自然及其提供的各種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但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中西方現代化建設的不同選擇。西方式現代化建設中,往往陶醉于對自然的征服,對自然資源貪婪攫取,對生態環境恣意破壞,加劇人類與自然界的對立分化,造成環境污染的惡性事件和危害人類生存的嚴重后果,如20世紀全球“十大”環境污染事件;一些后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進程中走的又是先污染后治理或邊污染邊治理的道路,有的國家還將超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的惡果轉嫁他國乃至全球,正如有學者指出,西方式現代化“對內抽取土地肥力、榨取地租,對外實施污染輸出、災難轉移,推行生態殖民主義”(劉須寬.中國式現代化是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3(7):45.)。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表現出對自然的敬畏之情。一是在理念上,習近平用“兩山論”“生態興則文明興”“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來標注生態文明建設的新高度,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六項原則”,體現了對自然的敬重之情。二是在方略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打響環境污染治理攻堅戰,謀劃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力度,為高污染、高耗能行業發展設置“紅綠燈”,堅決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61.),體現了對自然的順應之情。三是在實踐中,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推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實行河湖長制和定期禁漁計劃,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和基建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持續建設“三北”防護林,體現了對自然的保護之情。同時,“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中國堅定踐行多邊主義,努力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環境治理體系”(習近平.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在“領導人氣候峰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4-23(2).),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的內在特征。
新時代以來,祖國的“綠水青山成色更足”(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綠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形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性發展局面釋放出巨大的效能。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淬煉出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繪就美麗中國和美麗世界的畫卷提供了根本遵循,為解決全球環境難題和生態問題貢獻了中國方案。
五 “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對全人類共同發展的關注之情
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關注全球發展,祝福世界人民,呼吁保持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繁榮發展,倡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后指出:“中國人民關注自己國家的前途,也關注世界的前途”(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五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5-01-01(1).)“為建設一個更加繁榮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19-01-01(1).)“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〇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0-01-01(1).)“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一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1-01-01(1).)“中國不僅發展自己,也積極擁抱世界”(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二〇二四年新年賀詞[N].人民日報,2024-01-01(1).)等重要論斷。新年賀詞文本中,“世界”出現了53次,“共同”出現了31次,“國際”出現了20次,充分彰顯了習近平對“兩個大局”加速演進歷程中人類未來和發展的深邃思考和思想智慧,也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共同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注之情。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國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那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莊嚴宣示,也是對一些西方國家為實現現代化而發動戰爭、侵略他國、掠奪資源、殘害同類罪惡行徑的強烈譴責,體現著“大道不孤、天下一家”的大同情懷和對人類共同發展的關注之情。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3.)一是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對和平的倍加珍惜之情。中華民族講信修睦、崇尚和平,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天下大同、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價值追求,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堅守的實踐原則。“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中國沒有發動過一場對外侵略戰爭,沒有占領過一寸別國的領土,沒有控制過一塊海外殖民地,沒有掠奪過一絲海外資料。”(張國祚.論“中國式現代化”的八大優勢及其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超越[J].社會科學輯刊,2023(5):38.)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為促進世界和平與共,發出全球安全倡議,把通過對話協商作為解決國家分歧和爭端的方式;不干涉他國內政,尊重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和社會制度。超越了西方式現代化“強必稱霸”和奉行霸權主義、“叢林法則”,進行弱肉強食、野蠻掠奪的發展邏輯。二是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對多樣文明的包容之情。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在各種不同文明相知相遇、交融共生中形成的。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形態迭代升級的動力源泉,建設現代化的過程需要文明提供精神力量,也是不斷創造文明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我國獨特文化傳統、發展歷史和現實國情的道路選擇,深深地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土,“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取向”(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N].人民日報,2023-06-03(1).),這就使中國式現代化具有對多樣文明包容性的內在特質。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綿亙不絕,為世界文明的繁榮發展貢獻了獨具中國特色和中國價值的思想體系、獨創制度、科技成果、文藝精品,展示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基因品格,就在于中華文明能夠尊重差異、包容多元,善于博采眾長,善借他山之玉。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內在地要求建設中華現代文明,建設中華現代文明就要求在植根本土文明的基礎上,傳揚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的態度,理性對待和尊重各種不同文明形態,善于吸納借鑒世界文明中有益的精神成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發出全球文明倡議,提倡文明交流互鑒,反對文明沖突,以文明交流替代社會制度的對壘,以文明互鑒超越意識形態的沖突,以文明包容消弭文化思潮的對抗,以文明交流、互鑒、包容使中華現代文明在世界文明版圖中綻放時代光芒。這超越了西方式現代化中的文明傲慢和文明偏見,打破了“西方文明中心論”。三是中國式現代化體現了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切之情。習近平在新年賀詞中和其他重要國際場合,多次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共同體思想精髓與“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人民出版社,2022(18).)內在融通的理論結晶,順應了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關切;是回答當今世界“人類將向何處去”這一世界性、時代性命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揭示了不同國家和民族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客觀現實和發展規律,超越了西方國家極力推行的“普世價值”,重塑了全球化的普遍理念,打破了西方式現代化進程中全球化的消解性邏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倡導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在守望相助中攜手共建,在命運與共中并育并行,在互利互惠中共同繁榮,在和睦相處中合作共贏,這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根基,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遵循;因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秉持全人類共同價值,以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和互鑒來消弭超越矛盾、沖突與對抗,倡導以對話彌合分歧、以合作化解爭端,著力構建利益共享、價值共識、責任共擔的命運共同體;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和平、繁榮、開放、創新、文明的“一帶一路”,讓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國家和民族;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促進世界的繁榮和進步,增進各國人民的福祉。
情感具有激發和感召認知體驗的功能,深刻地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規律認知和價值判斷。習近平11年的新年賀詞內容主題既與時俱進又一脈相承,以其豐富的情感面相、情感內涵與情感溫度,滿足了人們的情感需求與情感體驗,綜合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情感意蘊,不難發現,中國式現代化是對西方式現代化理論的揚棄與超越,創造出人類文明新形態。
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ext Analysis Based on 11 New Year’s
Greetings of XI Jinping
AI Chujun
Abstract:Until 2024,XI Jinping has delivered New Year’s greetings 11 times,which are full of emotional warmth and arouse emotional resonance among the Chinese people an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 11 New Year’s greetings are like “national photo albums”,picturing national events,recording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and outlining the practical prospect and vivid images of promoting national rejuvenation with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Its rich emotional aspects reflect the emotional implication of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from several aspects,that is the respect for the status of the people as the main body,the concern for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for all people,the responsibility of a major party and country,the respect fo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and the concern for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Key words: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XI Jinping’s thought on culture;New Year’s greetings;emotional implication.
About the author:AI Chujun,doctoral candidate of Marxist School of Hunan University,professor of Marxist School of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pecialist in ideological education.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青年的信仰塑造研究”(23BKS157)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