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堅定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涵蓋了黨帶領中國人民在遼寧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6個重要標識,是偉大實踐的歷史見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征程中,發揮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時代價值,豐富內容與形式,擴大受眾群體,拓展傳播渠道,有著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系統梳理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價值,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和操作性強的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路徑。
[關鍵詞]遼寧“六地” 資源整合 開發利用
[分類號]G253
*本文系2023年度遼寧省圖書館學會研究課題“遼寧‘六地’文獻資源的整合與開發利用研究”(課題編號:2023tsgxhybkt-018)的研究成果。
1 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到要加強革命文化研究闡釋和宣傳教育工作,傳承弘揚黨的紅色基因和紅色文化[1]。遼寧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明確提出遼寧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6個方面的紅色標識[2]。“六地”紅色文化是遼寧紅色歷史、紅色精神的集中凝練,是遼寧人民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是構筑遼寧精神、遼寧力量的精神之源。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了革命傳統和紅色基因,體現了中華兒女艱苦卓絕的偉大征程,蘊含豐富的紅色精神,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充分挖掘遼寧“六地”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和偉大精神,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溯源精神血脈,可為新時代遼寧振興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借助新媒體的相關技術,開展多元化的開發利用,可以激活“六地”文化資源的潛在價值,增強育人作用,呈現其時代價值。
2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概述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以時間為軸線,呈現了6個不同時期的紅色精神,這些紅色精神都蘊含深刻的時代精神,值得深入挖掘和傳承發展。“六地”紅色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紅色歷史的具象載體,可以劃分成不可移動類物質文化、可移動類物質文化。不可移動類物質文化包括革命遺址、偉人故居、紀念建筑等,例如遼沈戰役紀念館、鴨綠江斷橋遺址等。可移動類物質文化以紅色文物為主,包括具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器物、手稿、紀念章、票據、歷史照片等,這些資料大多珍藏在檔案館、博物館、紀念館等場館內。精神文化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歷史事件、人物承載的紅色精神,體現為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新時代遼寧精神等偉大精神[3]。
2.1 抗日戰爭起始地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軍占領了東北,中國共產黨在東北三省積極組織并領導抗日武裝斗爭。經過14年艱苦卓絕的抗戰,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抗日義勇軍紀念館、北大營營房舊址等場館,都是記錄中華民族英勇奮戰和取得偉大勝利的重要載體,是紀念抗戰、緬懷先烈的精神家園。
2.2 解放戰爭轉折地
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的“三大戰役”之一,又被稱作遼沈會戰。遼沈戰役的勝利解放了全東北,而且使作戰雙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為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遼寧成為解放戰爭的轉折地。遼沈戰役紀念館、解放戰爭紀念館成為“解放戰爭轉折地”這一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紀念場館。
2.3 新中國國歌素材地
《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1935年,被稱為中華民族解放的號角,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者以東北抗日義勇軍為原始素材,親臨抗戰前線感受義勇軍英勇戰斗的場景,是對抗戰現實的真實反映,也是保家衛國精神的凝聚。遼寧作為抗日義勇軍最早的興起地,為創作提供了現實依據,成為“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東北抗日義勇軍紀念館是標志性展館。
2.4 抗美援朝出征地
1950年10月8日,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新中國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迅速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歷時兩年九個月,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訂標志著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4]。中國人民志愿軍從遼寧丹東出征,“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遼寧被稱為“抗美援朝出征地”。抗美援朝紀念館、抗美援朝烈士陵園、鴨綠江斷橋等紅色文化基地見證著這段難忘的歷史,昭示著一種偉大的精神。
2.5 共和國工業奠基地
遼寧的奉獻精神從未離開,新中國第一枚國徽誕生在沈陽第一機床廠,新中國第一爐鐵水、第一臺機床、第一代噴氣式飛機、第一艘萬噸輪船等上千個“第一”誕生于遼寧。遼寧被稱為“共和國工業奠基地”“共和國工業長子”“新中國的工業搖籃” [5],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和裝備。遼寧也是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五”時期全國17%的原煤、27%的發電、60%的鋼都來自遼寧,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做出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沈陽鐵西的中國工業博物館是新中國工業發展歷史進程的濃縮展現[6]。
2.6 雷鋒精神發祥地
雷鋒服務人民、樂于助人、甘于奉獻等優秀品質形成了雷鋒精神。雷鋒精神是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核心為“時刻幫助人們,雪中送炭”。遼寧作為雷鋒的第二故鄉,雷鋒生命中最閃亮的時光都奉獻在遼寧。雷鋒在遼寧工作生活近4年,遼寧14個城市中,沈陽、鞍山、撫順、營口、遼陽、鐵嶺6個城市都留下了他的足跡[7]。 “雷鋒元素”遍布遼寧,例如撫順市雷鋒紀念館、鞍鋼雷鋒紀念館、鐵嶺雷鋒紀念館等,遼寧的全國第一座雷鋒紀念館、第一個學雷鋒小組、第一所以雷鋒名字命名的學院等“雷鋒元素”都是紅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弘揚雷鋒精神的重要渠道。
3 發揮“六地”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是紅色精神等資源的集中凝練,是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的統一體,銘刻了曾經的歷史與功績,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
3.1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見證了遼寧百年來的發展,是革命先輩在黨的領導下,在各個時期的偉大革命斗爭和建設過程的實踐凝結。其承載著遼沈大地上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不斷地形成各個歷史時期的“遼寧精神”。系統整合“六地”文化資源,利用新媒體手段傳承發展“六地”文化精神內涵,通過多種渠道將革命歷史鮮活地呈現在社會公眾面前,有利于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引導、育人、浸潤作用。正確把握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的豐富內涵,將遼寧精神與新時代發展相結合,有利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激發遼寧全面振興。
3.2 展現遼寧深厚的文化底蘊
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展現了遼寧特有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品質。遼寧地域文化是遼寧人民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與性格品質的凝結,如戲劇、音樂、舞蹈、曲藝、美術等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都與紅色文化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與遼寧地域文化有機融合,打造專屬遼寧地區的特色文化品牌,展現遼寧文化的深厚底蘊,激發紅色文化的創造力與生命力,并隨著時代的發展,將深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公眾的學習、工作、生活實踐,有利于全省人民形成不怕困難、團結奮進、敢為人先的優秀品德,為遼寧的全面振興做出貢獻。
3.3 弘揚傳承新時代遼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遼沈戰役紀念館考察時指出,東北人民不僅為遼沈戰役的勝利、東北的解放付出了巨大犧牲,也為新中國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8]。“六地”紅色文化與遼寧的歷史緊密相連,這些紅色文化資源生動、深刻地展現了各個歷史時期的事跡,讓遼寧的歷史、紅色文化鮮活起來,體現了遼寧獨特的精神文化特質。將遼寧精神和時代特點二者融合,有利于凝練塑造新時代遼寧鮮明的精神文化標識,從而堅定全省人民的文化自信[9]。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遼寧文化的突出代表,是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經過不斷傳承發展,已經深深融入遼寧人民的血脈中,印在遼寧人民的腦海里,成為遼寧人民的精神支柱[10]。公眾所熟知的雷鋒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精神,也是偉大時代精神的典型代表,一直激勵和鼓舞著人民奮勇前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同樣發揮著精神引領作用。新時代傳承弘揚遼寧“六地”紅色文化,深入挖掘其深層內涵,多途徑、多形式充分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就是要發揮其強大的精神浸潤作用。如雷鋒精神、長子情懷蘊含的耳濡目染、深入人心的歷史情感,能夠激起社會公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11],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遼寧人民的紅色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煥發出為新時代東北振興、遼寧振興團結奮進、踔厲奮發的昂揚斗志和精神風貌。
4 遼寧“六地”文化資源的多元利用
“六地”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遼寧豐富的紅色故事和紅色精神,開發利用這些文化資源的目的就在于將這些精神基因轉變為全省人民在新時代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遼寧有重要事件和重大戰斗遺址、遺跡 260 余處,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等重要機構、重要會議舊址一百多處,“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22 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109 個[12]。在新時代要有效發揮遼寧“六地”文化資源的作用,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挖掘和利用工作。
4.1 遼寧紅色文化宣傳
開展遼寧紅色文化宣傳,讓每個公民都變成紅色文化的傳播者,引導公眾在宣傳實踐中,探究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在學、思、悟、踐中增見識、長才干,在知行合一中擔使命。
4.1.1 成立志愿宣講團
社會組織根據實際情況開展遼寧紅色文化宣傳實踐活動,成立志愿宣講團。面向社會公眾組織開展遼寧紅色文化相關榜樣人物的宣傳活動,廣泛開展遼寧紅色文化專題宣傳。在此過程中,志愿宣講員在輸出信息的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自主學習,有利于達到對紅色文化更深入的領悟和內化。利用遼寧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活動場所,策劃開展以弘揚愛國主義、新時代精神等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講述中國共產黨帶領遼寧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偉大實踐的史實以及遼寧本土黨史故事,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重要價值。
4.1.2 開展紅色文化節
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時間節點,深入社區、學校、鄉村、機關單位,開展遼寧紅色文化攝影展、書畫展、舞臺劇、曲藝匯演等文藝活動,在社會公眾中廣泛傳播遼寧紅色文化。紅色主題激蕩心靈、感人至深,能夠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育人作用。每個英雄人物的事跡都感人至深,每段篳路藍縷的往事都發人深思。以學校、社區、鄉村等多樣化教育場所為載體,采取多種形式,結合特定的時間節點,更廣泛、更深入地開展紅色文化宣傳活動,大力弘揚紅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引導社會公眾對紅色文化精神的深層次理解和掌握。
4.2 舉辦紅色文化講座和報告會
邀請社會各界的先進人物代表和遼寧紅色文化的見證者、親歷者、研究者,舉辦關于遼寧紅色文化的各類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開展諸如“沈陽文史講壇”“名家大講堂”等專題講座,弘揚東北抗聯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勞模精神等遼寧紅色精神,不斷鞏固公眾的歷史文化知識,增強公眾對遼寧紅色文化的廣泛認同,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感和拼搏奮斗精神。通過舉辦先進人物事跡報告會,讓社會公眾近距離接觸先進人物和楷模,有利于開闊社會公眾的視野,提高政治覺悟和思想境界。例如通過邀請革命前輩李光祥、“當代雷鋒”郭明義等人物講述親身經歷,使公眾更加深刻地領悟遼寧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還可以開展相關主題專題課,如在雷鋒學院開展“弘揚雷鋒精神”專題課,講好雷鋒故事,續寫新時代雷鋒故事,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在抗美援朝紀念館開展“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專題課;在遼沈戰役紀念館開展“緬懷先烈志、共鑄中華魂”專題課等。這些都是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傳承“六地”文化基因、凝心聚力的重要途徑。
4.3 加快遼寧“六地”紅色資源的數字化建設
4.3.1 建立紅色資源數據庫共建平臺
建立多種征集紅色文化資源的渠道和多種載體的存儲體系,構建共建共享的資源平臺,將遼寧“六地”紅色文獻資源進行數字化保護和開發,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協同、資源共享、信息共建。以數字化方式整理收錄革命歷史事件的珍貴影像資料、手稿、會議文獻,以及有代表性的紅色人物照片、音視頻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源。構建數據庫平臺,豐富充實遼寧紅色基因圖譜,提升紅色文獻資源的增值化服務,展現遼寧“六地”紅色基因的思想內涵。以遼寧省圖書館為例,該館收藏民國文獻三萬余種,包括中共滿洲省委、東北抗聯、遼沈戰役等紅色文獻。1949—1975年間的文獻中有關抗美援朝、雷鋒精神和新中國工業發展的文獻數量非常多。其自建的“東北圖錄數據庫”“東北抗日聯軍專題數據庫”“東北畫報數據庫”等,形成豐富的紅色文獻資源體系[13]。利用現有場館的文化資源,構建遼寧“六地”文化開發利用聯盟,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等資源互通共享為切入點,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如微信公眾號、抖音、微博、視頻號等積極開展宣傳推廣,全方位展示遼寧“六地”紅色遺址、紅色展館、紅色文物等資源,聲情并茂、立體化地展現遼寧“六地”紅色歷史全貌,這是適應時代要求、充分發揮“六地”文化價值的重要途徑。
4.3.2 借助多媒體技術增強互動
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多媒體等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沉浸式、互動式、體驗式的文化展現、輸出模式。例如,遼沈戰役紀念館利用科技賦能,多角度、立體化展示“攻克錦州”的全景畫面[14],形象生動,為參觀者提供了身臨其境的體驗,并以AI數字實時解答、語音導覽、定位推送、私人講解等個性化、定制化的智能服務,營造出動畫、有聲讀物、二維碼解說等多種展示模式[11]。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加強遼寧“六地”文化資源開發整合,讓紅色文化資源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形成紅色流量,提升社會輻射力,提高受眾影響力,激發社會公眾對紅色文化的興趣,展現傳承紅色基因的遼寧智慧,賦能遼寧經濟社會發展,這不只是時代的潮流,更是新時代賦予文化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
5 結語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遼寧人民為實現國家獨立、人民解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新中國的發展、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從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中充分挖掘愛國主義、理想信念、奉獻精神的新時代要義,不斷發揚新時代遼寧精神,為遼寧振興注入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是遼寧“六地”文化建設的目標與方向。加大對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開發,不斷增強“六地”紅色文化品牌驅動力,讓紅色文化資源亮起來,切實增強紅色文化資源的鑄魂育人功能,引導社會公眾積極投身到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行動實踐,文化工作者需要深入實際,科學調研,準確把握時代脈動,精準施策,做出不負時代、不負未來的選擇。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3-02-12].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奮力開創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局面[EB/OL].[2023-03-15].https://www.163.com/dy/article/GSGISPB
505149BV8.html.
[3] 高陽.遼寧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交通大學,2023.
[4] 抗美援朝[EB/OL].[2023-01-12].https://baike.so.com/doc/5352284-5587742.html.
[5] 朱小曼.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培育時代新人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大學,2023(27):133-136.
[6] 王勁松,趙月琪,王建.弘揚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路徑研究[J].文化學刊,2022(11):146-151.
[7] 崔劍生.遼寧“六地”資源高質量發展評價體系完善研究——以沈陽為例[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3(3):33-36.
[8] 新華網.“我們對東北振興充滿信心”——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遼寧紀實[EB/OL].[2022-12-12].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2-08/19/c_1128930603.htm.
[9] 王萌萌.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J].文化產業,2023(2):45-47.
[10] 楊一桐.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錦州:錦州醫科大學,2023.
[11] 傅瑤.元宇宙視域下遼寧“六地”紅色文化傳播發展路徑研究[J].文化學刊,2023(12):111-114.
[12] 卜令偉.依托“六地”資源打造紅色基因傳承“矩陣”[N].友報,2022-09-09(003).
[13] 于麗麗.論公共圖書館青少年紅色文獻閱讀推廣——以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為視角[J].圖書館學刊,2023(6):73-76.
[14] 沈文靜,萬羽墨,邱金英.以“解放戰爭轉折地”紅色文化資源為例提升遼寧“六地”紅色文化資源影響力[J].文化學刊,2023(9):173-176.
閆永君 女,1983年生。碩士,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信息資源管理與分析。
(收稿日期:2023-12-11;責編:徐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