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泥欲封紫氣猶存關令尹,
鑿坯可樂霸亭誰識故將軍。
這是康有為為張鈁“蟄廬”題寫的一副對聯。此聯用了四個典故,“紫氣”“鑿坯”“霸亭”分別是老子、顏闔、李廣的故事,其中老子、李廣的典故較常見,稍有文史常識者不難想到。對于“丸泥欲封”,《聯語蟄廬:千唐志齋楹聯書法集讀》稱:“老子得道家奧妙,大丹將成,丸泥(宮)欲封。”此說不知何據,應非聯語本意。“丸泥”當是《后漢書·隗囂公孫述列傳》“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之典。
張鈁(1886—1966),字伯英,河南洛陽新安縣鐵門鎮人。早年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后,在陜西起兵響應,先后參加反對袁世凱、張勛復辟的運動,曾任陜西靖國軍副總司令、河南省政府代主席等職,1946年獲陸軍上將銜,1949年在四川起義,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政協委員。張鈁在故鄉鐵門鎮建“蟄廬”,保存唐代墓志一千四百余塊,號“千唐志齋”,著有《風雨漫漫四十年》。
1923年10月,康有為應吳佩孚之邀到訪洛陽,此時張鈁正因父喪在鄉守制,應吳之請作陪。康自豫赴陜,經過新安縣鐵門鎮,那時張鈁在老家的宅子剛剛建成,請康題名,康題“蟄廬”二字,并寫了這副對聯。
康有為是聯語高手,他為吳佩孚五十歲生日所作壽聯“牧野鷹揚,百世功名才半紀;洛陽虎視,八方風雨會中州”,雖有抬舉過高之嫌,但從對聯本身來說,對仗工整,很有氣勢。贈人聯的一個基本套路是,根據受贈者所居之地或所歷之事,以古事比今事,以今人擬古人,達揄揚、同情、規諷等意,康的這兩聯都是如此。
先看贈吳聯。當時的背景是,吳佩孚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打敗了奉系張作霖,駐節洛陽。洛陽地近牧野,康將吳的戰功比作武王克商;吳五十歲,康說他百年的功名如今才剛剛一半。吳在洛陽躊躇滿志,“虎視”天下,五十大壽時嘉賓云集、高朋滿座,正所謂“八方風雨會中州”。梁羽生《古今名聯談趣》載吳五十壽辰另外一聯:
一生劍佩走東西,有并吞八方之志,有縱橫百萬之師,幾番破石驚天,成亦英雄,敗亦英雄,余子紛紛何足數;
十載中孚震華夏,無廁名賄選之譏,無賣國媚鄰之誚,贏得輕裘緩帶,兵知儒行,將知儒行,戛玉鏗鏗豈等閑。
此聯嵌“佩孚”之名、“子玉”之字,寫得雖好,只是吹捧太過。后來吳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兵敗,乘軍艦避地岳陽,過五十二歲生日時,身邊只有三百人了。湖南省省長趙恒惕為他祝壽,放四十架煙火,但比起洛陽時則風光大減,于是又有人寫一聯:
昔日洛陽,今日岳陽,孚威威不行,帶三百名衛兵,同是囹圄拘法艦;
勝者奉系,敗者直系,秀才才已盡,放四十架煙火,幾疑烽燧遍榆關。
吳佩孚秀才出身,號孚威將軍,嵌入聯中,極盡嘲諷之能事。
再看贈張聯。據《風雨漫漫四十年》,當時靖國軍內部不和,陜西局勢動蕩,正值父親去世,張鈁遂交卸副總司令職務,回鄉守制。康自豫赴陜,張邀請他在新安縣鐵門鎮家里住了幾天,并陪他游覽了函谷關。康的上聯用《后漢書》“以一丸泥封函谷關”,以及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典故,都是張家鄉的形勝和故事。康認為張的離職返鄉是“歸隱”,故題張宅名“蟄廬”,意為“蟄居之廬”,對聯題款也說“張伯英將軍隱鐵門”。據《淮南子》,魯人顏闔隱居不仕,魯君請他為相,他在屋后墻鑿了個洞跑掉了。據《史記》,李廣被免職,去山里射獵,晚上經過霸陵亭,霸陵尉呵斥他,hgoLRnv5j1rSSDeNV+Wg9OnNeBbUiqyJok1pcCvmNYY=從人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說:“現任將軍尚且不允許夜行,更別說是前任的了。”張鈁此時正是“故將軍”,下聯以顏闔喻張鈁之“隱”,“誰識故將軍”則感嘆其英雄沒落。丸泥封函谷、騎牛過函谷,其事都發生在張鈁所居之地,上聯二事寫其地,下聯二事喻其人,是比較工整貼切的。另外,扣留老子在函谷關、讓他寫下五千言《道德經》的是關令尹喜,聯中略為“關令尹”,而“令尹”是古官名,字面上正與下聯“將軍”相對。
據梁章鉅《楹聯叢話》,對聯起于五代,興于明,盛于清,以“用事”貼切為雅訓。其實張鈁那時雖不甚如意,但并非意在歸隱。他在故鄉三年,除了建“千唐志齋”保存古物,還為當地做了不少好事。至于“故將軍”李廣,當他又做了“今將軍”后,居然把那個霸陵尉抓來殺了,心胸未免忒狹小了,這比前輩大將軍韓信可差遠了。韓信未發達時,曾受人“胯下之辱”,等他功成名就封了王,對那個侮辱過他的“屠中少年”以“壯士”許之,還讓他做了中尉,對曾給他飯吃的漂母則“賜千金”。陶淵明《乞食》詩有句“感子漂母惠,愧我無韓才”,是說沒辦法給對方賜千金,只能下輩子做牛做馬“冥報以相貽”了。《楹聯叢話》中有一聯,“金欲兩千酬漂母,鞭須六百撻平王”,用韓信、伍員故事,所謂快意恩仇。贈人聯往往是給對方戴高帽,康給吳的那副壽聯,讓玉帥人前有面子,心里很舒服,吳對康先是盛情款待,繼贈豐厚盤纏。吳大帥的“功名”如今自然談不上了,但此公還是頗有民族氣節的,拒絕了與日合作。至于張鈁,后來選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方,又因“千唐志齋”而留名史冊,更不必擔心“誰識故將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