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上海外灘知名地標和平飯店,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創課程作業評比活動正在進行。活動由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建筑遺產修復技藝傳承中心舉辦,評比活動也是這個中心開設的建筑遺產文創設計課程結業儀式。
評比活動上,有幾位獲獎的外國學生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來自印度尼西亞日惹藝術學院,于2023年12月11日開始在上海工藝美院交換學習,一直持續到2024年6月20日結束。這是印尼日惹藝術學院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首次開展交換生項目。
“在上海交換期間,我選修了古建筑遺產修復、中國傳統國畫和紫砂壺技藝三門課程。這些課程讓我對中國文化及其發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學到了很多關于中國藝術的知識,給了我很多靈感。”《新民周刊》記者聯系到放暑假剛剛回到印尼的學生克里斯特貝爾(Christabel)。
目前,外國學生到中國職業院校留學的情況不算多,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工匠傳統有著獨特的吸引力,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受到歡迎,將會有更多的年輕人有意愿到中國學習技能。
古建筑的修繕和保護,考驗著世世代代的能工巧匠。然而,古建筑修復業界人士有了新的擔憂:建筑遺產保護與修繕,不僅需要設計師、建筑師,更需要高技能工匠。業界老工匠們的年紀越來越大,而年輕人們似乎對修復沒有太多興趣。此外,老一輩建筑修繕工匠大多是普通施工人員出身,缺乏美學、文化功底和藝術造型能力。為了滿足新時代的修繕保護工作需求,高技能人才要從哪里來?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于2023年成立了建筑遺產修復技藝傳承中心,旨在培養相關高技能修復人才。該校手工藝術學院蒲儀軍教授告訴《新民周刊》,在現有的文物保護修復專業基礎上,學校成立建筑遺產修復技藝傳承中心,是國內有院校首次致力于培養建筑遺產修復師的嘗試。中心希望培養出中國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建筑遺產修復師。
這一最新探索,不僅為本校學生提供了更多選擇,還受到一些國際留學生的青睞。2023年12月,來自印尼的留學生克里斯特貝爾、娜塔莎(Natasha)、阿南達(Ananda)來到這里,選修了中心的古建筑遺產修復專業。
據蒲儀軍介紹,3名留學生在中心學習期間,主要有4門課程,涉及上海歷史、上海建筑史、上海近代建筑工藝和文創。其中,建筑遺產文創設計課程是基于該校工藝美術專業在建筑遺產保護和海派文化傳承方面的優勢而開設的復合課程。“過去一段時期,我們古建筑修復的人才培養更偏向于理論,對于實操有所忽略。因此我們中心在培養體系中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印尼同學來到上海,我們不僅教授課程,也帶他們走進上海的優秀歷史建筑實踐。譬如在和平飯店,學生們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挖掘和平飯店的歷史底蘊,了解業主需求,結合歷史與未來,以工藝設計產品來展現該著名酒店的獨特氣質。”
在實踐過程中,蒲儀軍發現這些來自印尼日惹藝術學院的學生,雖然原本的專業并不是古建筑修復相關,而是時尚設計、產品設計,但他們上手非常快。在他看來,這更加說明建筑遺產保護是一門綜合性的學問,從觀念、設計,到技藝、實施,每個環節缺一不可,“藝術是相通的。如果一個人沒有美學功底,不懂造型,直接上手學著做修復,也許能做,但是會出現我們業界常說的‘老虎修成了貓’,缺乏美感”。
談到在上海的學習收獲,阿南達說她受益匪淺。“我們不僅學到了理論知識,也得到了很多機會來拓寬我們的經驗和視野,比如中心舉辦的工作坊,有來自紐約的雕塑家陳世嘉先生和上海同濟大學戴仕炳教授現場指導我們進行歷史建筑石質立面修復。”
在印度尼西亞,同樣有不少歷史建筑遺產。娜塔莎說,在上海學習的經歷能幫助她回到印尼后,為當地的歷史建筑保護和修復做出一些貢獻。她告訴記者,回想起在上海半年的留學經歷,學校的一切都令人印象深刻,“這或許是我一生中最豐富多彩的經歷之一。學校里有一批專業水平高、待人友好的老師,也有樂于助人的同學,還有許多能夠有利于我們發揮創造力的設備”。
為何“建筑遺產修復師”的探索落在上海工藝美院?蒲儀軍認為,首先上海擁有諸多優秀歷史建筑,而上海工藝美院在專業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學校建立64年,手工藝非遺項目和相關的藝術類大師、工作室高度集中。德國、法國等有類似的修復學校,而國內專門針對建筑修復技術的職業教育還是空白。
近年來,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重要指引,通過“引進來、走出去、共發展”,一方面利用上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區位優勢,將國際非遺帶入中國,匯聚各國傳統文化藝術家與理論研究者,建立常態化交流機制;另一方面積極推動非遺出海,選擇世界聞名的標志性文化場館作為展示平臺,用東方傳統工藝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
上海不少中職和高職學校,早就開啟了國際合作和交流。中華職業學校是中法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項目美食文化示范交流基地,也是上海唯一的“NPO法人日本料理餐飲和海外普及推進機構日本料理技能認定海外指定機構”。
記者了解到,中華職業學校分別與中國烹飪協會和上海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共建“國際烹飪技藝交流中心”和“上海餐飲國際培訓中心”,承擔中國對外承包商會對德廚師勞務合作的培訓考核工作,2023年培訓考核162人。
自2015年起,該校與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合作開展“中華餐飲文化項目”上海暑期學校,2023年吸引了來自法國、摩洛哥、美國、哈薩克斯坦等 13個國家和地區的526 名學員參加線上學習。中華職業學校副校長林晨旭告訴本刊,今年該項目回歸線下,有來自瑞典、英國和愛爾蘭等國留學生來到上海。中華職業學校依靠三星級烹飪開放實訓中心和專業師資力量,讓外國留學生充分感受淮揚菜的魅力,并上手嘗試制作。
未來,外國學生到中國的職業院校留學,將會變得更加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