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舉行頒獎儀式,授予中國科學家喬杰等三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官網公告中指出,作為一名生殖醫學專家,喬杰拓展了對生殖生理和不孕疾病背后機制的理解。多年來,她帶領團隊持續探索不孕不育病因和臨床診療,特別是發現了腸道微生物在女性生殖障礙性疾病中的關鍵作用。此外,她還致力于同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分享和交流經驗,建立共享數據庫,推廣前沿技術,為人類健康生育作出了突出貢獻。
喬杰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著名的生殖醫學專家。多年來,她不斷帶領團隊立足我國婦產生殖領域最前沿,從遺傳學、表觀遺傳學角度,對人類早期胚胎發育機制進行深入研究。每年帶領團隊幫助上萬家庭獲得健康寶寶,大力推動了我國女性生殖健康科研事業的發展。
009a22f6747693215ec19d30b0ccfc761964年,喬杰出生于東北冰城哈爾濱。1981年,年僅17歲的喬杰考入北京醫科大學(現北京大學醫學部),成為一名醫學生。在婦產科實習期間,喬杰看到老師們診斷準確、用藥得當,而且產科更是迎接新生命的神圣之地,這些都讓她感覺這項工作非常崇高、有意義。于是,喬杰決定報考婦產科研究生。
1987年,喬杰如愿考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產科李美芝教授的研究生。從此,喬杰與北醫三院婦產科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8年,正讀研二的喬杰被安排在婦產科張麗珠教授手下,分管體外受精輔助生殖的患者。機緣巧合的是,輪轉到產科的那半年時間里,她見證了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讓喬杰看到了生殖醫學的神奇與偉大,也讓她萌生了在這一領域深耕下去的決心。
隨后,喬杰跟隨導師李美芝教授開始進行多囊卵巢綜合征(PCOS)的研究。PCOS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大約6%~10%的育齡女性會因其導致的排卵障礙問題而無法懷孕。當時,PCOS國際組織已經制定出“鹿特丹標準”,作為國際統一診斷標準。可喬杰發現,由于人種差異,基于白種人的“鹿特丹標準”應用在亞洲人身上,明顯不符合實際。
1990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后,喬杰順利留在北醫三院婦產科。很快,她就在臨床和科研方面嶄露頭角。6年后,喬杰取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繼續圍繞PCOS發病機制進行深入探索,正式開始獨立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工作。為走近國際醫學的最前沿,喬杰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前往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婦產科深造,學習生殖內分泌及輔助生殖技術。2002年,她又前往美國斯坦福大學攻讀博士后。不斷成長的她,親自組建了北醫三院婦產科生殖醫學基礎研究室。
2003年,喬杰帶領團隊深入偏遠地區,通過對全國十余個省市,覆蓋城鄉人口近兩萬人的調查,形成了確立PCOS診斷標準的一手數據,得到中國育齡人群PCOS的發病特征,讓符合中國人的PCOS診斷標準被國內國際組織采納。
喬杰團隊針對PCOS診斷技術,取得諸多創新性成果: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基因芯片技術研究PCOS發病原因,揭示了慢性炎癥反應和脂代謝異常是PCOS重要病因,建立了PCOS診斷蛋白指紋圖譜模型。與此同時,在改進PCOS治療技術與方法上,喬杰也取得卓著成果。她在全國率先使用經陰道注水腹腔鏡卵巢打孔術,采用微創治療理念,具有手術時間短、術后恢復快、治療安全性高等優勢,因而在業內迅速被推廣和應用。
作為科技部“生殖與發育重大專項”首席科學家,喬杰最高興的莫過于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給患者帶來福音。生殖醫學中心的走廊墻壁上掛著一幅字——夢想成真,幫助不孕不育婦女圓當母親的夢,成了喬杰最大的使命。到北醫三院生殖醫學中心看病的不孕癥患者來自全國各地,為了能多看些病人,每次上午半天的專家門診,她都會“拖堂”到下午兩三點鐘。
來自河北的周女士,36歲了一直沒能懷上孩子,近乎絕望的她抱著最后一線希望找到喬杰。做B超時,喬杰興奮地告訴她:“你的卵巢功能還挺好的呢。”頓時,周女士激動萬分。幸運的是,喬杰給她做的試管嬰兒一次成功。
到了生殖中心,患者總希望找喬杰看病,而她的專家號通常提前兩三個月就預約滿了。有一次,喬杰剛結束工作走出診室,迎面碰到一名中年婦女,那位婦女焦急地拉住她說:“喬教授,我結婚十多年了,到處看病,還是沒能懷上。我掛不上您的號,您幫我看看吧。”喬杰一聽,不顧身體的疲憊,把那名患者既往的檢查單都翻閱了一遍,耐心詢問她的病情,并幫她開了相關的必要檢查項目。后來,這名患者經過降雄、改善胰島素抵抗和促排卵治療,成功妊娠。
喬杰不僅是當婦產科醫生的一把好手,還因為具備卓越的管理才能,早早就被當做生殖醫學中心的接班人來培養。不過,對于這一安排,一開始喬杰的內心是有過掙扎的。她坦言:“我選擇婦產科的初衷,是希望解決婦女的疑難重癥。而生殖醫學在當時才剛剛起步,輔助生殖技術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甚至有人認為這項技術和國家的計劃生育政策相悖。”但是,張麗珠教授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以及對病人的無私關愛,讓喬杰深受觸動,并最終堅定了“傳承”的決心。
作為基礎研究向臨床轉化的積極推動者,喬杰帶領團隊始終走在學術前沿——發現影響子宮內膜容受性的重要因子及體內高孕酮水平影響體外受精(IVF)效率及其機制,創立子宮內膜容受性評估和治療新方法,改進卵母細胞及胚胎凍存技術,極大提高了妊娠成功率。
2014年9月,世界首例高精度胚胎遺傳診斷(MARSALA)試管嬰兒出生。這項新技術不僅擴大了致病基因診斷范圍,提高了診斷準確率,還讓過去不敢診斷的疾病,敢診斷了。同時,降低了治療成本,讓過去經濟條件不好、看不起病的家庭,看得起病了。目前,該技術已推廣至全國62家單位,精準阻斷了九百余種遺傳病,有效促進了優生優育事業發展,為提高我國人口遺傳素質和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貢獻。

提起喬杰院長,北醫三院的學生和醫生們都贊不絕口。這位優雅知性的院長早已是大家心中的楷模。在很多八零后、九零后的醫護人員眼中,喬杰不僅是可敬的師長,更是可親的家長,很多人都親切地稱她為“喬媽媽”。平時慈祥的“喬媽媽”,在臨床帶教時卻是嚴謹的,對于工作容不得半點馬虎,她強調病歷一定要寫得清楚、明白。教導學生給患者做陰道B超時動作要輕柔,要懂得心疼患者。“患者可能不知道你技術的高低,但是她能感受到你是否關心她。只有做到設身處地從每一個細節為患者著想,你才能成為一名真正的好大夫。”
盡管是醫院的當家人,但喬杰身上并沒有強勢之風,而是透著恬淡之氣。她的魅力不只來自于事業上的成功,還來自于她生活上的豐富多彩。在KTV,她是學生眼中的“麥霸”;聯歡會上,她更是多才多藝,唱歌、跳舞、時裝表演,樣樣在行;運動場上,她英姿颯爽,讓人眼前一亮。她的魅力還在于,善于運用智慧平衡好工作與家庭的關系。這讓她不僅擁有一個和諧的大家庭,還擁有一個相親相愛的三口之家。當被問及何以能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時,她莞爾一笑:“如果你選擇了你喜歡的工作,其實你永遠都不用工作。”這是她喜歡的一句名言,也是她最真實的寫照。
三十多年來,喬杰用她的毅力和才華在醫學領域不斷探索前行。身為院長,喬杰帶領團隊成員持續在專業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了保持團隊的活力與創新能力,她總是盡可能地為大家創造學習機會:每周有英文文獻早讀、大查房;每個月,科室都會邀請國際生殖領域知名專家來做學術講座;每一年,都有十多名骨干被派出參加國際會議,或送到國外相關領域優秀實驗室深造,以提高科研能力。在喬杰的苦心經營下,北醫三院始終走在學術前沿。
一路走來,喬杰的科研成果令人驚嘆。同時,她獲得的榮譽與獎項更是數不勝數,從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到國家科技進步獎,乃至聯合國大獎。2024年4月2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位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的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舉行頒獎儀式,授予中國科學家喬杰等三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赤道幾內亞國際生命科學研究獎”。
展望未來,喬杰希望通過持續深入的研究,推動生殖醫學技術的發展和臨床應用,為更多的不孕癥患者帶來希望。她計劃在教育、科研、臨床等多個領域繼續發揮領軍作用,培養更多醫學人才,為生殖醫學領域的全球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責編/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