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人,從小就表現出“英雄氣概”:上幼兒園大班時,放學回家,會主動當小班同學的領隊,保護他們免受別人欺負;上小學時,經常玩打仗游戲,有一次在“槍林彈雨”中把一個同學的腦袋砸破了,縫了三針,他存在老師那兒的零用錢全都變成了對方的醫藥費。
雖然有點野,但他卻努力讀書,所以成績優良。不過到了十三四歲時,他開始顯露青春期的叛逆性。有一天上課時,他手里拿著一支筆轉來轉去,老師看到,就把筆沒收了。他很不高興,覺得自己既沒說話,又沒影響別人,干嗎沒收我的筆?于是,他拿起另一支筆繼續轉啊轉,結果又被老師沒收了。他不服氣,又從鉛筆盒里摸出一支筆,想跟老師“抗爭”到底。那一節課他接連被老師沒收了四支筆。老師火冒三丈,而他也是一肚子氣。
不久,老師親自登門做家訪。老師拿出自己沒收的四支筆,向他同為教師的母親告狀:“我沒收一支,他就又拿出一支,這孩子是不是故意氣我呢?”父母連忙為“疏于管教”向老師賠不是。老師走后,他就挨了父親的一頓打。但這也是他最后一次挨父親打,因為這次教訓讓他學到很多,也改變了很多。
他就是日后第一個登上太空的中國人——楊利偉。自太空歸來,他成為眾人歡呼的英雄人物。在自傳性質的《天地九重》一書里,他特別提到了上述“轉筆事件”。但讓他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挨打,而是挨打后父母對他的開導:“你可以自由,可以調皮,但要遵守有形或無形的規則,在一定的限度內,老師、家長或者社會可以容忍,超過了這個限度,你就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可能是大家對你的失望,而你必須獨自承擔所有后果,接受應得的懲罰。”
遵守規范不只是維系人際和諧和社會秩序所必需,更是做一個有品格、負責任、有尊嚴的現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做人如此,工作如此,登上太空更是如此。從載人飛船的制造、運轉到操作,沒有一項不需要嚴格的規范,楊利偉能切實執行和完成任務,顯然與他在青少年時代從教訓中得到的體悟有關。
法國哲學家西蒙娜·韋伊說:“想成為英雄,一個人就必須先對自己下命令。”
(王小錯薦,小栗子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