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古代先賢的幸福純粹而又溫暖。孔子和弟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孟子認為人生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讀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樣的感觸與思考?請結合社會現實,寫一篇文章向校文學社的“幸福之我見”欄目投稿。
幸福是什么?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開篇設問,簡潔、明快)
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如何活得快樂且幸福,簡單且充實?古人先賢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引用名言,強調了幸福的多樣性,引出下文,貼切自然)
兩千多年前,孔子和弟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天地間,一群知時節的人,一群純真無憂的人,一群生命在起舞。每讀之,我總隱隱動容,為這種天賜的零成本的幸福所感染。所謂大道至簡,幸福也是如此!如今,我們的物質世界比莊子、孔子那時豐富得多,但誰敢說比他們幸福呢?物質的多少不是關鍵,“精神”與“心靈的高度”才具有決定性。只是在這鋼筋水泥澆筑的現代都市,我們的感官漸漸鈍化了。很多人丟掉了本真的幸福,誤以為幸福一定依附于金錢和物質,又或是誤以為享盡奢華富貴才有幸福可言。可現實證明,這種幸福可能只是“欲望”而已,難以獲得心靈的暢快。(孔子的描述,充滿了詩意和哲理,引發思考并指出時代的癥結)
人生很短,幸福很長。孟子認為人生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鉛華洗盡,刪繁就簡,我們發現,這些樸素的快樂看似尋常,卻難能可貴。孟子之語幾乎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家庭平安方可無憂,問心無愧得以安寧,教育天下英才則是享受,家庭溫馨、自身修為、社會價值,儼然就是一個立體式的幸福構架。故而,我們需要讓自己變得純粹些,把生活過得平淡些,把幸福想得簡單些,用心捕捉一片陽光,一方雨露,追求心靈的安定與滿足。(由此及彼,結合孟子的話展開論述,層層深入,更有針對性)
要學會做“減法”,減去不必要的需要,試著過一種簡約質樸的生活,給心靈松松綁。尤其要提醒自己,不要把欲望當成理想,要識別自己真正的需要,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在滿足基本物質需要的基礎上,找到自我,提高自我,從而真正實現自我。(給出解決辦法)
世界的盡頭是柴米油鹽四季三餐,我們的歸宿是人和人之間的彼此守望。孟子的話涌上心頭: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二樂也;心懷理想,報效祖國,三樂也。這就是我對幸福的理解。既如此,為自己所熱愛的生活而努力,但愿我們曬干的骨頭還能生火,還能為幸福添一把火。(結尾收束自然有力,巧妙地“改造”先賢名句,強化“我”的主體意味,畫龍點睛)
(聽名師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特邀名師王軻,閱讀與寫作的積極探索者,作品散見《語文教學與研究》《南方周末》《咬文嚼字》《青年教師》等。指導學生在各大期刊發表文章若干。
問:如何凸顯文章的深度?
答:“深刻”是高考作文評分要求“發展等級”的第一項要求。高考作文要求“深刻”,旨在強調“四性”:哲理性、獨創性、邏輯性、啟發性。它要求文章富于哲理性,觀點有獨創性,思維有嚴密的邏輯性,作品給人極強的啟發性。
怎樣才能凸顯文章的深度?一要透過現象深入本質,居高臨下審察事物,辯證思維剖析問題;二要擺現象、揭本質、挖根源、說危害,講辦法,逐層分析說清所以然;三要抓住規律、厘清關系、對比曲直、駁斥謬論,多方闡發,直言要害。總之,站得高,想得遠,挖得深,說得透,就能達到“深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