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有一個“次優理論”,大意是說:假設某事物共有10個特征,這些特征如果都是優點,事物就能達到其最優狀態。如果其中1 個特征變成缺點,那么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哪怕另外9 個特征全是優點,所得的整體結果未必就比“5個優點、4個缺點”的“次優組合”更優。
這個結論有點反常識:怎么只有5個優點的“次優組合”,反而比有9個優點的時候更臻向完美了呢?或許,次優理論中蘊含有“求好別避求次,求次也可能得好”的操作路徑,顯出獨特的思辨意義和啟迪價值。
次優理論的基本思想還可以用英國經濟學家米德所講的一個比喻來說明。設想一個人,他想登上群山的最高點。在朝著最高點行進的途中,他將不得不先爬上一些較低的山峰,然后再下山。因此,為了達到最高點,應該始終向山上爬的說法并不正確。由于最高的那座山被不同高度的群山環繞著,因此,當他爬到一座山后,很可能先要攀登另一座較低的山。所以,“任何朝著最高點移動,一定都會把這個人帶到更高的位置”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有時走出計較局部得失的單一視角,接受局部的“次優”,才能換得整體效果的最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