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次全神貫注做一件事,是什么時候?細想起來,好像除了玩手機,其他時候我都很難專注。不過最近我看到一個概念,叫“精細動作控制”,它指的是一些需要眼睛和小肌肉(通常是手部肌肉)配合的、細小而精確的動作,像從地上撿起一根針、剝開橘子皮等。研究說,精細動作控制和我們的認知能力息息相關、相互影響。想拯救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多動手!
2012年,一項研究發現,我們的大腦對手的確有天然的偏愛,當物品被放在雙手附近的位置,尤其處于雙手之間時,大腦對物品的注意力會更集中。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當我們“捧”著一本書或一部手機時,專注力會瞬間提高。
不過,我們的日常生活里,手部的運動好像不太夠。200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經常用電腦的人,手部功能退化相對更嚴重。雖然敲擊鍵盤本身屬于精細動作,但高度重復的任務,降低了人們的觸覺靈敏度和手部靈巧性。
這個道理大家應該都有感受。+AZksEBXGhYxkLwpwVrQCQ==我們的動手能力巔峰,基本停留在童年階段。小時候我們手部動作豐富多彩,且不說團泥巴、蓋積木、折紙飛機、疊星星這些娛樂活動,光是每天上學放學寫作業,都足夠給我們的手部提供復雜的鍛煉。但長大以后,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單調,手也跟著無聊了起來。
想要抵抗這種退化,我們可以對手做一些針對性的訓練:
1. 用你不常用的手刷牙。研究發現,訓練非慣用手比訓練慣用手會產生相對較大的大腦活動。而刷牙,稱得上是鍛煉“生手”的完美項目。
2. 拼圖和樂高。來自德國的一項研究發現,拼圖的過程,需要動用多個視覺空間認知能力,與我們的感知、短期記憶、反應速度、靈活性都高度相關。
3. 做手工。對于不同材質的物品的處理,能夠很快帶我們達到沉浸、專注的狀態中,從而調節情緒。而藝術和手工藝品本身,在控制壓力和放松心情方面也都起著重要作用。對于手工小白來說,一些有固定步驟和詳細教程的DIY半成品,比如數字油畫、手工卡包、戳戳繡裝飾畫等,都很值得嘗試。
4. 如果你會某種樂器……你已經贏了。演奏樂器的好處,似乎不需要我多說——對手來說,它確實夠復雜;對腦來說,它對視覺、觸覺、聽力、反應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等,都有不小的挑戰。
最后,我準備了一個“讓手變靈活的小動作清單”,希望能給你再多提供一些靈感:
涂指甲;寫手賬;臨摹字帖;做咖啡;自己給手機貼膜;轉筆;玩魔方;繡十字繡;疊千紙鶴;給水果削皮;整理電影票;給貓貓狗狗梳毛、剪指甲;學化妝;修補衣服,縫扣子;玩節奏大師;買花、修剪、插瓶;給雙手做按摩;學做手指操;彈拇指琴;剝花生、瓜子、松子吃;每周整理一個抽屜。
(摘自“FeelBetter 感覺好多了”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魏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