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桌真的很喜歡模仿我做事。我早讀習慣先背作文素材,他也翻出作文素材默背;我喜歡用A4 打孔紙記筆記,他也買來用,甚至經常借我的筆記;就連錯題便利貼都要偷偷用同款……真的感覺很不爽,是我太敏感、不夠大度嗎?
你好!我很肯定這不是你的問題。中學時代,我也有過被模仿的體驗,后桌時不時就來問我在學什么,要求借走我的筆記。乍一聽,無論是模仿學習習慣還是借走資料,都意味著對被模仿者的肯定;但就像討厭和別人撞衫一樣,我們不會希望身邊有一個同款的自己——當模仿失去分寸,真的讓人很不爽。
第一,邊界感強。就像人們不會隨意進行肢體接觸一樣,在社會關系層面,也會通過建立個人邊界來保持心理距離。
英國心理治療師勞倫·斯泰爾認為,健康的個人邊界有利于身心愉悅。一方面,邊界感劃定我們的雷區,而討厭被模仿正是因為覺察到他人入侵了那條不能逾越的底線。另一方面,設定個人邊界意味著我們可以優先照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必處處討好他人。
此外,模仿往往伴隨著窺伺感,對方時刻關注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似乎是在監視我們的生活——不僅沒禮貌,還讓人感到恐慌。
第二,不想被占便宜。我辛辛苦苦做的筆記,為什么要白白給你看?討厭被模仿說明你的筆記對你來說很重要,你為之灌注了時間與精力。而不想借出自己的學習資料,是因為自己被占了便宜——我們刷過無數次真題模考總結出的考點,他只需要一鍵復印就能照搬全抄。
社會心理學家沃爾斯特認為,“公正”被理解為付出與獲得之比的對等。而在模仿中,對方的付出有一部分來自我們的給予,他付出的少了,而你付出的不變,自然會打破公平等式。雖然不建議在關系中計算給予和索取的比例,但互惠和平衡被打破,感到不爽也是理所當然的。
第三,他看完我的筆記會不會反超我?這種顧慮很正常也很現實。性格和社會心理學研究發現,比起自己的失敗,我們更難接受競爭對手的成功。學習方法是你辛苦總結的經驗,也是你的競爭優勢。如果對方直接拿走效仿,享受方法帶來的好處,你就可能面臨失去競爭優勢的風險。
第四,利己是我們的本能。就像偷看你在學什么的人有窺私欲一樣,討厭被模仿的人也有本能的利己傾向。我們希望自己的方法只為自己所用,期望自己成績更好。而這些想法,都完全算不上消極的自私,而是屬于“健康的自私”的范疇。面對被模仿感到不適,也許表明你是一個“健康自私”程度很高的人。實際上,如果對方的模仿和借鑒威脅到我們自身的利益,那么無論是委婉拒絕還是感到不適都沒有錯。我們不需要因為無法幫助別人感到抱歉,也不必為愛自己感到內疚。
如果你是被模仿者——
第一,學會拒絕。英國臨床心理學家拉臘·菲爾丁提出請求和拒絕三步驟,確保在不冒犯的前提下坦誠溝通。首先是證實,設身處地體驗對方的感受。不要說“我很討厭你總是偷偷模仿我”,而要說“我理解你很需要參考我的學習習慣,但是……”。其次是堅持自己的主張,并且直接、具體、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在拒絕外借資料的情境下,可以說“我沒辦法把資料借給你,我花了很多時間去總結,這是我的心血”。最后是強化,告訴對方你為他著想的部分。可以說“如果你真的想借鑒別人的方法,我給你安利幾個寶藏學習博主”。
第二,假如拒絕失敗,不妨轉變思路,順應對方模仿和借鑒的要求或者行為。畢竟,處處提防只會加重自己的心理負擔。
你可以試著安慰自己:筆記和習慣可以模仿,但核心的思維方式c59fae21de495d8f2a39d680cbff5824和對學科底層邏輯的理解學不來;學習方法有適用性,適合你的不一定適合他。如果心理安慰不奏效,還可以嘗試和對方交換筆記,如果對方拒絕,我們也可以名正言順地回絕他。
如果在對方的窺視和模仿之下被壓得透不過氣來,而上述方法都不適用,不妨先去做別的,換個心情,優先保證自己的精力,再考慮應對策略。
如果你是喜歡模仿、喜歡借鑒的人——
第一,建立自我認同。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模仿是對強大他者的再現,體現出我們趨利避害的本能。換言之,窺伺欲和模仿本身并沒有錯。但如果你時時事事都要借鑒別人,也許就說明你缺乏足夠的自我意識,需要通過模仿別人來成為自己。或許,你需要重建邊界感。因為一味地模仿抄襲,不培養自己獨立學習的能力,只能是東施效顰。雖然模仿的成本永遠比親自試錯低得多,但后者會使我們慢慢建立思維能力和對學科的理解。
第二,把握模仿的分寸感。如果身邊的人身上真的有你想要借鑒的閃光點,可以用虛心求教的方式取代暗地里的模仿。比如,可以夸贊對方,光明磊落地承認自己在學對方的習慣;也可以在付費或者交換資料的前提下,詢問對方是否愿意共享筆記。這種坦誠本身就是邊界感的一部分,或許還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離。
第三,換個方式模仿。如果實踐證明模仿可取且有用,那不妨將模仿的范圍擴大。你可以通過圖書、互聯網等渠道尋找學霸筆記和習慣分享,嘗試模仿不同的學習方法。這既是不斷試錯的過程,也可以在不給別人造成困擾的基礎上達成目的。
也許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我們每個人都總是忍不住去模仿美好的人和事。但也正是在模仿與被模仿的過程中,我們逐漸明確自我邊界,劃分自我和他人的區別。
(摘自“Take It Eeeeeasy”微信公眾號,子昕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