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縣域常住人口占到全國人口的一半,然而在互聯網上,縣城就像一個“隱秘的角落”,大眾對于縣域經濟近年的變化知之甚少。
這幾年,縣城的存在感越來越強。以往帶著“縣城濾鏡”的人們,一提到縣城就會聯想到山寨牌子多、消費水平低、人口相對老齡化、缺乏年輕人向往的生機。如今的縣城早已打破了刻板印象,人們餐桌上有山姆甜品、盒馬海鮮、各種進口零食,大街上有賽博朋克風的應景裝飾,時尚度直逼北上廣。
這都只是縣城變化的一角。擋在縣城和大城市之間的“壁”,或許在悄悄坍塌。
在江西某個人口不足40萬的小縣城,很多土生土長的年輕人都認為老家經濟落后、生活水平相對低下,博主@我就是星月也是如此??脊『?,她決定跳出小縣城,買了張車票來到北京,成為北京海淀區一名奮斗的北漂。
今年春節,她本著“城里人回鄉”的心情回到老家,結果卻發現:“原來我才是最土最窮的那個?!边@是因為在和家人、朋友、同學的接觸中,她頻頻感受到落差。
首先是消費上的差距。過年回家時,她穿著網購的45 元針織衫,爸爸看到后立刻甩給她錢讓她買衣服。在老家,但凡料子好一點的衣服都要500多元。
參加同學聚會,她發現留在縣城的老同學,有的開上了寶馬,有的住上了別墅,有的繼承了家里的魚塘。就算是朝九晚五的打工人,日子平穩得也讓她心生羨慕。
她的吐槽視頻發出后,播放量高達百萬,相當一部分網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感:“高中班里學習不好的同學,這兩年開燒烤店賺了不少錢?!薄班従哟蟾缡情_小賣部的,前不久在市里換了大房子,帶著一家人搬走了。”
消費水平和生活品質的雙重對比下,打工人不僅沒有“城里人”的光環,反而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刷新著對縣城的認知。
今年春節,北漂思妍申請了提前兩天回家,就是想趁超長假期,帶爸媽到外面走一走。她在攜程搜索周邊游,發現一個小漁村游玩兩晚的人均價格居然要3000 多元。玩樂項目很少,周邊還有點“荒涼”,她感到價格太“夸張”。帶爸媽去看電影,她搜索最近的一家影院,發現“黃金座位”票價高達80元,且場場爆滿,比她在北京看電影還要貴些。約朋友逛街,看到街頭巷尾充斥喜茶、星巴克、霸王茶姬、海底撈等大品牌,商業氣息十分濃郁。和同齡人相比,她意識到好朋友們都漸漸過上了平穩的生活,只有自己還輾轉在職場斗爭、年末裁員、婚育、換房等充滿焦慮的日常生活中。
但也有網友反駁,認為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在縣城生活得更好。那么,普通人的縣城生活又如何呢?
其實,除了消費水平,哪怕在縣城普通人身上,也擁有著大城市打工人所羨慕的一份松弛感,這體現在方方面面。
在很多大數據的分析中,能看到這種松弛感背后的成因。
清華大學和58同鎮發布的《縣域消費市場調查報告》顯示,近60% 的消費者有車,通勤便捷,工作時長相對穩定,輕松打敗平均通勤50分鐘、加班頻繁的北漂們,自然也就擁有了更多閑暇時間。同時,報告發現,縣域居民的房產擁有率約70%。在這部分人群中,他們擁有的房產平均面積為153平方米。最重要的是,其中近六成家庭沒有房貸。
沒有如山的房貸,也就有了更多“閑錢”用來消費,購物的“負罪感”也會減輕。這就是“縣城人為什么如此敢花錢”的原因之一。
另外,隨著縣城的消費潛力漸長,越來越多品牌也下沉到縣城市場,縣城和大城市對于潮流的感知在進一步縮小。比如,在縣城不少地方,興起了網紅零食代購的現象。不管是山姆、盒馬, 還是Costco, 都有專門的人定時到就近的省會城市采購,把后備廂裝上滿滿的芝士牛肉卷、麻薯、澳洲龍蝦、招牌烤雞后返回,充當著縣城青年們專屬的“賞金獵人”。而隨著品牌在縣城的擴張,很多網紅美食開到了家門口,未來可能連代購都省了。
品牌來到縣城后,人們有了更豐富的選擇,更多樣化的娛樂休閑服務,小鎮青年們的消費自然也就跟著升級了。再加上網絡短視頻、樂活類社媒的爆火,縣城和一二線城市的信息差也在逐步縮小,各種流行趨勢也隨之沉入縣城。就連縣城的人口,也隨著城市青年看到家鄉的潛力后“回流”,從而變得越來越多。
在過去,很多小縣城在幾十年的快速發展中,實現了華麗的轉身,成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傳奇。
比如義烏。40年前,義烏還是一個貧困落后的小縣城,如今已經成為屹立于世界的“全球超市”。比如,最近被看見的曹縣。馬面裙火起來后,曹縣憑借漢服,漸漸火成了漢服的“宇宙中心”,連嫁到外地的曹縣女孩,也要回老家開漢服店創業。
縣城不是突然被看見的,這背后是順應時代的潮流,和發展潛力漸顯的必然結果。
在很多背井離鄉的打工人心中,縣城的文娛產業是貧瘠的,無法滿足他們已經“見過世面”的心?!傲舨幌碌谋鄙蠌V,回不去的故鄉”,對很多奮斗在大城市的青年來說,是如此真實又尷尬的處境。
剛剛過完28歲生日的阿嬌,在面臨人生抉擇時,就有相同的心理寫照。她在衡水一中讀高中,考上了北京名校,后又去澳門留學,到荷蘭做交換生,如今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大廠工作。在家人聚餐時,有親戚拿她給孩子們做榜樣,希望都能向她學習??砂烧f:“我那個時候只能尷尬地掛著微笑。他們以為我很風光,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只不過是在大城市打了一份廉價的工?!?/p>
現在, 越來越多年輕人,毅然放棄在大城市的漂泊回到家鄉,做起了“小鎮創業家”。他們憑借在大城市歷練而來的技術、創新力,在家鄉大展拳腳。那么,縣城變好了,年輕人對大城市的“濾鏡”粉碎了嗎?對于另一些喜歡大都市生活的人,倒也未必。縣城上升的消費水平、差距縮小的娛樂休閑服務,并不能定義一個地區的全部發展活力。對他們來說,更看重的是人文環境、教育氛圍和醫療水平。對比之下,縣城在很多方面仍和一二線城市有著巨大的“鴻溝”。
還有一些年輕人,他們只是單純享受著大城市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漠感”,而不愿意回到家鄉那個熟悉的“血緣社會”。在一個討論是否回老家的熱帖中,有網友寫下:“每次回家超過三天就會崩潰。喜歡滑板,親戚說我不務正業,燙黃頭發,我媽問我跟誰學的,讓我染回來。我真的不喜歡被指指點點,也會想家,但回家久了就覺得還不如在我的出租屋過‘眾叛親離’的日子好。”
在大城市,每天都有人來追夢,每天也都有人搬空出租屋,逃離北上廣。但比起“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家鄉”這樣的處境,縣城的發展,或許讓人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也多了一條可供選擇的道路。就像前幾天終于做出決定,打算辭職回到衡水考公的阿嬌所說:“糾結太久去留,決定不卷了。想想挺可笑的,仿佛是為了世俗的目光而活著一樣。我們都是第一次做人,做人嘛,開心最重要?!?/p>
(摘自“視覺志”微信公眾號,李雅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