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年齡、閱歷等方面的差異,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感受與教師、作者的感受往往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然而在課堂上,許多教師卻習慣于為學生提供標準解讀,而忽略了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發生與每個閱讀者的個體生命緊密關聯。整本書閱讀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或限制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而應“以學生利用課內外時間自主閱讀、撰寫筆記、交流討論為主”,同時,“教師應以自己的閱讀經驗,平等地參與交流討論,解答學生的疑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
評價互動是“三動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指的是教學實施過程中主客體采用多種評價方式互相給予評價和反饋的一種教學形式。評價互動主導的閱讀課堂圍繞具體文本進行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小組互評等,構造開放性、探索性的學習場域,學生基于自主的閱讀體驗提出個人見解,在思維碰撞中拓寬視野,理解其他文本解讀的聲音,從而掌握多角度、多層面解讀文本的方法,并逐漸習得尊重他人想法、反思自身不足的品格。
一、師生之間的評價互動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突破傳統課堂上教師評價“不可辯駁”的局面,讓學生對教師的評價進行再評價。如此,學生就能以新的評價者身份參與到閱讀活動中。
例如,在《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單元學習任務之一是“選取一對或一組人物,談談你對這些人物之間關系的理解”。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評價內容包括人物的基本關系解讀是否正確、語言表達是否流暢、用詞是否恰當、邏輯順序是否成立、闡釋理由是否充分等。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斬釘截鐵地糾正學生閱讀時存在的事實性、知識性錯誤,而對于主觀性較強的問題,則需要以啟發性和延伸性的引導,激勵學生進一步參與評價。師生互評、教師再
評,如此循環反復,形成一個圍繞主題、各抒己見和彼此啟發的動態過程,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也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得到提升。
二、同伴之間的評價互動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同伴之間的評價互動指地位相似的同伴之間針對同一本書的閱讀心得而發表的相互評價。它可以發生在同一班級、同一小組或不同小組之間。相比師生評價,同伴之間的評價互動更易形成,更具操作性。
在《偉大的短篇小說們》整本書閱讀中,筆者引導學生自由組建閱讀小組,通過組內討論形成一致見解,然后開展小組間討論。學生置身熱烈討論的氛圍中,關于各篇小說主旨的多義性、人物的復雜性的理解也在表達、評價和再評價中越來越清晰。在同伴評價互動中,學生不只是在習得某一本書的知識,更多的是在傾聽同伴想法、理解他人視角、反思和捍衛自身觀點。
三、讀者之間的評價互動
構建學生與其他讀者之間的評價互動也是值得探究的命題。在《偉大的短篇小說們》整本書閱讀中,筆者鼓勵學生在豆瓣讀書上發表評論,以期與其他讀者形成交流與互動。讀者間的疑問、評論、共鳴,可以把學生帶入一個貫穿古今中外的時空,這樣的交流和互動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拓展至整個社會大舞臺,有助于學生深化閱讀經驗,積累閱讀方法,提升鑒賞能力。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讀者之間的評價互動,最終都指向學生自身。在評價互動中聽見他者、被他者看見、反觀自身、重構觀點、凝練表達……評價互動始終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閱讀因學生而發生,閱讀教學也因學生而生發。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中學)
實習生 陳幸英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