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已成為我的生活常態(tài),它豐盈著我的教學氣質,也拓展了我的教育生命。福建省十佳校園閱讀推廣人、海滄區(qū)優(yōu)秀悅讀推廣人等榮譽,是閱讀給予我的饋贈和呵護。試著回望閱讀歷程,腦海里蹦出熱愛、常態(tài)、多形式、平常心、共同體、師生共讀、以讀促教等詞語。斟酌再三,化繁為簡,用以下三個關鍵詞概括,謹與熱愛閱讀的同行共勉。
留痕
信息過載時代的閱讀,往往是“雨過地皮濕”,碎片化、輕浮化嚴重,這對知識拓展、職業(yè)加持、生命滋養(yǎng)而言,效果可謂堪憂。教師閱讀,應努力超越“知道分子”(王朔語)的境界,而“留痕”當是初階之法。
折角留痕。最開始我對書籍比較愛惜,不舍得涂畫折損,常常是先凈手再摸書。后來改掉了這個習慣——人不能成為書的奴隸。我開始折書角、亂翻、勾畫,一下子有了“翻身做主人”的感覺。愛一本書就去讀它、翻它,在它的生命里留下你深深的痕跡。比如折角,這是最簡單的“把書讀厚”的方法。折角頂點,對應的就是自己喜歡的詞句;一本書讀完,摘錄折角處的文字,稍加整合,就是一篇很扎實的讀書筆記或書評。
批注留痕。這是對中國古人讀書法的繼承,如金圣嘆為《水滸傳》所做的批注就是經(jīng)典。或相似聯(lián)想,或大膽質疑,或僅是勾畫圈點亦可。批注能讓閱讀減速、增質、提味。我將讀過的書籍《巨流河》放在班級圖書角,有同學興致勃勃地閱讀我寫的批注,遇到不懂之處還跟我交流。很多或隨性或深入的批注,都帶著鮮明的個人風格,日后去看,別有一番味道。
書評留痕。每一本書,我們讀完之后,都會有或深或淺、或贊或嘆的感受,記下來,日積月累,就能形成自己的“閱讀史”,從而建構自己的精神發(fā)育史(朱永新語)。書評不拘短長,重在言而有據(jù)。有一年我在北京培訓,學習間隙去了兩趟國家圖書館,借閱梁漱溟先生《鄉(xiāng)村建設理論》一書,寫了一篇書評,發(fā)表在《中國教育報》“蒲公英評論”。這方面,上海常生龍老師是楷模,他已堅持每周讀評一本書多年。當然,有時亦可以讀書筆記替代書評,尤其是某些讀書APP,可一鍵導出筆記,匯總成文,實現(xiàn)閱讀效率和效益的結合。我曾將《悲慘世界》《且介亭雜文》《陪孩子輕松走過高三》等書的筆記整理出來,日后再讀,就可鳥瞰式地把握整本書精髓。
我喜歡逛舊書店,在書店留下閱讀痕跡。2010年我來福建工作,很快在廈門市思明南路發(fā)現(xiàn)一個好去處,臨街有樓梯通向地下室,走下去竟有一個很大的舊書店!書非常雜亂,種類非常多,有些書直接把書架壓彎了,地上也堆了好多書。再后來去“八市”菜市場,附近也有一家舊書店,也是被書塞得滿滿的。在寸土寸金的地段,這兩家書店不久就消失了,但給我留下了美好的讀書回憶。再后來去“沙坡尾”(廈門某老城區(qū)),邂逅了“小漁島”舊書店,現(xiàn)在還開著,而且還開了兩家分店。還記得大學畢業(yè)回老家教書,單位圖書館基本不開,市圖書館的書也很少,對書籍的饑渴折磨著我。恰巧學校門口有位大伯擺地攤賣書,他有自己的進書渠道,我便成了常客。這些逛書店的記憶痕跡,是我的精神財富,甚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讀數(shù)學論文的愛好,在我的閱讀史上留下了印痕。上海有一個“新青年數(shù)學教師工作室”,巧合的是首批六位成員全都出生于1981年,跟我同齡。工作室深耕論文寫作,并策劃出版《當代中國數(shù)學教育流派》等書,立足數(shù)學史,非常有創(chuàng)見。作為語文老師,我的寫作抒情性更強,邏輯性不足,在數(shù)學老師的文章中,我更直觀地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缺點。類似的“跨界留痕”,出現(xiàn)在了很多老師的閱讀歷程中,比如江蘇邱磊老師任教地理卻深讀杜威,四川夏昆老師任教語文卻讓電影課程扎根課堂。
傳播
教師的個體閱讀要野火燎原,影響更多的人,才能發(fā)揮出教育閱讀傳播的力量。
我的教育閱讀傳播起步于入職初期的“語文剪報”。那已經(jīng)是20年前的事了,我發(fā)現(xiàn)試卷上很多文章文質兼美,很耐品讀,于是將一些文章裁剪下來,用固體膠粘到一張A3紙上,送到學校文印室印刷給班級同學閱讀。后來范圍擴大,教輔書、舊報紙,目力所及,大剪特剪,剪刀漿糊拼接,大書“語文剪報”四字。不用搜腸刮肚做題,單純如饑似渴閱讀,學生非常喜歡,很多人畢業(yè)后還特意保留著。后來,學生讀到精彩的文字,也會主動提出想要分享,老師當然求之不得。我就請一位同學負責一期剪報,包括選文、排版等一條龍工作。這樣的閱讀傳播,實現(xiàn)了相互、長效、良性。后來網(wǎng)絡時代到來,信息一下子鋪天蓋地了,反倒沒有了當初那種到處搜集好文章的如饑似渴,但是也堅持了數(shù)年,印刷了近百期。
2016年春節(jié),在北京讀大一的王舒穎同學告訴我,她跟上海讀書的葉欣同學保持通信,聊各自的讀書、寫作生活等等。后來我閱讀這些通信,發(fā)現(xiàn)質量非常高,文字美,思想深;更可貴的是,她們都不是中文系,但都保持著對文字的熱愛。她們畢業(yè)后我搜索電腦、郵箱里葉欣同學的文章,整理出來居然有11萬字之多,可以出一本書了。這讓我不得不提師生讀書會。這兩位同學都是“九葉讀書會”的成員。我和同事詹佩老師都愛讀書,我們找了7個志同道合的學生,組成了一個小型師生讀書會。師生共9人,故曰“九葉”。讀書會只讀經(jīng)典,包括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卡夫卡、莊子、杜甫、魯迅、胡適。讀書會里相當一部分同學在讀大學之后,依然堅持閱讀寫作,在專業(yè)發(fā)展之外擁有豐茂的精神沃野。從最初的緊張、漫談,到后來能夠深入一些,準確聽懂伙伴的意思,快速組織自己的思想和語言,進行交流和碰撞,且不乏真知灼見。我們享受著平等自由閱讀的快樂,作為教師,更有薪火相傳的溫暖感。
在市區(qū)教育主管部門的倡導下,我們組建了屬于教師的“山海讀書會”。大家共讀一本書,舉辦“我的閱讀史”分享會、美文朗誦分享會、師生書評大賽等活動;不僅在學校的“大屏論道”教研平臺開讀書講座,我還應邀前往區(qū)域兄弟學校,分享讀寫經(jīng)驗。我們積極參加各種讀書活動,如《南方周末》閱讀新火種項目;加入全國“敘事者”教師讀書團隊,每月讀一書,每周寫一文,開設《寫下即永恒:我的教育寫作之路》等線上講座。
此外,讀身邊人的文字,帶著孩子一起閱讀,乃至在社區(qū)組織讀書活動,都屬于教師閱讀的有效傳播。
致用
叔本華說,“如果一個人不想動腦思考,最保險的辦法就是一旦空閑了就拿起一本書。這就解釋了何以博學多識常使很多人變得比原來更加愚蠢麻木。”畢淑敏在《教養(yǎng)的證據(jù)》中寫道:“教養(yǎng)的證據(jù)不是你讀過多少書……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應該能夠自如地運用公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和他人交流,并能妥帖地付諸文字”。教師讀書若無輸出,僅僅止步于“讀”,讀書價值恐要大打折扣。作為老師,可將閱讀跟專業(yè)發(fā)展結合起來,讀以致用,實現(xiàn)多樣化輸出。
語文課如果局限于教課文、講習題,無疑會非常枯燥。若能將教師個人閱讀所得巧妙植入課堂,或可產生神奇的課堂效果。教小說時,我介紹鐵凝《孕婦和牛》的前文情節(jié),出示一句話“孕婦坐在石碑上,又看見了這些海碗大的字,她的屁股壓住了其中一個”,讓學生接續(xù)下文,以此學習小說細節(jié)的力量。為了讓學生感悟科幻小說的寫作手法,我利用劉慈欣《詩云》,讓學生猜測某一關鍵情節(jié),與原作比對之后,學生恍然大悟,課堂效果很好。有一天,我出示了一句英文,“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告訴學生這是許淵沖先生翻譯的一句中國古詩,讓他們猜是哪一句以及妙在何處。學生不但很好地體會了“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美感,更體會了語言翻譯的美妙。這句英文正是我在讀《中國翻譯文學史》時摘錄的。類似的事例非常之多,恰如其分地證明了教師閱讀可以轉化為“課堂生產力”。
命制一道試題,要閱讀大量文章,或先讀后命,或邊命邊讀,或讀而有思,于是靈光乍現(xiàn)來了命題靈感。閱讀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中國都市史》后,我命制的信息類閱讀題,獲得福建省教研室命題大賽一等獎;為參加廈門市的命題比賽,我在“愛思想”網(wǎng)站、“微信讀書”平臺等大量閱讀特定學術領域的文章,最終選定恰切的材料,成功命題。可以說,沒有閱讀就沒有命題,二者相輔相成。復旦附中孫孝龍老師曾說,命制一道閱讀題,要閱讀30萬字的文章。帶著命題意圖閱讀,也不失為一種高效的讀書路徑。
我曾開設多門校本課程,如《lt;莊子gt;中的小小美文》《新詩欣賞》《時評例析》《明清十大奇人》《微信公眾號寫作入門》等,其實這些大多是先讀了很多書,有些收獲,而后再開設成了課程。藉由校本課程,后續(xù)的閱讀,又可持續(xù)拓展完善課程體系,實現(xiàn)螺旋式提升。
論文寫作是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的有效方式,閱讀同行論文,從中發(fā)現(xiàn)值得商榷處、可資借鑒處,能激發(fā)個人寫作靈感。集中時間閱讀某家報刊、某個理論、某位名家,往往可以觸動思考,促進寫作,這甚至有利于矯正散碎化閱讀之弊。
“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咀,終不知味也。”朱熹此語令人深思。教師閱讀何嘗不是如此,晨昏不輟,書卷不釋,其間醇甘自知。總之,閱讀是教師的本分,這么多年兜兜轉轉,單位換了好幾家,生源也有些差異,但不變的是閱讀的習慣,它是我教育生命的不老青山和定海神針。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23年度常規(guī)課題“基于文學文本解讀學的高中語文單元教學實施路徑個案研究”(編號:KCA202308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廈門海滄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