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生命質量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新婚僅一年,他離開浙江寧波,奔赴山區麗水。這一待就是18年,為云和、縉云、松陽等地發展積極奔走。
扎根松陽時,他用一年時間,走遍400多個村莊,開啟文化引領的鄉村復興之路;結對四川,他帶領154名干部和1000多名專技人才,投身浙川東西部協作……
他說,人活一輩子就是要做事,為人民做事,為國家做事,為時代做事。
為了這份壯麗的事業,他交出了自己的全部——
2024年3月25日,中國共產黨黨員、浙江省赴四川省東西部協作工作組(簡稱“浙江省駐川工作組”)組長、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副廳長、黨組成員王峻因病不幸逝世,年僅52歲。
但在人們心里,他堅守的事業還在。一如他的網名“獨山松”,傲然挺立。
2021年,根據中央部署,按照“一省對一省”原則,浙江結對幫扶四川。結對規模從原來40個縣(市、區),增加到68個縣(市、區)。
當年6月,王峻作為浙江省駐川工作組組長,帶隊奔赴四川。
臨行前,他給自己和赴川掛職干部人才出了三道題——
“來川為什么?”
“在川干什么?”
“離川留什么?”
有人不解,浙江每年帶去30多億元資金,再加上社會幫扶資金,要做800多個項目,這還不夠?
朋友也不解,在浙西南山區待了18年,王峻怎么還往大山跑?
妻子卓丹卻明白,這一情懷,正是兩人初見時最吸引她的——王峻眼里有光。

妹妹王琛想起一件往事:高考前,18歲的王峻寫下長信,思考人生價值,他說,人活一輩子,一定要為理想奮不顧身。
秦巴山脈,千里彝山,雪域高原,都留下過王峻的身影。那三道題,他寫下一個個答案。
“藍鷹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一次,工作組到成都市中和職業技術學校調研,校長黃宗良感慨:“你們到職中,來對地方了。這是困難家庭孩子集中的地方,也最需要幫扶。”
幾天后,王峻讓各工作隊排摸情況,開展職業教育東西部協作。“藍鷹”,意為“藍領鷹才”,用技能改變命運,讓匠心成就夢想。
首個試點,選在樂山市沐川縣中等職業學校。
浙江省駐樂山市幫扶工作隊隊長陳軍衛記得,2021年10月,王峻首次到沐川調研,下車就問:“‘藍鷹工程’怎么樣了?”不久后,他又在匯報材料上批示,手寫了一整頁紙,他將此看成關系高質量脫貧、關系東西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大事。
在王峻指導下,工作隊結合諸暨優勢產業,政企聯合建起機械加工、襪藝設計等實訓基地,組織浙江紹興等地教師定期授課,還與海亮、萬安等企業簽約,提供實習、就業崗位。
一次現場會上,校長張攀介紹:“‘藍鷹之星’冠名班已培養600多名學生,近半數來自困難家庭。有學生工作不到一年,月收入過了萬!”
站在展板前的王峻,嘴角上揚,眼睛微瞇,笑得像個孩子。
2011年11月,王峻履新浙江松陽,任縣委副書記、代縣長。
這座從松古盆地長出的小城,有1800年建縣史。古城肌理清晰,鄉鎮各有風貌,還保留了100多個格局完整的傳統村落。數量之多,居華東地區前列。
生態文明時代,地處偏遠、基礎薄弱而又有一些資源的山區,如何實現因地制宜的綠色發展?
不久后,松陽縣委、縣政府提出打造生活富裕、家園秀美、人文和諧的“田園松陽”,并將名城古村保護發展納入中心工作。
王峻的目光,投向了鄉村。
王峻立下“小目標”:一年時間,走遍401個村。
“縣長自己跑不夠,還要拉上財政、建設、農業等部門負責人一起,連文物這樣的‘冷門’單位也要叫上。”時任松陽縣博物館副館長宋子軍覺得“奇特”。
王峻說,鄉村振興,不同地域有不同追求。松陽堅持“活態保護、有機發展”原則,探索“中醫調理、針灸激活”模式,用最少、最自然、最不經意的人工干預,恢復傳統村落風貌、傳統民居生命力、鄉村經濟活力和低碳生態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破題?
拯救老屋。

不少干部群眾驚訝。原松陽名城古村老屋辦副主任王樹斌說,在此之前,松陽可是全省整村搬遷工作的示范縣。一些偏遠山村交通不便,村民就等著拆了老屋,搬到山下。
2013年,鄉鎮報試點,報了13個,實施的有6個。幾個月后,首棟老屋——王邦庚故居經過修繕重煥生機,松陽人紛紛前來拍照留念。
第二年,試點成效初顯。王峻要求全縣鋪開,每個鄉鎮修3到5棟老屋,列入年度工作考核。
近百棟老屋又“活”了,吸引文創、民宿等業態入駐。更重要的是,人的理念變了。
四都鄉陳家鋪村黨支部書記鮑朝火說,新瓦鋪上屋頂,倒塌的墻砌起來時,家的記憶和情感也回來了,人心齊了,環境整治等工作推進順利多了。
2016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發起“拯救老屋行動”項目。松陽成為全國唯一的整縣推進試點縣。
同年,王峻任縣委書記,明確打造“田園松陽升級版”。
王峻把“活態保護、有機發展”思路,延伸到古城保護等工作,還提出“走山區國際化發展道路”理念。
“天方夜譚。”當時,不少人這樣評價。
如今,看著松陽經驗寫入浙江省政府工作報告,列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看著松陽實踐亮相德國伊達斯建筑論壇、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看著設計師、攝影師等頻頻造訪,他們感覺到了王峻的視野。
有人說,王峻很“拼”。
浙江結對的68個縣(市、區),占四川全省面積四分之三,很多地方山高路遠、交通不便。王峻堅持一個不落走完。路上,還要爭分奪秒看文件、改材料。同事統計,駐川900余天,王峻到基層調研、督導時間超一半。
有人說,王峻很“實”。
多位浙江省駐川工作組組員回憶,調研茶葉、藍莓等項目,王峻不只是聽匯報,還要逐一問畝產、成本、銷售等,不熟悉情況的干部,很容易回答不出來。
有人說,王峻很“軸”。
“云上平田”民宿聯合創始人葉大寶記得,2014年她回松陽創業,一周最多能見縣長四五次。不符合傳統村落風貌的窗戶要改、柱子要換、露臺要拆,改到愛笑的大寶“想哭”。
一回,王峻說起原委,大家才恍然大悟。他說:“做任何事,最初就要定下高標準。一開始馬馬虎虎,后面跟著做的就不及格了。”
還有人說,王峻很“傻”。
一個節假日,工匠吳炳松在陳家鋪村修老屋。遠遠地,他就看見王峻領著妻女,來到施工現場。他想:“誰家親戚來了松陽,不得帶去好地方玩玩。王書記倒好,帶著家人跑工地。”
去云和前,王峻和卓丹說好,兩周見一次。實際上,工作一忙,路途又遠,18年間,有時一個月見不上一回。
去四川前,王峻答應帶女兒參觀三星堆博物館。兩年半時間里,遲遲未能成行。
王峻曾許諾,駐川三年期滿后,帶領大家一同凱旋,一個也不能少。而如今唯獨少了他自己。
(摘自《浙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