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逢高校畢業季,一批優秀的選調生紛紛走出象牙塔,奔赴祖國基層大地。
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高校應屆畢業生通過考取選調生走上工作崗位,在祖國各地發揮著光與熱。因為年富力強、學歷出色等因素,選調生一直備受關注,往往被所在單位和身邊的人“高看一眼”。
那么,選調生的真正意義是什么?考上選調生,是不是就意味著踏上了一馬平川的“星光大道”?
選調生往往是品學兼優的應屆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由各地各級黨委組織部門有計劃地從高等院校中選調到基層工作。多年來,選調生這一制度加強了基層黨政干部隊伍源頭建設,也促進了干部隊伍的結構優化。
各方對選調生這一群體寄予厚望。一方面,報考選調生的門檻很高,選調的對象往往來自名校,同時學習成績優良,是中共黨員,擔任過學生干部,獲得過校級以上表彰獎勵等。另一方面,在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較大的時代背景下,選調生作為公務員中的“潛力股”,成為很多應屆畢業生心中的“香餑餑”。
選調生制度設計的初衷是鍛造有過硬本領、渴望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人才。但實事求是地說,由于一些報考者對選調生的“濾鏡”過重,對基層崗位前景和困難存在認知偏差,他們的個人職業規劃與選調生制度要求在根本上就“分道揚鑣”了。比如,一些應屆畢業生報考選調生,就是單純沖著工作穩定、體面去的,認為考上了就可以駛入人生“快車道”,而忽視了選調條件中關于服從組織安排、志愿到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等要求。
對個體來說,渴望畢業以后事業發展能夠一帆風順,享受較好的環境和待遇,這本無可厚非。但既然選擇成為選調生,如若僅僅將其視作一種“上岸”,則注定難以走遠。選調生報考者在報考之前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做好腳踩黃泥、扎根基層的思想準備?
事實上,多年來通過選調生制度,一大批優秀年輕人自找“苦”吃,以“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定力在基層經風雨、見世面,然后長才干、壯筋骨,逐漸成長為可堪大用、能擔重任的棟梁之材。
當然,對于初出校園、初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選調生群體的“酸甜苦辣”也值得關注。他們希望憑借自己的所學為當地帶來改變,但一些現實問題卻猶如“攔路虎”一樣阻擋在前。
比如,能力如何提升?選調生的分配既看本人的知識背景,也看單位的具體用人需求,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現實與所學專業的“絲滑”“接軌”。比如有人是學環境科學的,結果有時要去寫新聞;有人是學物理的,卻要去做矛盾調解;有人是學會計的,結果要去搞數字化運用……走上工作崗位之后才會發現,現實遠遠比課本上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基層就像一個“萬花筒”,鄉村振興、環境保護、綜治維穩等重點工作樣樣都要參與;文字材料、辦文辦會、化解矛盾糾紛等項項工作都要精通,還要處理好和領導同事之間的關系,加強同群眾的聯系……而這些,基本上都要從頭學習,壓力不小。
比如,環境如何適應?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是很多求職者期待的,但這樣的工作似乎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夢想中的“詩和遠方”往往只在詩里和遠方。選調生一入職就要走出學校舒適區、走進社會大熔爐,不少人跨省跨市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環境,婚戀、生育等現實壓力也驟然增加。這一方面映射出基層不唯地域唯人才的企盼,另一方面也暗含了選調生必須克服生活環境、語言環境、文化習俗等多方面的困難。
再如,價值如何實現?考上選調生的年輕人在基礎能力素質方面都比較出色,他們當中的很多人在參加工作后也會產生較高的職業期待,對自己有較高要求,希望能在崗位上迅速干出一番事業,然而面臨的工作可能是瑣碎的,每天要處理的事情也沒有想象中那么重大,有時幾年下來也難以產生明顯的業績。特別是當工作壓力大、無法勝任一些任務時,挫折感便隨之產生;當平凡的日常與遠大的理想似乎脫節時,落差感又縈繞心頭;當看到同齡人在大城市中收獲滿滿時,可能又會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
不得不說,對于以上種種困難和挑戰,一些年輕人在報考之前是缺乏全面認知的。有的即使略有耳聞,也抱有“先考上再說”的心態。等真的到了基層一線,他們才發現現實與設想的不太一樣,因而可能產生煩躁、抱怨等心態。
縱然面臨多種多樣的壓力與煩惱,選調生的人生還是有著實打實的小確幸。有學者曾做過調研,在與選調生的交談中,他們談及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獲得感”。很多選調生談到,剛入職時確實有點不適應,但在自己當了幾回“熱鍋上的螞蟻”,能力得到提升,切實為當地發展帶來一絲絲改變時,那種洋溢在群眾臉上的微笑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褒獎。
一個年輕人能考上理想大學、順利完成學業,要付出很多心血。特別是在找工作這件事上,往往傾注著個人的追求,寄托著家庭的希望。從社會來說,需要對選調生群體從思想、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予以激勵、關懷和幫助,真正讓這些好苗子既能“沉得下去”,也能“浮得上來”。
比如,如何讓學生更加了解實際?一些高校十分鼓勵學生報考選調生,但是對選調生以后的工作實際、發展情況沒有做足功課。一些用人單位為了招到名校畢業生,有時也存在過于美化選調生發展前景、當地發展實際的情況,導致有些學生在報考之前就對實際情況缺乏足夠了解,結果到了工作崗位后產生巨大心理落差,受到現實的“重重一擊”。高校和用人單位應該盡可能讓學生提前掌握選調實際情況,比如有的高校經常組織選調生返校和在校生面對面交流,幫助在校生了解情況。
比如,如何讓制度更加優化?相比發達地區的“虹吸效應”,偏遠地區對人才的渴求更加強烈。針對選調生“選而不調”、異地選調適應難等現象,可否在頂層設計上,更加細化優化遴選機制,努力做到人崗相適,培植更適宜人才發展的土壤。比如個別選調生長期適應不了工作環境,是否可以跳出“定向鎖死”的限制,多給一次與個人特長或者專業匹配的崗位調整機會,以幫助其更好地發揮才干。
比如,如何給予更多關愛理解?條件艱苦、收入不高,甚至被基層干部群眾當成“過路客”,讓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輕人產生焦慮。因此,對他們應多一些關愛和理解。有的地方通過在“兩微一端”等開設選調生專題,用視頻、日記的形式來記錄、分享選調生的工作和生活,讓選調生的“朋友圈”得以拓展。此外,也有地方針對如何調解群眾糾紛、做好征地拆遷、帶動鄉村振興等重點工作,讓有經驗的老手主動“傳幫帶”,幫助年輕人更好適應、更快讀懂基層這本“無字之書”。
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當踏入選調生群體的優秀學子們真正把自己融入基層,將學習和奉獻作為終身成長的底色,相信他們終究會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坐標,在祖國廣袤大地上開出更多“繁花”。
(摘自“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