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導圖具有發散性、輻射性特點,集合圖形、文字等表達要素,將思維以不同分支關聯起來,從而圍繞中心形成特定的思維結構。幼兒園科學領域的活動以提升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為目的,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將思維導圖融入科學領域的教學活動,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幼兒的思維發展,深化其對科學主題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對幼兒的全面培養。
一、突出活動中心,理清教學思路
教師作為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組織者,在設定活動主題、明確活動目標、梳理活動流程的過程中發揮著指導作用。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前,如何開發更貼合幼兒科學思維發展的教學內容是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1]對此,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的層次性、結構性等特點,對科學活動展開設計,從而確保教學活動的有效性。
首先,教師要明確《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關于科學領域的目標及教育建議,制定以活動目標為中心的思維導圖,明確科學活動的目標:能夠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對于科學現象進行深入探究;擅長運用動手操作解決相關的問題;清晰表達想法,能夠從科學探究中得到結果并進行分享。確立總目標后,教師可以借助思維導圖思考科學活動開展的方式,列出“觀察型教學活動”“實踐型教學活動”“合作型教學活動”“操作型教學活動”四個分支,并將活動方式進行細化。如在“合作型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幼兒合作交流、討論分享的過程,能夠讓幼兒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產生合作學習的意識,提高團隊協作的能力。又如在“觀察型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引導幼兒基于目標使用適宜的觀察策略。
其次,教師要明確幼兒的學習情況,從而設計出更合理的教學活動。比如在開展“神奇的蛋殼”科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提前了解幼兒對蛋的了解,提出“蛋是從哪來的”“說一說蛋的組成部分”等問題,讓幼兒結合已有的生活經驗對“蛋殼”產生初步的認知。教師根據回答情況將幼兒分為“十分了解”“一般了解”“不是很了解”三個分支,在此基礎上發散,思考針對不同類型幼兒的科學活動,讓教學活動能夠以幼兒的情況為基礎,適度展開延伸與拓展。
最后,教師可以在思維導圖中明確每一個教學環節,保障教學活動的完整性。仍以“神奇的蛋殼”這一科學活動為例,可以將教學活動分為“觀察”“實驗”“拓展”“總結”四個環節,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發散,設計教學活動,逐步構建完整的思維導圖,形成完整的教學環節。以此為依據開展科學活動,讓幼兒在環環相扣的活動中得到進步。
二、巧借思維導圖,開展主題活動
幼兒園科學活動多數以實踐探究、合作討論等方式展開。為了保證科學活動達到預期效果,教師可以在教學環節中引入思維導圖工具,引導幼兒借助思維導圖對主題進行理解,對學習活動進行記錄。可以采用幼兒擅長的繪畫形式,將復雜的文字、學習過程轉變為直觀的圖畫,鼓勵幼兒理解主題,構建完整的科學知識體系,推動教學活動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有效進行。[2]
以科學活動“顏色大變身”為例。活動主要引導幼兒認識“紅藍黃”三原色,初步感知探索顏色的變化,體驗探索的樂趣,從而養成良好的科學意識。在科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引入活動環節,讓幼兒邊進行實驗操作邊在思維導圖上記錄,感受顏色的變化,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第一步,教師先以第一分支“感受三原色”開展活動。思維導圖可以按照紅色、藍色、黃色進行排列,引導幼兒在打印好的思維導圖中按照對應的位置涂上顏色,并且鼓勵幼兒拿著思維導圖,和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顏色和理由。
第二步,教師以第二分支“顏色變身”開展活動,先通過PPT展示紅色和藍色兩種顏色融合在一起后的變化,并讓幼兒說一說變成了什么顏色。經過一番討論后,教師可以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將紅色和藍色兩種顏料涂在思維導圖對應的位置,感受顏色神奇的變化。
第三步,教師讓幼兒自己嘗試,將喜歡的顏色混合在一起,幼兒先在草稿紙上進行嘗試,記錄變化。比如有的幼兒將藍色和黃色混在一起,得到了綠色;有的幼兒將三種顏色混在一起,得到了黑色。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展示思維導圖的第三分支“我的作品”,讓幼兒將自己混合后得到的顏色貼在對應的子分支中,收集幼兒的作品,鼓勵幼兒發散思維,進行思考,然后根據教師展示的思維導圖,完善自己的記錄。[3]
幼兒識字能力有限,無法將學習的全過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但是,為了保證幼兒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圍繞“顏色大變身”發散思維,并且將所想的內容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這樣既可以發揮筆記的功能,還能夠提高幼兒對整個科學探究活動進行歸類與創新的能力,有助于幼兒深化主題,提高思維能力。[4]
三、借助思維導圖,完善知識體系
科學類繪本是開展幼兒園科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教學資源,其有趣的故事情節,生動形象的圖畫,能幫助幼兒輕松掌握相關科學知識,激發幼兒對科學探究的興趣,促進幼兒科學意識的形成。但是,僅依靠繪本并不能使科學學習效果達到最佳,教師仍需要借助思維導圖這一工具,引導幼兒對繪本的故事進行復述,在提升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讓幼兒把握繪本中所傳達的科學知識,從而促進幼兒科學意識和邏輯思維的進一步提升。
以繪本故事《小水珠回家了》為例。主人公淘氣的“小水珠”每天在云彩媽媽的懷里跑來跑去,看見地上的花和樹也想跑下去,于是變成了雨水降落下來。繪本應用生動的故事情節講述了水的循環過程,通過繪本的閱讀,幼兒需要掌握“小水珠是誰”“天上為什么會下雨”“天上的雨是從哪里來的”等知識,從而掌握科學道理。在講述繪本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一步借助思維導圖來幫助幼兒梳理故事情節。思維導圖可以“小水珠的一生——水的循環”為中線,分為“小水珠在高空中”“小水珠在云層中”“小水珠落在地上”“小水珠遇到太陽”四個分支,在思維導圖的構建中,教師還可以融合相關的圖片進行搭配,引導幼兒根據分支的內容和圖片的內容復述故事中“小水珠的一生”。幼兒能夠在圖文結合的形式下,對水的循環產生新的見解,從而能夠完整地描述出水的循環全過程。所以,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學會制作思維導圖,還要借助思維導圖的優勢,進一步加深幼兒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使幼兒能夠理解“小水珠”的不同形態,從而將其構建為一個整體,實現對知識的串聯。因此,教師可以適當地結合思維導圖開展科學教學活動,提煉出繪本的關鍵思路,并用思維導圖呈現出來,鼓勵幼兒對故事情節進行復述,加深幼兒對科學故事的理解。
四、轉變幼兒思維,推動個體發展
由于幼兒在思想認知和經驗方面的不足,導致幼兒在進行獨立學習的過程中存在個體差異,思維發展迅速的幼兒能夠快速地理解教師的指令,[5]但仍有一部分幼兒無法獨立完成任務。尤其在以往的幼兒科學活動中,教師缺少對學習內容的梳理,導致幼兒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只能喚醒短時間內幼兒的探究興趣,無法真正地轉變幼兒的思維,從而推動幼兒的個體發展。基于此,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工具實現對幼兒思維整體的轉變,讓幼兒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產生主動學習、獨立探究的意識,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
以科學活動“神秘的朋友”為例。活動主要引導幼兒認識生活中無處不在但又十分神秘的好朋友——影子,讓幼兒在實際探究中理解影子產生的基本原理,從而培養幼兒觀察和探索生活中科學現象的能力,以及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在開始探究活動前,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展示出“神秘的朋友”這一思維導圖的中心,并說出謎面“人人都有個朋友,烏黑的頭發烏黑的頭,月下燈前陪著你,就是永遠不開口”,請幼兒積極發言,并將幼兒所猜到的答案呈現在白板的思維導圖上。如果幼兒一時間無法猜到正確答案,可以引導幼兒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讓思維發展活躍的幼兒帶動氣氛,從而快速地鎖定謎語的答案,揭開本次活動的主題。謎語導入帶動了幼兒的探究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教師可以讓幼兒展開交流,思考“人們經常在什么時候能看到影子”,將幼兒的答案收集在思維導圖中,讓幼兒自主探究,總結出影子出現的規律。在這一科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教師激活幼兒的探討興趣,將時間交給幼兒,讓他們進行討論分析,逐步得出結論,不再依賴教師就能完成探索。幼兒通過論總結出影子會出現的兩種情況:1.太陽下。2.月光下。為了滿足幼兒思維的靈活發展,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我們在室內,沒有太陽和月亮的情況下,會出現影子嗎”,引導幼兒針對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鼓勵幼兒親身測試,從而得出“燈光下也會出現影子”的結論。為進一步驗證答案,教師需要帶領幼兒進行實驗,比如打開直射燈,引導幼兒找一找影子朋友,還可以引導幼兒擺出不同的姿勢,感受影子的變化。教師可以將幼兒的活動過程拍照記錄下來,貼在思維導圖中。最后,由教師制作完整的思維導圖,并上傳在班級群內,與家長實時分享幼兒的表現。從思維導圖中,也可以進一步凸顯幼兒的探究過程,讓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逐漸提升。同時,教師也可以為幼兒制作簡單的思維導圖,如以“神秘的朋友——影子”為中心,設計三個分支“太陽下的影子”“月光下的影子”“燈光下的影子”,引導幼兒利用課后時間完成思維導圖,以拍照記錄的方式,記下不同的影子朋友,從而促進幼兒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提高他們參與科學活動的成就感。
幼兒思維的轉變離不開教師的引導,教師需要借助教學輔助工具幫助幼兒實現學習意識的轉變,應用思維導圖有條理地記錄幼兒的學習全過程,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助力幼兒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姚雅艷.幼兒園主題探究活動中運用思維導圖的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4(1):16-18.
[2]丁姍莉.導向學習,讓思維可視化:巧用思維導圖促進幼兒園主題活動開展[J].當代家庭教育,2023(14):1-3.
[3]張璐瑤.思維導圖在幼兒園繪本閱讀活動中的價值及應用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3(6):252-254.
[4]賀霖.思維導圖在幼兒園主題活動中的應用與實踐[J].名師在線,2022(32):17-19.
[5]莫瓊華,張婷.善用思維導圖,支持幼兒園主題探究深度開展[J].家長,2022(18):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