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今年二月,憑借一碗麻辣燙通過網絡在全國走紅后,位于甘肅省東南部的天水已經“熱鬧”兩月有余。游客如云,人氣鼎盛,有網友戲稱,這座在八千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城市,歷史上唯一能媲美近期承接人流的盛況的時刻,還是諸葛亮北伐時期。對于天水“爆紅”的原因分析,不乏媒體報道和民間研究,不可否認的是,它的故事里擁有諸多偶然性元素,難以被完全復刻。ELLEMEN曾實地探訪過因燒烤“紅透”全國的淄博,這次我們來到天水,見證這片曾埋名于歲月的“隴上江南”如何直面流量的洗禮,也嘗試著去挖掘“翻紅”的中國城市所兼具的一種獨特的吸引力。
清晨6點,東面的天空只被點亮了一沿,但“哈海英麻辣燙”的門前已經排起了長隊。隊伍最前頭是四個在西安上學的年輕人,他們告訴我,自己昨晚10點多從西安出發,凌晨2點趕到天水,就直接來這排隊了。沿路擺著兩溜椅子,陸續趕來的人得以順次坐下,一個姑娘等困了,把腦袋倚在身旁的男生肩頭休息。
雖然在抵達天水市之前就做了不少“功課”,但“哈海英麻辣燙”(更常被食客稱為“海英”)的紅火程度依舊遠超我的想象,這只是五一假期到來之前的一個普通周六,整座城市似乎還未醒來,但它所在的四合院美食城已經人頭攢動。游人多是三個一群、兩個一伙,還有不少人拖著旅行箱,睡眼惺忪,沿著人群向著隊尾逆流而上。長長的隊伍順著店門口的臺階而下,一直延伸,行至拐角處,再遠遠綴上一個尾巴,最終落在四合院外。時不時有一兩個晚到者在拐角處感嘆一句“天啊,這么多人”,再搖搖頭知難而退。

“海英”走紅網絡后,食客絡繹不絕,為分散人流,店里會在早晨8點左右開始發號,每天總共有一百五十至兩百個號,發完即止。我在網上看到一位網友做的天水美食攻略,其中格外標注,無論刮風下雨,想要吃到“海英”都要排隊,尤其是節假日,排隊的最佳時間是當天的6點之前。
6點過10分,我和同伴開始排隊,隊列中有人準備充分,掏出撲克牌,或者插著充電寶開始玩手游。更多人選擇和身旁來自天南海北的人聊天,我身后一位大姐專程從廣東飛來,中途還轉了一次機,“我已經吃了三家麻辣燙了,很好吃,‘海英’人再多,我也一定要嘗一嘗”。
8點,“海英”的卷簾門準時拉開,正式吹響了四合院美食城忙碌的號角。隊伍向前涌動,志愿者和領號的食客確認就餐人數,每個號原則上能進兩個人。我領到了85號,一些排在隊尾的人不得不失望而去。“我們從蘭州來的,明天就走了,再給個號吧!”沒領到號的游客在門口“軟磨硬泡”。這樣的情況在工作人員看來屢見不鮮:“大家都是遠道而來的,都要排號,一天只能做出這么多,明天你再早點來嘛。”
十點半,“海英”正式營業,我領到的號碼預計就餐時間是下午一點至兩點,于是我和同伴決定先四處看看。“海英”所在的四合院美食城主要由兩個毗鄰的“回”型院落構成,每個“回”型面積目測不過千余平米,各家店鋪環繞而建,“回”字正中搭著大棚,供游客用餐和等待。串聯各處的小徑不寬,從中午到晚上,游人總是摩肩接踵。“海英”的門前聚集的人過多,單獨封閉了一小段路,不能穿行。封閉路段的東側通向選菜冰柜;西側擺著一張長桌,數不清的手機支在這里,有的人“即拍即走”,只為和一桌之隔的“表情哥”合個影;還有人拿出更多的耐心,直播這一“網紅地點”的盛況。
天水麻辣燙的“爆紅”要追溯至今年2月,短短幾周內,它在短視頻平臺收獲了數以億計的觀看、數百萬的轉發與評論。“海英”的煮菜師傅因為每天“煮不完、根本煮不完”的麻辣燙無暇進行表情管理,面對鏡頭頻露難色,被網友戲稱為“表情哥”。
我在現場發現,“海英”的出品流程和崗位分工明確。“表情哥”負責煮菜,煮好后流轉至身后的師傅刷佐料、裝盤;被拆下的穿菜的竹簽會流轉至另一人,點數、算賬,引導顧客付款。每個人都熟練地重復著單調的動作,偶爾會和身后的顧客或對面直播的人互動兩句,但手上的活也不會停下來。我在一位游客發布的視頻里看到,刷佐料的師傅說自己每天“在夢里都在做麻辣燙”“做不完永遠也做不完”。
我們到訪時,網紅“表情哥”帶著口罩,有舉著手機的游人希望他摘下口罩,復現經典的表情和“臺詞”,但總是難以遂愿。“表情哥,你再摘了口罩給我說一次‘煮不完’吧!”門口有人朝他嚷嚷,“麻辣燙吃不到,總要拍到你才能和家人朋友交代嘛。”
“口罩摘下來要被罰款!”表情哥向對面喊。
“我們替你出!”拍攝者起哄道。






除了熱情高漲的外地游客,“海英”同樣受到本地人的認可。到天水的第一天,我結識了當地一家精釀啤酒吧的老板老吳,他告訴我:“(海英)之前就很火,現在我們是響應政府號召,先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們吃上。”除了“海英”,“開元”“伊甸園”等熱門麻辣燙店鋪也是本地食客的日常選擇,老饕們對這些店的口味的細微差異如數家珍。我到達天水當天先嘗試了“海英”旁邊的“開元麻辣燙”,等待了約一小時五十分鐘。相較“海英”,開元麻辣燙的辣椒“糊”味更濃,且吃到后半程醋的酸味更明顯。
麻、辣、酸、咸,不論是甘肅天水還是鄰近的四川和陜西,都會拿這些味道大做文章。如果你沒有吃過天水麻辣燙,可以依托兩種更常見的食物開展想象:四川的酸辣粉和陜西的油潑面。油潑辣子是很多天水特色食物最重要的調味料,麻辣燙也離不開它。
粗辣椒面、細辣椒面和麻椒面都是制作麻辣燙的底料里不可缺少的成分,再加上香葉和其余打成粉狀的香料攪拌均勻,最后淋上一鍋翻滾的蔥油,瞬間香氣四溢。各家食肆的味道差異或許一方面源自配料的不同選擇和配比,另一方面,則是澆油方式的差異。
澆油,本質上是想利用熱油萃取香料中的香味物質,在我看來,這與手沖咖啡的方法頗為相似,而油溫就是影響“萃取率”的重要因素。結合對當地人的訪談,以及網絡上復原的天水麻辣燙的制作方法,我發現有經驗的廚師常會對香料進行“多段萃取”:先澆上少許滾油萃取第一段風味,待油溫冷卻稍許后,再潑上大量的油,萃取中后段的香味。“更糊、更香”是我遇見的外來游客對本地麻辣燙共有的評價,這種“糊”和“香”,一方面來源于當地辣椒品種的特色風味,另一方面可能正是因為制作手法的差異,使香氣萃取更為充分。
與我認知中的四川和重慶麻辣燙不同,天水麻辣燙基本以素食為主。通常,選菜的冰柜里會放著十幾二十種穿好的食材,常見的蔬菜有菠菜、油麥菜、藕、冬瓜、海帶等,頗受爭議的芫荽(香菜)也總是躋身其列。菌類多是一些常見的品種,豆制品和淀粉類制品的選擇要更豐富,豆腐、脆皮豆腐、豆皮、油豆皮、豆泡、腐竹、面筋、面筋球、炸素丸子,不一而足。值得一提的是土豆(當地稱洋芋),作為甘肅最具代表性的農產品,它的口感軟糯,又不失一絲脆勁兒,越嚼越甜,和油辣子近乎是天作之合,幾乎每個食客都會拿上兩串。
今天,想要在天水的各家“網紅店”吃到一碗麻辣燙,食客有時需要經歷好幾段等待。各店火爆程度各不相同,等位政策也不一樣,不論是否要經歷領號、叫號的漫長周期,最后一步總不可或缺:捧著一把長釬子,上面穿著土豆片、豆腐、油麥菜、蒿子桿和金針菇,像舉著一束樸素的捧花,站在隊列里等待食材下鍋。這種等待往往是幸福的,它意味著勝利將近。選菜時,我身后的大哥一手一捧釬子,高高舉起,喊門外的同伴幫他拍照,臉上滿是勝利的喜悅。不過,喜悅有時不會持續太久,有些食客拿得太多而臂力不足,只能頻繁換手,減輕負擔。一位單手拉著旅行箱的女士不得不向服務員求助:“能不能給個托盤先放一下?實在舉不動了!”
我和同伴真正吃上“海英麻辣燙”,是在下午4點,大大超出了預估的時間。有人因此在店外吵嚷,細聽之下,原來因為等待時間遠超預計,他們很難趕上原定的離開天水的火車,想吃上一口只得改簽,于是左右為難。
店內空間狹小,不過幾十平米,除了四張左右的小桌,便只有一張靠墻的長桌可以坐。“這么折騰,就為了吃個麻辣燙,覺得值不值?”旁邊拼桌的人問我。還沒等我回答,另一個拼桌的人就搶著說:“值,很值!來都來了。”



除了麻辣燙,育生巷是酒吧老板老吳大力向我推薦的一條美食街,那里幾十家早餐店云集,它們往往只營業到中午十二點多,距離四合院美食城、天水古城和伏羲廟都很近,步行十余分鐘就能抵達。在“海英”取完號后,我便奔向這里。由于很多麻辣燙店10點后才開始營業,上午,育生巷才是天水市最熱鬧的地方,熱門的店鋪外都有人在排隊,我還數次在這條巷子里遭遇之前在“海英”排號的“隊友”。
早餐店和推著小車的流動攤位分布在小巷兩側,行走其間,猶如身處一個“碳水博物館”。這里既有遍布全國的小籠包、油條、面皮、雞蛋餅、豆腐腦、雞蛋湯,還有當地特色的黃饃、豬油盒、杏茶和扁食,另有些食物單從名字上很難對成品產生聯想——透出些“萌”氣的“呱呱”“揉揉”“燃燃”……越走越深,我也看花了眼。
此行之前,我就“種草”了“呱呱”這種看起來和華北地區的“燜子”有些相似的食物。天水“呱呱”的種類繁多,最受歡迎的蕎麥“呱呱”是由隴南盛產的蕎麥提煉出的淀粉煮制而成。“呱呱”被視為“叫醒天水早晨”的經典美食,我遵從老吳和其他兩位當地食客的熱情推薦,一路“殺”到街南口的老店“常記呱呱”。我到時,店門前已經排了二十來個人,隊伍在窄小的街道上舒展不開,還拐了兩個彎。
“常記呱呱”的“操作臺”設在店門口,一個大盆里裝滿了凝結成凍的蕎麥淀粉,廚師從里面舀出合適的分量放入小盆,再從不同的小陶罐里舀上油潑辣子、醋等調味料,用手揉捏成小塊,經過大致幾十秒的上百次攪拌后,“呱呱”被稍顯粗暴地裝進小塑料袋內。客人們也不拘泥,沒有座位,就蹲在路旁,或站在矮墻邊,捧著塑料袋大快朵頤。


油潑辣子拌碳水,似乎構成了天水美食的“半壁江山”。不管是麻辣燙、“呱呱”、“燃燃”、“揉揉”、面皮還是面條,調味思路都類似。老吳酒吧里的打酒師向我總結,在天水,每家每戶都有“三個罐子”,一罐油潑辣子、一罐醋和一罐鹽,就構成了天水人家的日常味道。天水麻辣燙,說到底也是圍繞著這三個罐子做文章。
天水的麻和辣成為其代表性口味,與當地的地緣位置和地理特征緊密相關。天水市秦安縣花椒種植歷史可追溯到北魏時期,《神農本草經》和《齊民要術》中均有“秦椒”的記載。而天水市甘谷縣出品的甘谷辣椒,這次也隨麻辣燙一道走紅。受益于當地的土質、溫度、降水量等自然條件,甘谷辣椒的風味獨特,《甘谷辣椒產地環境及產品品質分析與評價》一文中,作者對甘谷辣椒的成分進行了詳細檢測和比對,“檢測到各類風味物質45種,其中醛類和烯烴類物質最多,各有9種……甘谷辣椒粉中的酯類、醇類物質含量也較高,使得甘谷辣椒紅而微甜,脂香、果香、蜜蠟花香味更加濃郁”。2011年,甘谷辣椒申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獲批,成為“網紅”不只是因為運氣。
經營了二十五年、主營調味料的“大寶調味”也在最近變身為“網紅”。老板一方面堅持使用本地的“線辣子”,另一方面堅持手搗辣椒(店里稱為“手拓辣椒”),拒絕使用效率更高的機器研磨方式。制作手搗辣椒,要先將熱油炒制過的干辣椒放入專門的石臼,用一支搗錘反復捶搗七輪才能達到理想狀態。我在現場觀察,搗一批辣椒通常需要2個半到3個小時,產量有限,因此總是供不應求。為了讓更多人能買到,店里還推出了“限購”政策,一人僅限2斤;清明節時,每人僅限1斤。大門上還貼著老板的微信二維碼,下面寫了兩行小字,提示顧客“大寶調味”并未開設任何網店,想要遠程購買可以加微信,但有余貨時才會供應,預計要等待半年。
現在,“大寶調味”的一斤辣椒面賣價23元,比去年貴4元。這是由于去年氣候異常,當地的線辣椒大規模減產導致的價格波動,老板堅稱:“沒有因為這次火了就漲價,肯定不能漲價。”他還告訴我,之前有幾個商家趁著這次麻辣燙“爆紅”漲價,已受到當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處罰。
天水古城位于天水市秦州區西關片區,是西部地區現存規模較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群落,區域內有眾多明、清以來的建筑遺存,其中包含文保院落55處。
下圖:作為中國四大石窟之一,麥積山石窟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約35公里處,占地面積約195萬平方米,其中石窟群占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它也被譽為“東方雕塑館”,以其精美的雕塑和壁畫而聞名于世。


天水的豐富物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位置,作為中國的“幾何中心”,其東南部與我國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秦嶺接壤,植被豐茂、層林疊嶂;西北部黃土沉積,形成黃土丘陵;黃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從中部穿過,沖刷出平坦的河谷地貌。這里處于關中、西北、西南三個文化板塊的接合地帶,自古就是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和兵家必爭之地。悠久的歷史文化也是天水人內心深處的驕傲和底氣的來源,老吳熱情地向我介紹:“天水是出了長安向西走的第一個重鎮,歷朝歷代都是。”
據官方資料顯示,位于天水市秦安縣的大地灣遺址可追溯到距今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另有學者認為可上溯至數萬年前;相傳在五千余年前,伏羲曾在此地推演八卦。更為精確的史實顯示,秦人的先祖嬴非子牧馬有功,于公元前890年被周孝王封邑于秦亭(現今天水一帶),后東遷至關中,開啟了“大一統”的先奏;西漢文景年間,秦安人李廣力克匈奴,留下“飛將軍”美名;武帝年間,天水正式得名。此后,關于天水的歷史典故綿延兩千多年。三國中后期,天水是蜀國伐魏的主戰場,“街亭”“天水關”“木門道”等地均位于天水境內,名將“天水麒麟兒”姜維的故里姜家莊村也世代存續至今。

南郭寺坐落于天水市城南的慧音山北麓,始建于南北朝時期,有著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沉淀,素有“隴上古剎”的美譽。寺內有著諸多古樹,西院中的“南山古柏”為春秋時代所植,又名“春秋柏”。
“諸葛軍壘你知道吧?諸葛亮當時帶兵從蜀國出岐山,怕水土不服,每個士兵都帶一捧家鄉的土,裝在布袋里,吃飯時候撒一把。結果到天水一看,都能適應得特別好,就讓士兵把土全倒在這,成了個大土坡,他就站在上面排兵布陣。就在這旁邊,沒隔幾里地。”這只是老吳拉著我講的諸多故事當中的一個,當然,他也沒忘把位置發到我手機上。
此行停留的時間不算充裕,我先只選擇了麥積山這一個文化景點。作為天水最負盛名的文化遺產,麥積山石窟是我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后秦、興于北魏,經歷朝歷代開鑿、修復,傳承至今。相傳,后秦帝王姚興按時任國師、從龜茲沿絲綢之路而來的高僧鳩摩羅什所譯佛經開示,修建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位于天水市東北角,景區附近的地貌、植被接續秦嶺。從景區入口的步道向上走,坡度較大,途經一個分叉口,另一個方向指向“麥積山植物園”。我們順石窟方向前行約20分鐘,可見如同“積麥而成”的山丘鋪陳在眼前,仰觀,大小石窟、雕像遍布山體的兩面,步道像經脈一樣串聯著諸多洞窟。
麥積山石窟劃分為兩個游覽路線,游人只能選擇其一,我與同伴合計之下,選擇了較為“兇險”而漫長的一條。游覽全程約兩個小時,前后游人涌動,我們順人流前行,既不覺得倉促,也不覺得疲累。對于佛像、雕塑和壁畫,我算是門外漢,只見步道之上對游人怒目而視的金剛,身體赤紅,揮著拳頭不知在發泄什么怒火;藏在大小洞窟間的佛像依照修建年代的不同,可以明顯發現其區別。由北魏至隋代,歷經兩個階段的大規模開鑿,佛像們的神態仿佛由莊重嚴厲變為眉目舒展、微微含笑,體態也從輕逸變得豐腴。
一間較大的洞窟內擺著兩臺電腦和一些電子設備,幾個菩薩直勾勾地“盯”著電腦顯示器,我猜測大概是在利用3D技術對佛像的形態進行數字化掃描;另有一間小窟,下面有個標牌寫著“宇宙射線繆子成像系統”,又給這個歷史景點平添了些“賽博”趣味。
傍晚,我們臨時決定前往另一個文化景點南郭寺。那里離市區不遠,位于其南部的“南山”,因唐代詩人杜甫曾旅居于此而出名。據稱,杜甫曾在天水創作過近千首詩,慚愧的是除了“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外,沒什么讓我感到熟悉的詩句。
我們抵達南郭寺時已是傍晚,夕陽西斜,山風涼爽。游人不多,但寺內的幾間殿前仍是香火縈繞。一棵兩千五百年前的側柏在院中雄踞,僧人在柏蔭下安靜掃地,幾個孩子則圍著古樹在寺院門口嬉戲,背著“獵槍”裝作在集體狩獵,安靜與喧鬧交織,糅合出奇妙的煙火生氣。
突然,后院傳來一陣“噼啪”響聲,我覓聲而去,發現有個掃碼放鞭炮的電子設備,這更增加了天水在我心中“賽博”城市的印象。后來,在天水古城內看到城樓下的大電子屏上投放著電子游戲《暗黑破壞神》的背景,我便也見怪不怪了。






整座天水似乎都被走紅的麻辣燙“點燃”了。市區內的伏羲廟、天水古城等文化景點,也透露著一種紅火氣象。隨著涌來的人流,直播變成了天水街頭的時新元素,我在四合院美食城排隊的間隙進行了簡單的點數,大約三分鐘時間里,“海英”門前共有十二個人進行了直播,其中五位“殺出重圍”,在局促的空間里支起了手機支架。一位本地大姐選擇了另一家相鄰的麻辣燙店,將支架放在操作臺旁,不時和店里的工作人員聊上幾句。她說自己不是“網紅”,直播間里也就十來個人,“就是一起聊天的網友,非讓我拍,她們要看,我就天天過來拍”。
走出四合院美食城,幾步之外就是天水古城的外延,再走十余分鐘,就來到了伏羲廣場的最東端。沿途,各路主播“三步一哨、五步一崗”,通過一臺手機將此時此景傳向千里之外。其中還有各種展示才藝的主播,最常見的才藝是唱歌,只需要配臺小音箱和一支接線話筒,加上手機支架就能開播。他們會熱情地邀請路人點歌并加入演唱,盡管水平良莠不齊,但無一例外全都精神飽滿。
伏羲廣場十分開闊,給人留出了更多“整活兒”的空間。一個身材高挑的男子牽著匹純黑的大馬,馬背上套著一對黑色翅膀,幾十個人圍著馬合影。馬向前,人群跟著向前,手機支架也隨之移動。還有書法家模樣的人支起了攤子,直播自己潑墨揮毫,成品上午“揮淚割肉”一百元一幅,下午甩賣,變成了五十塊錢兩幅。
新的商機在街頭巷尾悄悄“長”了出來。每天,我大概能在路上遇到二十個左右“掃碼送大白鵝”的手機應用推廣員;美甲店的門口擺上了甘谷辣椒面;四合院美食城狹窄的道路內,賣酸奶的小妹穿梭其間,向等待的人群兜售,生意不錯;在美食城門口賣烤腸和飲料的大姐也受益于此,笑著對我說,生意比以前好多了,但具體好了多少,“數不過來,說不上”。出租司機同樣忙碌,一位司機告訴我,清明期間,天水曾單天涌入了30.9萬游客。“每天能多掙個一兩百。”但他接著補充道:“那時候堵得厲害,所以也沒掙太多。”
“爆紅”的麻辣燙也盤活了當地的就業市場,我在街頭看到,幾乎每家大商鋪都在招工,無論是酒店、飲品店還是麻辣燙店。四合院美食城的輪播屏上翻滾著各家商鋪的招聘信息,燙菜工、穿菜工、洗菜工,均有若干需求。我之前和老吳喝酒閑聊,他感嘆,天水是個好地方,但很多年輕人留不住,都走出去了。但就我在街頭所見,天水此輪“走紅”,或許能為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留下更多的年輕人。
不過,蜂擁而來的游客也帶來了壓力。天水市常住人口近三百萬,分散在廣袤的各個區縣,城區人口不過六十余萬,慕名而來的游人們也主要集中在市區的幾平方公里內。密集的人流對城市的接待能力提出了挑戰,也會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沖擊。



我與同伴從下火車開始,就能感覺到天水為承接人流作出的努力。志愿服務崗位遍布每一個“要隘”:在天水南站,不同單位派出的志愿者總共支起了五六個服務攤點;四合院美食城內,第一批志愿者在早晨6點就已上崗,為徹夜等位的人們解答問題、搬椅子、提供熱水;擺在美食城門口的固定服務點配備了醫藥箱,志愿者向我展示了里面的藥品,據說,最高頻用到的不是藥,而是糖塊,“有人排著隊就低血糖了,每天我們都能送出不少糖塊”。
一些公交線路也被改成了“麻辣燙專線”,貫穿高鐵站、美食城、伏羲廣場等站點,可供游人免費乘坐;“專線”電瓶車在市內繁忙穿梭,提供短途交通便利。我和同伴在伏羲廣場等出租車時,一位大哥湊過來詢問是否要坐車,看到我們有些疑惑,他主動解釋:“不要錢,我們是志愿服務車隊,都是大家自發組織的,幾家單位都參與了。”
我路遇的很多當地人都告訴我,政府號召他們先把麻辣燙讓給游客吃。跟我一同排隊賣辣椒面的本地大姐說,她的孩子畢業后留在了蘭州,清明假期回家,沒有吃到惦記了很長時間的麻辣燙;她幫孩子去買早餐,排隊時間也比平時長,“有的時候天水人在外面,就惦記這一口”。不過,她覺得沒關系,“還是希望更多外地人能喜歡天水”。在一起等待辣椒面的時間里,大姐又把當地的物產和文化特色興高采烈地向我推薦了一遍。
只有一位本地人和我講了讓他覺得惋惜的事情:“麻辣燙火之前,四合院這邊什么小吃店都有,現在全換成麻辣燙了。”他之前常常光顧的一家面館,也已經將麻辣燙換作為招牌。
晚上九點半,“海英”的最后一份麻辣燙下鍋,一位從上午十點多就開始直播的大哥也隨之收工下班。夜漸深,四合院美食城的商鋪也紛紛拉上了卷簾門。天水城逐漸陷入沉睡,但環衛工人和店家還在協力清運激增的垃圾,街道上的油污清掃工作只能延遲到凌晨進行。灑水車在主城區穿行不息;小道上,商家拿出刷子、水桶,和志愿者一起仔細沖刷四合院美食城地上的油污。
太陽再次升起時,一切將整潔如初,迎接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