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對于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8萬億元、穩居全國第四的浙江來說,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勇當先行者、譜寫新篇章的題中應有之義。浙江全省各級人大深入思考謀劃立法、監督、決定、代表等各項工作,主動融入、主動跟進、主動服務,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法治“加速度”。
因地制宜立良法
前不久,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公布了2024年立法計劃。其中,今年將繼續審議的浙江省綠色低碳轉型促進條例草案獲得較高社會關注。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為綠色低碳制定綜合性法規,是浙江以法治激發新質生產力的人大探索。
因地制宜,是浙江以地方性立法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一大特色。這從全省各設區市人大的立法實踐中也可見一斑。
比如,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浙江一直在探索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
自2024年6月1日起,《杭州市數字貿易促進條例》正式施行。作為最早擁抱數字經濟的城市之一,杭州市出臺全國首部數字貿易領域地方性法規,為國家立法先行探路。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陸菁認為,這將為探索新質生產力發展背景下新的生產關系的形成提供更好的法規秩序保障。
再如,浙江是民營經濟大省,有基礎有條件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上“當好尖兵”。民營經濟發祥地溫州市出臺全國首部“民營企業”與“科技創新”雙聚焦的地方性法規《溫州市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促進條例》,以立法促民營企業破解科技創新困境。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硬核支撐。今年浙江全省“新春第一會”聚焦人才這件事,提出全力打造高素質干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浙江多地以立法推動打造“人人皆可成才、個個皆能出彩、行行皆有狀元”的干事創業環境。
有些條例是面向“三支隊伍”整體的。有“鑒湖越臺名士鄉”之稱的紹興出臺《紹興市人才發展促進條例》,通過地方立法落實“大人才觀”,固化當地人才工作的好經驗。
還有條例針對性地面向特定群體出臺舉措。作為浙江全省首個全市域技能型社會建設試點,臺州瞄準技術工人這一群體,出臺提高技術工人待遇、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若干規定,完善“以技提薪”的制度設計。
多措并舉強監督
浙江是靠打“創新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發展起來的。要加快打造營商環境最優省,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的內部生態。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營商環境進行全面“體檢”,2023年,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對《浙江省民營企業發展促進條例》《浙江省促進中小微企業發展條例》的貫徹執行情況開展執法檢查。
2023年9月27日,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聽取和審議了執法檢查報告。報告充分肯定成績、逐條剖析問題、提出意見建議,為進一步優化浙江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法治環境貢獻人大智慧與力量。
審議意見有沒有落到實處?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跟蹤監督這兩部條例執法檢查審議意見落實情況,以“釘釘子精神”持續監督、久久為功。
此外,根據計劃,浙江省人大常委會還將采取全省統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式開展科技進步“一法兩條例”執行情況檢查。
開展詢問是監督法賦予人大的一項重要的監督方式。聚焦新質生產力,各地人大不斷探索創新詢問形式,亮點頻出,涌現出不少“首次”。
2024年4月,湖州市首次在市人大常委會全體會議上開展專題詢問,直擊民營企業發展共性問題尋求破解之道;金華市人大常委會舉行法治化營商環境專題詢問會,首次設置隨機抽題環節、首次網絡調查規上企業意見、首次與紀檢監察監督協同,著力提升監督質效。
更普遍的是,各地紛紛打出監督“組合拳”,構建全面立體的監督網絡,讓人大監督更具剛性。
比如,慈溪市人大常委會聚焦深入實施三個“一號工程”,綜合運用專項監督、執法檢查、代表視察等方式,多領域全方位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紹興市新昌縣人大幾乎每年將科技創新有關方面工作列為年度監督議題,充分運用視察調研、聽取報告、專題審議等方式開展靶向監督,推動科技創新攻堅破難。
高效行使決定權
人大決定決議具有“短平快”的優勢。依法作出決定,能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迫切法治需求。
目前,寧波有352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數量位居全國第五、全省第一。但同時也面臨培育后勁不足、企業能級有待提升等難題。
2024年5月13日,寧波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培育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壯大新質生產力的決定。該決定包含23項舉措,直面行業痛點,有望帶動更多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發展。
此外,寧波市鄞州區十九屆人大三次會議作出《關于推動實施“強二優三”戰略全力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議》;鎮海區人大常委會作出《關于加快推進甬江科創區鎮海片區建設的決定》,要求區政府進一步重視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這些舉措無不對提振企業信心有著積極意義。
因一份“決定”而感到振奮的,還有一群湖州市人大代表。2024年1月底,張天任等10余名民營企業家人大代表聯名向湖州市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提交了作出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決定的議案。4月,市九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湖州用短短三個月,將一份代表議案最終上升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為民營經濟發展增加一份法治保障。
對于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怎么重視都不為過。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依法作出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決定,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人才強省戰略實施,讓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代表履職顯擔當
今年全國兩會,浙江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時,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易煉紅強調,要增強代表履職的責任感使命感,下足先學之功、務求實干之效,帶頭提信心、鼓干勁,重實干、優作風,聽民意、暖民心,防風險、護平安,努力以忠誠履職的擔當作為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注入正能量。
省委有號召,人大見行動。2024年4月,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黨組會議研究通過《關于人大貫徹落實省委“三支隊伍”建設決策部署的工作方案》,統籌推進人大履職工作,著力加強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隊伍建設。
號角已吹響。全省8.9萬名各級人大代表立足本職,迅速行動起來。
在舟山市,連日來,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成員分別帶隊奔赴聯系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了解企業發展、項目建設、產業發展、人才支持等方面遇到的問題,有效破解了重點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難題30余個。在此帶動下,全市各級人大代表深入一線開展雙崗建功主題活動,在街道、社區、鄉村、學校、企業等地留下了履職足跡。
在寧波市鄞州區,科技創新觀察站、科技創新助力站、“代表助力”知識產權服務點等一批人大助力科技創新的履職新陣地“上線”。在2024年5月10日的授牌儀式上,三個平臺的觀察員、助力顧問、服務助理隊伍代表許下“履職承諾”,要在完善人才引進培育、評價激勵、服務保障等方面盡己所能。
在嘉興市南湖區,“云上檢察”“共享法庭”應用被嵌入區人大基層單元數字平臺,“檢察聽證進站”“庭審直播進站”等活動打通了人大代表多維監督通道。2021年以來,全區各級人大代表線下參與法院庭審旁聽、見證執行等640余人次,以檢察聽證員、人民監督員等身份參與檢察聽證和檢察辦案等54人次,提出專業性意見54件次,助力知識產權保護提質增效。
眾力并則萬鈞舉。在加快推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場景中,全省各級人大及人大代表以擔當履職,匯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相關鏈接
四級代表聯動視察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杭州市后亞運“十大攀登行動”中,科技創新排在首位。如何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創新同樣是關鍵。
作為浙江高校院所資源最集中的城區之一,今年初,杭州市西湖區在大學周邊一公里范圍內,統籌科創平臺、轄區高校和人才,打造“環紫金港創新生態圈、環小和山創新創業圈、環云棲創新生態圈、環之江文化創新圈、環老文教創新創業圈”五大創新生態圈,要讓更多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西湖區人大常委會把“高水平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高校經濟2.0版”工作列入今年的重點視察項目。4月24日下午,區人大常委會組織省、市、區、鎮四級人大代表,“沉浸式”專題視察高水平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工作情況。
由西湖區政府、浙大和浙大控股集團三方聯手共建的“西湖啟真創新概念驗證中心”,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初一公里”。代表們認真聽取中心負責人關于科創成果從概念驗證到實際產品的介紹,深入了解中心構建的“源頭創新—概念驗證—項目孵化—產業落地—發展加速”全流程體系。
西湖區科技成果轉化(普華)中心,是一家以投資為驅動、以“知名創投機構+科研院所+標桿項目”為孵化模式的新型孵化器。在中心的展廳里,代表們重點參觀了中心已投資的先進技術及專利產品,進一步了解資本、院校、企業三方聯合共促成果轉化的探索實踐。
“基地主要關注的是哪些產業?”“目前吸引了哪些企業,哪類人才入駐?”在今年4月中旬剛剛掛牌的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成果轉化基地里,代表們邊看、邊聽、邊問。得知已入駐創新轉化工作室5個、落戶成果轉化項目8個,代表們紛紛為基地的成果轉化模式點贊。
隨后,西湖區人大常委會組織召開了四級人大代表視察高水平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工作座談會。會上,人大代表圍繞助推西湖區高水平建設“環大學創新生態圈”、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轉化首選地建言獻策。
下一步,西湖區人大將持續關注五個“生態圈”建設工作,合力推進“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建設更上新臺階,助力西湖區全方位打造創新策源、成果轉化、地瓜經濟“三個首選地”。
(杭州市人大、西湖區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