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同事在微信朋友圈寫了這樣幾句話:“近40年前憑票才能買到的名牌貨,當時價值越200元。一直閑置舍不得扔,今送與有緣人發揮余熱。”并配了3張圖片,我點開一看,呀,是一臺蝴蝶牌縫紉機。再看下面的評論,很有趣。有人說:“你還有這寶貝,很大牌呢。”也有人說:“我上次搬家時50元賣掉了。”還有人猜測是她的嫁妝。同事回復:“確實是嫁妝,不過是自己買的,當時工資才四十多塊錢,兩百元得存很久。這臺縫紉機質量非常好,所以一直舍不得扔,朋友退休了想重拾愛好,我就送出去啦。”
其實我家也有一臺“古董”——武漢生產的大橋牌縫紉機,歷史比同事的蝴蝶牌更久遠,是20世紀70年代末的產品。母親曾經用這臺縫紉機踩出了那些年里一家四口春夏秋冬的衣服,還有我們姐妹的格子布書包、素色袖套,以及碎布拼接的鞋墊。記得讀高中時,母親給我做過一件的確良襯衣,白底兒,深藍色雙線小方塊印花,配上獨特的小oK1IUpCTUerlcp4nXlvuog==方領,素雅又文靜。那次班上組織照合影,站在我身邊的同學悄聲說:你這件襯衣真洋氣,真好看。她的羨慕和夸贊,讓照片上抿著嘴唇的我,眼角里都帶著藏不住的笑意。
我的孩子出生前,母親用給我做外套剩下的燈芯絨布料拼成了小馬甲、小開襠褲,那是我心中最早的親子裝。她買回各種花色純棉布,做出長長短短、厚厚薄薄的連體衣,還有小包被、小床單……有一天和孩子一起翻看老照片,他看到自己穿的白色泡泡紗連體短袖衣,領口、袖口和褲邊都有著淡藍色格子布的滾邊,不由驚嘆:沒想到那時候的衣服這么精致啊!我告訴他,這衣服可不是買的,都是外婆親手給你做的呢。
可惜我沒學到母親的好手藝。練來練去,也只能幫母親做一做鞋墊,線還走不直。后來有一次,我突然想做一條睡褲,比畫了半天才敢動剪刀,上機縫紉終于成形時開心得不得了。試穿時才發現我算錯了尺寸,褲腳根本穿不進去,白白浪費了布料。自此,徹底沒了自己做衣服的奢望。
幾年前搬家時,母親舍不得這臺“大橋”,于是它再一次跟隨我們到了新家。母親說:“我現在也做不動了,拿它當個桌子,也算是個念想吧。”我摩挲著它依舊光滑的臺面——它鐫刻著太多的溫暖回憶,只是看著便讓人安心、踏實。于是對母親說:“嗯,留著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