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年作為“日本制造”代表的汽車工業,近來再度曝出重磅丑聞——5家知名車企存在認證造假行為!這次事件的嚴重性,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日本汽車工業的未來。近年來,諸多盛名在外的日本企業不斷“爆雷”,一步步將曾經聞名全球的“日本制造”拉下神壇。
曾幾何時,“日本制造”幾乎就是可靠耐用、品質優良的代名詞,當年僅憑一個馬桶蓋就能夠吸引全球消費者。誰曾想過,這些年來,“日本產”居然跟“造假”聯系得如此緊密,“日本制造”的真相如此不堪一擊。人們不禁要問,日本制造,究竟怎么了?
去年4月,豐田的全資子公司大發汽車首次被曝安全測試數據造假,到12月,大發汽車被發現在25個測試項目上,至少有174處造假,涉嫌車型達到64款,大發汽車業被迫暫停其在國內外所有正在生產的車型出貨。鑒于大發工業公司的測試造假等違規操YOuvy7UepKCWtfkSXrcB2l5/B3mstBGkXvXV4bJxPjI=作情況,日本國土交通省責令獲得認證的汽車、摩托車制造商等85家企業就量產認證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操作展開內部調查。
不查不知道,結果嚇一跳!今年6月3日,日本國土交通省發表聲明稱,調查結果顯示,豐田、馬自達、本田、鈴木、雅馬哈發動機5家日本車企在量產認證申請過程中存在違規操作和舞弊行為,上述5家日本車企生產的38種車型存在認證欺詐問題,其中32款已停產。按照此前披露的信息,豐田、本田、馬自達、雅馬哈和鈴木違規行為總計涉及車輛規模約518萬輛。
這次造假涉及的不只是一兩個小問題,而是包括發動機測試、噪音測試、安全氣囊和碰撞測試等多個方面。從日本國土交通省的通報來看,豐田涉及提交碰撞測試的虛假數據等;馬自達涉及篡改發動機功率測試的控制軟件等問題;雅馬哈涉及在不合規條件下進行噪音測試等;本田涉及在噪音測試的測試成績表上進行虛假記載等;鈴木涉及在剎車測試的測試成績表上進行虛假記載等。
6月4日和5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分別對豐田汽車總部和雅馬哈發動機總部進行突擊檢查,相關人員進行問詢,并檢測相關文件和數據。國土交通省稱,已查明的豐田造假行為包括在行人保護測試中提交虛假數據、在碰撞試驗中非法加工試驗車輛等,豐田汽車的違規也可能違反包括日本、韓國和歐洲在內的62個國家和地區采用的聯合國標準。6月10日,日本國土交通省對本田和馬自達兩家汽車公司總部也實施了入內檢查。日本國土交通大臣齊藤鐵夫表示:“我們將確認不正當行為的事實,并根據結果嚴格按照《道路運輸車輛法》處理。”
據日本媒體報道,豐田共有大約170萬輛車受到認證違規影響,這些車輛的生產日期在2014年至今年4月之間。此外,這一事件還涉及本田大約325萬輛車,涉及馬自達大約15萬輛車。日本國土交通省已要求豐田、馬自達和雅馬哈發動機3家公司的6款車型暫停出貨。
多家車企造假事件引發了日本輿論震驚。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在記者會上表示,此事損害了日本汽車產業的信譽,“動搖了汽車認證制度的根基,令人極為遺憾”。林芳正表示,日本國土交通省將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嚴正處理”此事。
6月3日,就造假欺詐事件,日本豐田、本田、馬自達汽車公司的負責人集體公開向民眾鞠躬道歉,這樣的場面可謂相當罕見。這種鞠躬道歉,在日本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一出事就鞠躬,好像這樣就能把問題解決似的。但這次的問題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蒙混過關的。
事實上,日本企業的數據造假行為并不是近期才出現的。
2016年,三菱汽車、鈴木汽車均曝出在燃油測試中存在數據造假。當年4月,在日產汽車的揭發下,三菱汽車承認包括該公司及其為日產汽車生產的微型車在內的共計4款車型在燃效測試上存在作弊行為:通過故意操縱數據使燃效看起來比原先提升了5%~10%。有媒體報道稱,三菱除了在微型車燃效測試上篡改數據外,越野車帕杰羅等約10款車型均未按規定進行燃效測試,涉及車輛逾200萬輛。由于三菱汽車的燃效造假問題,日本國土交通省要求汽車廠商自查,結果鈴木汽車也公開承認使用了不恰當的方法來檢測其汽車的燃油效率。
2017年9月,日本國土交通省在對日產汽車進行檢查時發現,日產汽車在成車出廠檢驗環節中,起用了無資質人員敷衍出廠檢驗手續,在違規檢測的情況下或導致交付產品有質量問題,涉嫌造假。為此,日產汽車暫停了所有6家國內工廠的生產。
可怕的是,日產汽車的內部調查結果顯示,這種違規檢測行為已經持續了超過20年。日本國土交通省指出,大規模造假現象背后,是日產汽車有組織地刻意掩蓋,而非其表示忘記檢查員工的相關資格審查。
與日產造假同樣“歷史悠久”的,還有日野汽車。2022年8月,豐田旗下的日野汽車公布了有關引擎尾氣排放和油耗數據造假等問題的調查結果。調查發現造假行為至少從2003年就開始了,長達近20年。并且日野方面在日本國土交通省進行調查時還提交了虛假報告。
2020年,日本汽車零部件巨頭電裝公司被曝出燃油泵產品存在質量缺陷,導致包括豐田、本田、斯巴魯、馬自達等多家日本車企累計召回超500萬輛汽車。而此次召回也波及中國市場,包括廣汽本田、東風本田、一汽豐田、廣汽豐田、長安馬自達等多家日系合資車企也宣布了大規模召回計劃。
此前日本高田“死亡氣囊”事件曾導致全球范圍內多起傷亡事故,死傷人數過百人。到目前為止,全球范圍內因高田氣囊問題而導致召回的車輛已經超過1億輛,高田公司更是在2017年因問題氣囊丑聞申請破產。
日本企業的數據造假行為,也不僅僅存在于車企。2017年,日本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曝出篡改產品強度、尺寸等丑聞;2021年,制藥企業小林化工和三菱電機均被曝光存在數據造假;同年11月,有色金屬巨頭三菱綜合材料公司承認其子公司三菱電線工業和三菱伸銅存在篡改產品數據的造假行為;今年4月,原名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會社的日本三大重工業公司之一IHI承認,其下屬一家子公司2003年以來篡改了超過4000臺發動機的燃油效率數據……
2017年,日本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承認篡改了其生產的部分鋁和銅制品的強度等性能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交付客戶,問題產品涉及包括豐田、三菱、日產在內的眾多日本制造企業。從汽車到新干線列車、從飛機到火箭,這些日本制造業引以為傲的領域,均在此次丑聞中“淪陷”。
小林化工承認,由于一系列違規操作,其制造的治療腳癬等病的口服抗真菌藥中,原本應該加入的一種主要成分被錯誤地替換成了睡眠誘導劑成分,而且睡眠誘導劑的添加量還達到了日本最高限量的2.5倍。當時,服用這一藥物的患者中,已有200多人出現不同程度的健康受損,甚至還有兩人死亡。為此,政府對小林化工下達了長達116天的停業整頓要求,創下日本藥企最長停業處分紀錄。

相關部門在調查中了解到,小林化工發現藥品存在問題后依舊出廠,而且近八成藥品制造記錄涉嫌造假。最令人咋舌的是,調查顯示小林化工從40年前就開始捏造質量檢驗結果,而且企業管理層承認從16年前就已經掌握這一情況,但卻放任至今。
三菱電機作為百年企業,卻被曝出長達35年的數據造假。據悉,該公司旗下長崎工廠生產的列車空調不僅沒有進行出廠質檢,反而偽造檢驗數據蒙混過關。數據造假涉及產品多達8.46萬件,約有1.58萬臺列車空調流向美國、英國和德國等十幾個國家。另外,除了列車空調,該廠還對空氣壓縮機檢驗數據造假,這些空氣壓縮機主要用于列車剎車和車門關閉,是重要安全產品,產品全部面向日本國內銷售。
按日本媒體說法,重工業公司之一IHI的一家涉事工廠可能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數據造假。從現階段已查明情況來看,該公司兩家工廠2003年以來生產的5537臺用于船舶等設備的發動機中,有4361臺涉及數據造假,占比高達近79%。
上述只是最近10年來日本制造業部分知名的造假事件,可能還有其他未提及的事件。早從2015年起,日本制造企業層出不窮的造假丑聞就隔三差五充斥國際媒體。如今,從化工、汽車,到鋼鐵重工業等一系列制造領域,日本企業的造假已經大面積“傳染”,成了一種“習慣”。日本曾經以工匠精神自豪,如今看來,這種精神是否還真的存在,實在讓人質疑。
日本車企集體造假事件,暴露了日本汽車工業在質量控制和企業道德方面的嚴重問題。長期以來,日本汽車以其高質量和可靠性聞名于世,但這次事件無疑對這一形象造成了嚴重打擊。而制造企業接連造假爆雷,也讓日本制造多年來積攢的良好口碑迅速崩塌。
汽車制造業是日本制造業的支柱產業,其出貨額約占制造業整體出貨額的五分之一,造假丑聞勢必會影響日本制造業和日本經濟的整體表現。今年第一季度日本經濟下滑,就被認為與大發工業公司的丑聞有關。有日媒還評論稱,面對多方競爭尤其是新能源汽車生產商的擠壓,如果日本汽車的質量問題不能保證,其全球競爭力可能會下降。

豐田汽車公司會長豐田章男本月3日在東京的記者會上承認,商品交貨期短,又被迫多次返工,給最后認證測試階段的員工造成過大壓力。此外,生產周期和程序漫長復雜、沒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等可能都是造假原因。大發工業公司則稱,是“工作時間表過于緊張和僵化,造成極大壓力”“現場過度擔責,管理層缺少參與”“管理層只注重短期發展,對違規問題視而不見”等。
日本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湯進認為,近年來,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日本車企在燃油車時代打造的“皮實、省油、耐操控”等優勢正在消失。光環下的自大和新能源車崛起引起的焦慮是這次集體造假的誘因之一,或許會為日本汽車制造業走下坡路埋下伏筆。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陳剛指出,一家企業偶爾造假,情理難容;造假能綿延幾十年,就不只是簡單的情理問題了,該是企業制度失靈、工業生產的社會風氣出現敗壞。
有分析人士認為,日本制造企業之所以屢屢卷入造假丑聞,一方面是因為日本企業為了提高利潤不斷壓縮成本,導致出現人手不足、設備老化等問題,不得不通過簡化流程、數據造假來蒙混過關;另一方面也與日本企業文化的一些弊端有關,包括組織機構相對固化、缺乏有效監督和平衡等。另外,日本社會對一些造假行為的懲罰較輕,也使得一些企業敢于鋌而走險。
比如今年3月的小林制藥“紅曲事件”,日本經濟學家、無限合同會社首席經濟師田代秀敏就表示,該公司是典型的日本家族企業,這類企業作經營決策時可能存在家族利益優先于顧客利益的傾向。小林制藥接到健康受損的報告后未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并向相關機構報告,導致了危害擴大。
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院長陳言向媒體表示,“當企業不再追求質量和真實性,在無法完成好的質量、節能模式時,選擇以造假維持表面,會給社會帶來對日本產品巨大的不信任。這是日本企業必須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子雷也表示,如果“日本制造”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挽回聲譽,這些“爆雷”對日本企業的傷害將會在長期進一步凸顯。
顯而易見,“日本制造”面臨的挑戰極其眾多。失去了站在技術革新最前沿的形象,緊接著又不斷出現砸自家品牌的丑聞,似乎和世界消費者漸去漸遠了。再不對固化已久的企業管理體制、社會制造風氣進行改革,恐怕“日本制造”就只能日落西山了,而這種趨勢也不是僅由企業層面的調整所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