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城市沛縣,成為皖北多地爭相學習的對象。
今年3月初,安徽宿州市政協副主席、埇橋區委書記彭飛,區委副書記、區長楊松濤,蕭縣縣委副書記、縣長朱新華分別率埇橋區、蕭縣黨政代表團赴沛縣學習考察。在蕭縣今年“新春第一會”上,朱新華更是對全縣黨員干部發出“學習蘇北,對標豐沛”的自省“六問”,引發當地“對標豐沛”謀跨越的大思考。
在江蘇,說起明星縣域,脫口而出的往往是昆山、江陰、張家港等“蘇南小龍”,蘇北的沛縣因何成為學習的標兵?
沛縣位于徐州市域西北部,蘇、魯兩省交界處,東臨微山湖,西鄰豐縣,南接銅山區,北接山東省魚臺縣。
沛縣從來不缺知名度,千百年來一直是歷史文化高地?!按箫L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漢高祖劉邦當年正是從沛縣走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從受封功臣中選出的18位開國元勛中,沛人占了9名,包括蕭何、樊噲等。抗戰時期,鐵道游擊隊聞名中外,也曾戰斗在沛縣的土地上。
新中國成立后,沛縣又一度依靠煤炭締造了輝煌。沛縣煤炭資源豐富,是低灰分、低硫、低磷、高發熱量的煤炭產地,已查明儲量為23.7億噸。因此,沛縣一度是江蘇省重要的能源供應地,被譽為“華東最大的煤炭工業基地”,成為典型的資源型城市。
不過,隨著煤炭開采的深入,沛縣開始面臨轉型發展的問題。除了要尋找發展新動能,“一城煤灰半城土”的沛縣,還被挖出了數萬畝采煤塌陷地。
對此,沛縣對部分塌陷地進行了復墾,對部分塌陷地進行了生態修復和治理,因地制宜打造成魚塘、濕地和景觀。最值得稱道的是,沛縣還利用一些已不適合復墾的采煤塌陷地,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比如,位于楊屯鎮的上海大屯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基地,近6000畝昔日采煤塌陷地如今整齊地排列著一排排光伏支架和發電板?;夭捎谩皾O光互補”模式,也就是說,上方架設光伏板發電,下方水域則養殖甲魚、螃蟹、龍蝦等喜陰魚類,形成上可發電,下可養魚的融合發展模式。
近幾年來,已有華東光能、中宇光伏、鑫宇光伏等數十家企業落戶沛縣,初步形成一條從硅材料到鑄錠、切片、電池片,再到光伏組件及電站的完整產業鏈。截至2023年中,沛縣新能源裝機總量已達到69萬KW(含生物質及垃圾發電),年發電能力11億度,其中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64萬KW,年發電能力約8億度。沛縣的目標是,打造國內最大的縣域光伏產業基地,催生出新的“陽光經濟”。
沛縣的轉型努力,當然不僅僅是光伏產業。
2023年8月召開的沛縣縣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提出,要堅持“工業立縣、產業強縣”不動搖,抓住“2+3”優勢產業不松勁,加快推動產業布局由散到聚、產業規模由小到大、產業層次由低到高轉變。
所謂“2+3”優勢產業,指的是新能源、新型鋁材兩大優勢特色產業,以及煤焦電、冶金鑄造、紡紗紡織三大優勢傳統產業。
新能源產業方面,除了光伏,沛縣圍繞“氫能+工程機械”場景建設,全力開展氫能產業布局,加快形成制氫—儲運—應用的核心產業鏈條。
新型鋁材產業方面,經過十余年發展,該縣目前已集聚江蘇華昌鋁廠有限公司、江蘇珀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鋁板帶廠等各類鋁加工企業30余家,形成了軋制材、擠壓材、鍛造材三條完整的鋁產業鏈條。隨著綠色低碳能源產業的蓬勃興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脫穎而出、叫響全球,產業鏈上游的鋁材應用也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數據顯示,2023年,沛縣“2+3”產業實現產值527.9億元,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78.8%,堪稱沛縣工業經濟發展的“勝負手”和“主力軍”;華東光能、新熠陽等一批項目投產達效,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75億元、較2022年翻一番。
同時,沛縣堅持做精做優載體,以沛縣經開區為主園區、沛北經濟開發區為副園區,龍固、大屯、敬安和安國四鎮為特色園區,沛縣重點打造“一主一副四特”園區發展格局。以上園區規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縣的比重,更是超過了90%。
2022年,沛縣GDP首次突破千億元、成為蘇北為數不多的GDP“千億縣”,2023年GDP達1051億元,在徐州僅次于銅山區和邳州市。因此,沛縣也和邳州、鹽城東臺、宿遷沭陽一道,被外界稱為“蘇北四小虎”。
說回安徽宿州,宿州位于安徽省北部,毗鄰淮北和江蘇徐州,2023年經濟總量達到2291億元,在省內位居第七,落后第六名馬鞍山300億元的同時,與第八名亳州和第九名蚌埠的優勢卻不到100億元。對于省內人口大市宿州來說,當前的成績顯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2023年12月,安徽省委常委會在宿州舉行現場辦公會,省委書記韓俊指出,宿州要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戰略機遇,發揮區位、交通、物產、人力資源等優勢,奮力追趕蘇北、在皖北全面振興中走在前,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作出宿州更大貢獻。
其中,蕭縣提出要“對標豐沛”,埇橋區先后到沛縣和沭陽縣考察學習。碭山今年雖然還沒有開啟“沛縣學習之旅”,但早在四年前,碭山黨政代表團就曾到沛縣考察學習,可以說一直是將沛縣作為學習對象。
那么,向沛縣學什么?
首先,沛縣地處徐州市域西側、毗鄰宿州市區以及下轄的蕭縣和碭山,和宿州地緣相近、人文相親。和沛縣以及徐州類似的是,宿州也有豐富的煤炭探明儲量,也同樣面臨著資源型城市轉型課題,以及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培育的挑戰。對于宿州來說,沛縣的先行探路值得關注。
其次,沛縣是一個值得學習的“實力派”和“優等生”。沛縣經濟體量雖無法和昆山、江陰等相提并論,但也是傲立蘇北的GDP“千億縣”,是各類全國百強縣榜單中的???。
尤其是沛縣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做法,可供宿州借鑒。正如埇橋區赴沛縣學習考察時,考察團成員們發出的感慨:“沛縣是全方位、廣維度對產業進行布局,對老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激發新活力;在中間布局相對成熟的光伏產業,鑄造新的增長極;在前端布局氫動力等未來產業,搶占新風口?!?/p>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沛縣并不簡單地摒棄傳統產業,而是致力于轉型升級,而這也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應有之義。
作為江蘇目前唯一的煤炭主產地,沛縣具有熱電聯產形成的特殊資源優勢,電網供電容量充足,國網尚有70萬千伏安的主變容量可以隨時開放,重點行業企業工業用電價格可低于周邊地區10%以上。另外,2×350MW熱電機組每年可為工業企業穩定供熱160萬噸240萬吉焦以上,工業用暖價格也明顯低于周邊市縣。無形中,沛縣將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和利用,又獲得了新的賦能。
這對于宿州的啟示是,要突出一個實字。轉型升級慢不得,但也急躁不得、浮夸不得,若一味放棄傳統產業而不顧實際追求新興產業,最終可能只能落得一場空。

另外一點是,沛縣發展也并非完美。雖然其工業經濟位居徐州全市前列,但也要清楚,作為老工業基地的沛縣,產業結構依然偏重,特別是產值在百億元以上的煤焦電產業,產品受市場價格波動影響較大,一枝獨大的產業結構會對整體工業運行造成不小的擾動。沛縣跑在了前面,而且一直在跑,而不是已經到了終點。
總之,沛縣是一個看得見的目標。有了沛縣的先行探路,好好取經,宿州或許可以少走一些彎路和錯路,這或許是人們對宿州的最大期待。
人們還不免期待,對標蘇北的宿州,未來何時可以誕生皖北地區首個GDP“千億縣”?何時能夠真正成為安徽發展的重要一極,扛起皖北崛起的重任?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