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嘀!嘀!……”鳴笛發車。
6月22日14時45分,606路公交車從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白交祠村緩緩出發,終點是位于同安城區的BRT(快速公交系統)同安公交場站。
吃完午飯,白交祠村村民邱枝登上了已在村里等待乘客的606路。在城區一所學校從事后勤工作的她,每周要往返一次。刷卡單程8角,她覺得乘公交進城既便捷又實惠。
“客流量很大。”606路公交車當值司機楊水彬介紹,除了進城買賣、就醫、就學的村民外,乘客中還有來白交祠村旅游的游客。
位于廈門、漳州、泉州三市交界處,白交祠村海拔1000米左右,是廈門海拔最高的行政村。山高路遠,出行難題曾長期困擾著這里的村民。
因沿途站點海拔高,606路公交車也被稱為“走在云端的公交線路”。沿著蜿蜒的山路,606路公交線路全程36.5公里,停靠30個站點,單程用時約80分鐘。
公交的開通,讓山不再高、路不再遠。過去10年間,同安區持續在“建、管、護、運”上下功夫,推動“四好農村路”邁向高質量發展,全區所有村(居)100%通水泥路,農村公路列養率達100%,農村實現100%通公交、100%物流上門,農村“出行難”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驅車穿行,道路平坦順暢,兩側樹蔭交錯。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同安區建設與交通局工程科科長陳曉龍說,“四好農村路”是個系統工程,建好是基礎,管好是手段,護好是保障,運營好是目的。
站在村口,白交祠村黨委委員楊孫和望著公路上來回穿行的車輛感慨:“路上主要是私家車,現在村里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有車。”
山區交通條件的改善,跑過20年客運的楊孫和感受最深。1997年,中學畢業的楊孫和就考取駕照并購買了一輛中巴車跑營運。“從白交祠到同安城區,單程車票8元。”楊孫和坦言,雖然價格在當時并不算低,但跑營運的利潤空間并不大,因為汽車維修費用在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
“沿途山高路陡,道路崎嶇。那時路況不好,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由于顛簸,汽車的鋼板、彈簧經常被震斷。”他回憶。

而在沒有客運車輛來往的年代,村民出行更為艱難。今年76歲的白交祠村村民楊清香身材不高,十分瘦削,年輕時一次能挑50多斤蔬菜,在崎嶇的山路上,一走就是幾十里路。
據她回憶:“那時,山里沒有車,進城全靠雙腳,來回五六十公里的路程,早晨摸黑出門,經常到太陽下山還沒回到家。”
直到2005年前后,白交祠村進城的道路才逐步硬化。而道路的整體提升,則是在“四好農村路”項目實施以后。
作為“四好農村路”及鄉村振興重點項目,白交祠至上陵路段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包括對公路路面狀況、安保設施、邊坡防護等,全方位提升道路質量。
結合當地特色,該項目還對道路沿線進行了景觀提升。除了修整了沿線綠化外,還對白交祠等村入口景觀進行提升,沿線設置了休閑停車場、休閑驛站及觀景平臺。
望著平整的出村公路,楊孫和感慨道:“山里的天氣常常陰晴不定,濃霧彌漫,能見度很低,道路提升改造確保了行車的安全和舒適。”
如今,同安區142個建制村(居)均已鋪設瀝青路或水泥路,白交祠村交通條件的改善僅是一個縮影。
位于廈門島北部,同安區下轄7個街道、4個鎮、142個建制村(居委會),總面積658平方公里,總人口89.2萬人。
同安區境內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有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島。在廈門市1682.2公里的農村公路中,有826.1公里在同安,占比近一半,而同安農村公路的很大一部分,蜿蜒在廣袤的山區—同安區66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占了422平方公里。
以“聚人氣、聚財氣、聚民心”為目標,同安區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改善農村公路技術狀況,優化農村公路路網結構。
2014年以來,該區完成農村公路建設投資9.4億元。同安區建設與交通局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完成縣鄉村路網工程改造提升25條共72公里,完成Y725線澳溪至張溪安保工程等68條256公里,完成蘇厝村小學至白石道路改建工程等34條通村道路40公里,完成8條環山風景道提升改造共58.921公里……
隨著一大批“四好農村路”項目實施建設,同安區的交通狀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目前,同安區農村公路總里程達785.26公里,其中縣道79.7公里、鄉道326.8公里、村道378.74公里。
為高質量建好“四好農村路”,同安區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一個項目一個黨支部”的形式,在項目上成立臨時黨支部,與當地村黨支部聯動,組建成立黨員突擊隊,從而保質保量完成項目建設。
2023年1月,交通運輸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等聯合發布《關于公布2022年度“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創建單位名單的通知》。全國201個縣(區)入選榜單,福建共有9地上榜,其中,同安區是廈門市唯一入選行政區。
“一把掃帚掃到底”,身著橙色工裝,同安區道路巡護員何華揚每天忙碌地穿梭在道路上。
道路污染、雜物堆放、違規占道……這是何華揚每天巡護的內容。遇到災情損壞道路等突發情況,他還要及時反饋處理。
何華揚的工作內容及巡護軌跡會顯示在“智慧路長”APP平臺。
“智慧路長”APP是同安城建公司開發運營的一體化公路管護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建立巡查管理、考評管理、隨手拍管理等業務模塊,提供從現場登記、線上派單到整改反饋全過程的管理,從而保障各類事件實現線上閉環。
2018年以來,同安區全面實施農村公路“路長制”,建立區、鎮、村三級路長管理體系,并通過“智慧路長”APP實現農村公路管理工作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
農村公路,三分靠建,七分靠養。
按照“路面完好、路緣清晰、標識醒目、設施完善、排水通暢、路域潔美”的基本要求,同安區全面加強養護工作,將農村公路養護區級配套資金納入年度預算。

管養資金按照市區配套1∶1出資,縣道3萬元/年公里,鄉道1.4萬元/年公里,村道4000元/年公里,大力保障農村公路養護工作資金需求。
通過創新養護模式,同安區實施“一把掃把掃到底”,委托國有企業實施農村公路養護,建立統一指揮、分級負責、標準統一、反應快速的工作機制。
通過推行網格化管理,養護單位在每個片區建立一套完善的市政、綠化、環衛全覆蓋管理機構及隊伍,有效整合各類管理資源,織就了一張農村公路安全出行防護網。
通過串點成線、以線帶面,公路有效盤活了資源,帶動了現代農業、農村電商、物流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發展。
地處蓮花山脈,蓮花鎮上陵村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獨特的光照、土壤、水源,成就了優質的上陵稻米。上陵稻米顆粒飽滿、色澤清亮、香味綿長。每到收獲時節,金黃的梯田便化身成滾滾金色稻浪。
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上陵村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通過村企聯合方式,雙方共同成立稻香上陵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合力開發農文旅項目—稻香上陵。”稻香上陵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經理劉勝海說。
“項目處于試營業狀態。”據劉勝海介紹,該文旅項目涵蓋咖啡廳、中餐廳、民宿、休閑農場等多種業態,每周末有近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研學、度假。
公路指引著周邊市民游客走進深山,讓文旅項目“稻香上陵”的誕生成為可能。在劉勝海看來,該項目之所以落戶在上陵村,除了獨特的生態環境外,還有優越的交通區位,“項目距離廈門島約50分鐘車程,離周邊的漳州、長泰、泉州也都在一小時交通圈內。如今,柏油路鋪到村口,公交車往來于城鄉之間。”途經上陵村、白交祠村、西坑村等鄉村旅游點,劉勝海口中的公路已然成為一條旅游路。
公路貫通,帶來產業興旺,助力項目振興。2022年以來,同安區就投入1.33億元用于加快建設鄉村旅游景區景點、主要產業節點,以及特色村莊的生態路、旅游路、產業路。
一條條通衢大道為當地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在陳曉龍看來,“四好農村路”建設不僅是關乎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民生工程,也是暢通經濟循環的“毛細血管”,不僅方便了人民群眾出行,也為人民群眾打開了致富之門。
要致富,先修路,修路曾是偏僻山區群眾最大的期盼。
通了公路,農村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問題拋出后,多位采訪對象給出不同的答案:受困于交通的村民走出深山,特色農產品被運往城市,好山好水好風光被游客喚醒,群眾致富觀念發生改變……
近10年來,我國農村公路不斷擴容提質,公路網絡不斷加密。多數地區實現從“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到“出門水泥路,抬腳上公交”的轉變,農村出行難問題得到了歷史性解決。
串聯起城市和鄉村,農村公路的快速發展,增強了城鄉互動、縮小了城鄉差距、加快了城鄉一體化進程。
公路不僅是連接城鄉的紐帶,更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如何把交通優勢、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各地主政者在思考,也在探索。
結合當地實際,廈門市同安區因地制宜地發展客貨郵工作。利用BRT同安樞紐站,該地推動“交郵+農銷”的雙向合作,不僅將城市快遞包裹運輸到村民手中,也將農村特色農產品通過“公交快遞”運往城市。
在同安,記者看到公路將農村居民點、產業園區、旅游景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等有效串聯起來,構建起“交通+特色農產品”“交通+旅游”“交通+現代農業”“交通+電商”等鄉村產業發展的新格局。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交通的支撐。在建好的前提下,農村公路更要做好“后半篇文章”—管好、護好、運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