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歲的李仰僅記得,年輕的時候,遇上雨天,去城里趕集,“自行車輪子會陷在泥地里,沒法蹬”。
李仰僅的老伴兒趕忙插話:“現在村里的路都修得可好哩!我們騎著電動自行車,10多分鐘就能到城里。”
李仰僅夫婦是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雙河里社區居民,2020年起,李仰僅被聘為農路保潔員,負責維護社區一段3公里長的道路。這里的農路和一條叫作“幸福大道”的主干道連通。“我們出行變得很方便,家里收入也提高了。”李仰僅感慨。
在宿遷市宿豫區,幸福大道不是一條簡單的農路,而是從“一條路”變成了“一張網”。近年來,宿豫區依托幸福大道農村公路網建設工程,將農村公路建設與鄉村振興、生態旅游、產業布局、服務民生等深度融合,促進農村農業農民得到更多實惠,持續推進“農村公路+產業、旅游、農房改善、物流、黨建”等融合發展模式,鋪就了鄉村全面振興的“幸福大道”。
夏日荷塘,清水漣漪。宿豫區的振友社區因“荷”而美,因“荷”而興,因“荷”而富。
“2015年,社區集體經濟收入僅7萬元,去年突破了300萬元,這都得益于小河西路這條農路。”振友社區黨委書記茆長亮介紹。
小河西路,宿豫區品牌農路幸福大道的內環線,它的建成使用,便捷了振友社區居民的出行,帶火了社區特色農業、鄉村旅游,帶動了沿線村莊產業,在農路輻射的區域內,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美。
“過去我們這里種的蓮藕,外運是個大難題。因為路窄,大貨車根本開不進來,只能用小貨車運出去,再換成大貨車。幾番‘接力’下來,很難見到效益。現在不一樣了,4米寬的水泥路,通過升級改造,變成了8米寬的柏油馬路,大貨車進出實現了自由,外運不再受限,成本自然就降下來了。”振友社區蓮藕種植大戶施昌全說。
依托小河西路等農村公路編織的交通網,近些年來,振友社區大力發展荷藕產業,建成萬畝特色產業基地,并結合荷藕文化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業,開發藕汁、藕粉等特色產品,真正實現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一條條農村公路直抵田間,打通了特色農產品運出去的“最初一公里”。依托便利的農村公路交通網,幸福大道沿路高效農業面積達24萬畝,建成大興瓜蔞等萬畝產業園3個、2000畝以上高效農業基地25個。
“我們村原本是個封閉的村莊,隨著公路興修,沿著農村公路形成一系列產業,社會資本都投入進來,現在瓜蔞是村子的支柱產業,正大力發展。”大興鎮雙茶棚社區黨委書記蔣秉恩說。

大興瓜蔞作為宿豫區特產,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瓜蔞渾身都是寶,瓜蔞的種子、皮、根、果實全都有藥用價值,而且市場價值可觀,農民的錢包鼓了起來。”蔣秉恩介紹。
雙茶棚社區扎實推進全村農業結構調整,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形成“稻麥+瓜蔞+葡萄”的發展新格局。擁有土地8050畝,糧食播種面積4300畝,瓜蔞種植面積1600畝,葡萄小鎮項目規模達到350畝,帶動就業500余人,農村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2.34萬元。
近年來,宿豫區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的道路運輸需求,依托高速路、國省道,加大對特色產業沿線道路的財政投入,相繼打造了六塘河生態富民廊道、幸福大道、順興線等美麗農路,宿豫區鄉鎮至國省道、行政村至縣道、自然村至等級公路平均時間分別縮短到15分鐘、10分鐘、1分鐘,構建起鄉村全域振興格局,對產業發展的拉動力不斷增強。
每年3月,梨園灣的5000畝梨花競相開放,吸引大批游客。“自從這里的路拓寬了,周末來體驗鄉村旅游的游客也變多了,熱鬧得很。”家住梨園灣附近的市民李大姐說。
梨園灣生態旅游區以“生態梨園”為環境基底,以農林牧漁為產業基礎,以“梨文化”為核心文化特色,著力打造集觀光、休閑、度假、體驗、產業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區,每年吸引30多萬名游客賞花品梨、旅游觀光。
實施“農村公路+旅游”,建好美麗鄉村路“聚人氣”,通過打造美麗農路來助力景區出圈,是宿豫區農路發展的成功路徑之一。綿延的美麗農路就像藤蔓,串聯起眾多鄉村美景,梨園灣就是藤蔓上開出的“金花”,而這根藤蔓上的花兒,不止一朵。
隨著幸福大道一號線建成通車,10萬畝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內的景區景點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這根“藤”上可開了不少“金花”,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香溢王莊”“梨園人家”“水韻雙河”“活力朱瓦”“田園河西”這五朵組團發展的旅游“金花”。
2017年以來,幸福大道沿線景區已接待游客近千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88億元,成為宿豫區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隨著宿豫幸福大道的建成,這條連接鄉村與城市、歷史與現代的大動脈,成為宿豫區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手。
宿豫區交通運輸局黨委書記、局長田強表示,將把農村公路作為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設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要素,持續深化“農村公路+”品牌模式,高質量實施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不斷打通“瓶頸路”、延伸“產業路”、拓寬“致富路”,為百姓出行、富民增收和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加堅實的交通基礎保障。
農村公路要建好,更要管好、護好。宿豫區建立起“黨委領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部門聯動”的農村公路管理工作格局。
“農路辦主管全區農村公路管養工作,交通運輸局公路事業發展中心承擔縣、部分重點鄉道養護管理工作,各鄉鎮(街道)承擔本區域內鄉、村道的管理工作,做好村道并協助做好鄉道的路產路權保護工作。”宿豫區交通運輸局農路辦負責人郭新建說。
據郭新建介紹,宿豫區各鄉鎮成立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公室負責鄉、村道路養護工作,配備專職管理人員和專門的辦公場所,主要做好鄉、村道的日常保潔、綠化等非專業項目,鼓勵通過分段承包、定額包干等辦法,吸收沿線群眾參與。
“我們堅持建養并重,持續加大農村公路養護資金財政投入力度,縣鄉兩級管理機構運行經費和人員支出全部納入一般公共財政預算,農村公路養護水平顯著提升。”郭新建說。
目前,宿豫區農村公路列養率、經常性養護率達100%,農村公路優良路率達94.94%,農村公路管養水平、安全條件和路域環境都得到極大改善。全面完成通行客運班線和接送學生車輛集中的村道、急彎陡坡、臨水臨崖等重點路段安全防護。3月20日,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國家郵政局聯合公布第四批“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名單,宿豫區榜上有名。

宿遷市還在江蘇省率先開展農村公路立法工作,出臺《宿遷市農村公路條例》;印發《宿遷市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宿遷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績效考核辦法(暫行)》《宿遷市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獎補資金管理辦法》,落實縣道每年每公里12000元、鄉道每年每公里5500元、村道每年每公里3500元日常養護資金。出臺《全面推行農村公路“路長制”實施方案》,宿遷市農村公路全部列入路長制管理。
“十三五”時期以來,宿遷共計新、改建農村公路2850公里,改造危橋645座,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9189公里,完成投資64.3億元。目前,宿遷市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1497公里,密度為134公里/百平方公里,雙車道四級公路行政村覆蓋率、鄉鎮三級及以上公路覆蓋率、鎮村公交覆蓋率均達100%。
宿豫區鋪就的鄉村振興“幸福大道”,正帶動農路沿線群眾實現增收,實現了農村公路“修建一條農路,串聯一路風景,融合一片產業,造福一方百姓”的發展目標。
在宿豫區采訪期間,聽說主題是關于農村公路,很多村民主動和記者講述自己感受到的變化。
“我今年40歲,還記得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大雨傾盆,雨靴陷進泥巴里出不來,使勁一拔,腳出來了,靴子紋絲未動。現在村里都通了柏油路,下雨天也不影響出行,雨靴根本用不著。”
“過去我到城里辦事,路不好走,心里干著急。現在,通村公路好了密了,也寬了,城里和村里有了公交,村與村之間也有公交。現在再去城里辦事,花上1塊錢,10多分鐘就了。”
“等到晚上,您一定要再來我們村看看,可熱鬧哩!慢走健身的,跳廣場舞的,帶娃遛彎的……村里不少年輕人白天去城里上班,晚上回到農村住,交通方便,農村住著敞亮。”
…………
農村公路到底怎么樣?百姓心里有桿秤。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群眾對農村公路的要求也在提高,不僅要求暢、安、舒,還要求美。村民李仰僅主要負責村道的保潔,而這些年,村里的綠化他也看在眼里,“不像過去光禿禿的,車一過,塵土飛揚;現在路兩旁都種滿綠植,村莊都變漂亮了”。
一條條農村公路串村連景,勾勒出美麗農村的幸福畫卷。農村公路向重點小城鎮、中心村莊延伸,與村道、鄉道、縣道快速連接,縣道又和國省干線公路、高速公路銜接,把“毛細血管”接到“大動脈”,為鄉村注入活力。
宿豫區農村公路形成了“外通內聯、通村暢鎮、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農村公路網絡,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的交通運輸服務保障。
筑路永無止境,有路方能振興。從“建得成”到“發展好”,不斷提高品質的“四好農村路”,夯實了鄉村振興交通支撐,助力鄉村更好更快發展,為百姓架起了一條通往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