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是減輕農業災害損失、穩定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政策性農業保險是指財政予以補貼的,利用保險的形式和技術管理農業風險、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政策工具。
2007年起,中央財政為部分農業保險險種按一定比例提供保費補貼,拉開了我國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序幕。此后,農業保險補貼區域不斷拓寬,特別是近年來,我國進一步擴大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范圍,農業保險體制機制日益完善。本文就縣級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現狀,梳理總結了實際工作中的經驗做法,查找了存在的問題、不足和短板,提出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有效開展的建議。
縣級政策性農業保險開展現狀
縣級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的開展大致流程是:選定承保機構、承保機構開展保險業務(承保和理賠)、業務部門對保險規模進行核定、各級財政部門核定保費補貼金額并撥付補貼資金。以X縣為例。
一、承保機構選定方式不斷優化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不同的實施時期,根據不同的險種,承保機構的選定方式也有所不同。
2019年以前,該縣承保機構的選定采取以鄉鎮為責任主體的方式。即每年由各鄉鎮人民政府從有承保資格的農業保險經營機構中挑選一家承擔本鄉鎮某險種業務的承保機構,報縣業務部門備案,縣業務部門將各鄉鎮確定的承保機構匯總后上報縣政府,縣政府審查同意后,通知承保機構開展相應業務。
2018年,該縣被省、市確定為優質小麥完全成本保險試點縣,根據《河南省“四有四化”農產品完全成本保險試點實施方案》(豫財金〔2018〕62號)工作要求,采取了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優質小麥保險承保機構。2019年1月31日,發布了《X縣財政局關于2018—2020年X縣優質小麥完全成本保險經辦機構采購項目的招標公告》,招標工作正式開始。經過2次廢標,最終A公司和B公司中標,縣財政局于2019年7月10日與中標的2家保險公司簽訂了保險經辦合同。
2019年下半年,根據省、市承保機構要保持相對穩定的要求,該縣廢除了以鄉鎮為責任主體,每年選擇一次承保機構的選定方式,改為依據業務考核結果確定承保機構的選定方式。即每年下半年由業務部門對原有承保機構的保險業務進行考核,考核合格且有繼續承保意愿的,其承保資格不變;考核不合格或不愿繼續承保的,則取消其承保資格,改由其他機構承保。采取上述方式后,該縣2020年和2021年的政策性農業保險承保機構基本保持了穩定,各項保險業務開展正常。
2021年下半年,省里組織開展了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承保機構招標工作,各縣承保機構統一由省招標確定。根據《河南省財政廳、河南省農業農村廳關于開展河南省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承保機構招標標包劃分有關工作的通知》(豫財金〔2021〕37號)精神,該縣財政和農業農村部門認真開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業務承保機構招標標包劃分工作,將全縣劃分為2個標包,其中標包1包括6個鄉鎮,標包2包括2個鄉鎮。最終結果是標包1由C公司承保,標包2由B公司承保,承保期限為2022年至2024年。
二、保險業務開展范圍穩步擴大
近年來,該縣政策性農業保險開辦險種不斷增多,覆蓋范圍日益擴大。“十三五”期間,該縣共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5個,年均保費補貼416.98萬元。到2022年,該縣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增加到7個,較“十三五”時期增長40%;保費補貼1308.95萬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214%。2023年,根據省級文件精神,育肥豬、能繁母豬保險統計口徑較以往年度發生變化。但縣級政策性農業保險險種仍有6個,較“十三五”時期增長20%;保費補貼998.04萬元,較“十三五”時期增長139%。業務開展情況詳見表1。
三、保險理賠時效顯著提升
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開展,減輕了農民受災損失,對農業生產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023年5月底,該縣小麥因天氣原因受災后,按照省財政廳要求,該縣財政局第一時間聯系縣農業農村局及承保農險的保險公司,實地勘查了解小麥受災情況,督導理賠工作。全縣實際承保小麥16.86萬畝,受損面積2.7萬畝,涉及7個鄉鎮。共接理賠報案381件,預計整體賠付金額675萬元;完成理賠381件,完成賠付金額690萬元。
縣級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存在問題
一、政策性農業保險從業人員少、業務素質參差不齊與業務量日漸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
縣級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承保機構少,例如X縣2022年以來承保機構減少為2家。加上各公司正式從業人員相對較少,主要依靠基層臨時聘用的協保員開展業務,存在業務辦理不及時、保單不能保證發放到戶、政策宣講不到位、各類報賬材料不完備等問題。
二、糧食類保險覆蓋率偏低,特色保險下滑嚴重
例如X縣小麥、玉米、大豆等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44.6萬畝,2022年實際投保28.38萬畝,保險覆蓋率為64%;2023年實際投保29.22萬畝,保險覆蓋率為66%。X縣從2021年開始積極開展特色農業保險工作。2021年實際落實菊花種植保險1149畝、地黃種植保險474畝,保費規模共22.93萬元,群眾負擔30%,繳納保費6.88萬元;縣財政負擔保費的70%,補貼16.05萬元(縣級補貼撥付后,省、市共獎補縣級補貼部分的50%,即9.17萬元)。2022年,實際落實菊花種植保險396畝,保費規模共5.94萬元,需縣級財政保費補貼4.16萬元。2023年特色農業保險工作沒有開展。
三、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積極性不高
糧食類保險覆蓋率偏低、特色保險下滑嚴重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現有人員業務能力有限,政策宣傳不到位,造成群眾投保積極性不高,投保率低。二是開展農業保險需要群眾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費,部分群眾因不愿繳納保費而不參加保險。三是農業保險需縣級財政配套一定比例的補貼資金(特別是特色農業保險,補貼資金占保費的70%由縣級承擔,上級獎補資金申請門檻偏高),且大多承保機構在縣級未開設分公司,保險業務的增加,并不能給縣級財政帶來稅收等收益,縣級政府在財力極度困難的情況下,發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有待提高。
開展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意見和建議
一、加強政策性農業保險隊伍建設
農業保險是一項專業性和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急需有一支業務精、能力強的專業隊伍。建議省級在承保機構選定招標時,應根據業務需要明確承保機構各崗位從業人數,并就承保機構對協保人員的業務培訓、考核上崗等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同時,市、縣之間通過相互交流、培訓學習等途徑進一步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業務水平。
二、切實降低農民和基層保險投入比例,取消縣級配套資金
《河南省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管理辦法》第十五條規定:對本保險期限內無賠款的投保農戶,在下一保險期限內給予一定比例的保費減免優惠,并在保單中注明。建議在此條執行過程中,統一按免收投保農戶保費的辦法執行。同時,中央、省應充分考慮縣級財政目前的實際困難,取消縣級財政配套資金。
三、從中央層面出臺政策,加大特色農業保險發展力度
目前特色農業保險省級僅獎補25%,中央無獎補資金,保費的70%由縣級財政負擔,30%由群眾負擔,群眾和縣級積極性不高。建議完善中央財政對特色農業保險補貼政策,中央、地方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強特色農業保險,更好地扶持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帶動當地農民致富。(作者單位:修武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趙新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