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2日,證監會官網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在監管重拳出擊下,一些上市公司因觸碰紅線而受到風險警示,股票“披星戴帽”(被實施ST或*ST)。據不完全統計,5月A股共有54家公司被實施風險警示(含*ST或ST);今年以來,已有逾100家上市公司因財務指標未達標或公司內部控制、持續經營存在問題,被實施風險警示。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手中持有退市風險或正在進入退市流程的ST股票的投資者來說,退市風險股肯定不能再持有,要及時止損,否則可能面臨更為復雜的賠償程序;對那些已經停止交易的ST股票投資者來說,只能借助“老三板”股轉系統最后的交易機會清倉,也可以向退市企業進行索賠。
8股連收22個一字跌停
進入6月的前兩個交易日,ST板塊接連出現大面積跌停。據《理財》雜志記者統計,6月3日,A 股 ST 板塊大面積下挫,ST 嘉寓、*ST 巴安、ST 航高、ST 陽光、ST美吉、*ST 金山等70余只股票跌停。6月4日,ST板塊延續跌勢,ST愛康、*ST美吉、ST陽光、ST億利、*ST洪濤、ST東時、*ST圍海等近50只股票跌停。
據悉,自5月6日“戴帽”后,ST愛康持續一字板跌停,截至6月4日跌停數已達22個交易日,成為當前A股連續跌停天數最多的個股之一。這22個交易日,ST愛康累計跌幅為67%。
當前A股像ST愛康這種因“戴帽”導致股價連續跌停的個股并不少。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包括ST愛康在內,目前A股有8只個股在5月以來的22個交易日連續跌停。這8家公司分別為:*ST 中潤、ST 富通、*ST 超華、ST 長康、ST 愛康、*ST 美吉、ST 陽光、ST 百利。
公司股價接連封跌停板,持有其股票的投資者基本上無法賣出。據查,上述8家公司的股東戶數合計達72.80萬戶。其中,ST愛康的股東戶數最多,股東戶數達27.68萬戶。
數據顯示,僅5月6日至21日短短16天內,就有 54 家公司被實施 ST 或 *ST,多家上市公司已鎖定退市。今年以來,已有 103 家 A 股上市公司被實施 ST 或 *ST。
從被實施 ST 公司原因看,除觸及“公司最近一年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內部控制審計報告或鑒證報告”“最近三個會計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均為負值”等財務紅線外,一些公司因公司被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占用資金,公司在年度報表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者否定意見被實施 ST。
銀泰證券認為,在嚴格的退市新規下,ST板塊持續面臨出清壓力,5月以來隨著年報披露完畢,一批A股上市公司因業績、公司治理等原因被實施風險警示,導致ST板塊的新一輪下跌。
6月錦州港財務造假86億元被ST
5月31日,錦州港公告收到證監會的《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以下簡稱《告知書》),載明錦州港2018年至2021年年度報告存在虛假記載,觸及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公司股票6月3日開市起停牌1天,A股簡稱變更為“ST錦港”。
《告知書》認定,錦州港為了做大收入和利潤、滿足銀行貸款需求,與7家公司開展大宗貿易業務。然而,錦州港與該7家公司開展的貿易業務卻無商業實質。2018年至2021年,錦州港4年合計虛增營業收入逾86億元。根據退市新規,錦州港觸及新增的財務造假相關規則,公司股票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的情形,A股股票簡稱將由“錦州港”變更為“ST錦港”。
年內超百家上市公司被“戴帽”
在監管重拳出擊下,據數據寶統計,今年以來,已有103家A股上市公司被實施ST或*ST,其中有ST特信、ST峽創、ST匯金、ST華鐵是因年度報告財務指標存在虛假記載。
ST柯利達、*ST世茂、*ST易連、*ST銀江、*ST洪濤等29家公司均因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或否定意見的內控審計報告,實施了退市風險警示。*ST美吉、ST天邦、*ST傲農、ST春天、ST先鋒等25家公司則因為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被實施ST。
此外,ST易聯眾、ST天喻、ST花王、ST元成、ST長康、ST陽光、*ST寧科則存在控股股東或其關聯方資金占用或違規擔保、重大變故導致經營活動三個月內不能恢復等多項事宜。
*ST保力、ST中南、*ST美尚等連續20個交易日的股票收盤價均低于1元;*ST越博則是未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
財務類退市成被ST主因
4月30日,新一輪退市制度改革落地,進一步嚴格強制退市標準,對重大違法強制退市、財務類強制退市、交易類強制退市、規范類強制退市等四類退市指標優化完善。
財務類強制退市主要包括“凈利潤+營業收入”“期末凈資產”“審計意見類型”等情形。改革后,財務類退市指標進一步收緊,主板公司營業收入的最低標準由1億元提升到3億元,同時利潤覆蓋范圍進一步擴大,由凈利潤為負值變更為利潤總額、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三者孰低為負值,均將踩到財務類退市指標的紅線。
今年以來,從被實施的風險警示原因來看,多家上市公司觸及財務紅線,據數據寶統計,2024年以來因財務類因素被實施ST的公司占比超過半數。其中,*ST左江、*ST新紡、*ST中期、*ST三盛、*ST太安等8家上市公司因觸發財務類退市情形而被交易所下發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
A 股市場加速優勝劣汰
新“國九條”提出“收緊財務類退市指標”,證監會指出“提高虧損公司的營業收入退市指標,加大績差公司退市力度”。為持續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實現進退有序、及時出清的格局,證監會制定發布了《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證券交易所修訂完善相關退市規則。
總體而言,隨著新一輪退市改革的落地,預計未來被ST或*ST的公司數量可能還會有所增加。
申萬宏源認為,退市新規等政策著眼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通過嚴格退市標準,加大對“僵尸空殼”和“害群之馬”出清力度,削減“殼價值”;同時,拓寬多元退出渠道,加強退市公司投資者保護。滬深交易所同步完善優化退市標準,推動更精準實現“應退盡退”。
投資者該如何應對呢?業內人士表示,對ST能避則避,不要抱有僥幸的心理。新規之下,被ST的上市公司更多的還是集中于觸及財務紅線。比如期末凈資產為負、財務報告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審計意見或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凈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于1億元等,投資者如果對企業財報進行持續跟蹤和關注,是可以適當規避的。另外,在選股方面,盡量選擇經營穩健、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避免盲目炒小、炒差等。
(責任編輯: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