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是越南中部地區最大的印度教廟塔建筑群之一,位于古占婆的賓童龍地區,今越南潘朗市。其風格屬于14世紀的占婆廟塔建筑風格,供奉的主神是占婆的神王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作為晚期占婆最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得到了很好的維護。塔內的主神至今仍得到以婆羅門為主的占婆人民的祭祀。
關鍵詞:占婆;婆克朗伽萊塔;神王;印度教廟塔
2世紀左右,占婆就已經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歷代占婆王室在領土內建立了一系列印度教廟塔,現被稱作占婆塔。最早的占婆塔可以追溯到5世紀,幾經損壞和修復,現存的占婆塔多是7世紀到17世紀之間的產物,前后歷經10個世紀的漫長時間,占婆塔如今分布在曾經被占婆統治的大部分地區,包括現越南中部的廣南省、平定省、富安省、慶和省、寧順省以及平順省等地。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位于寧順省的占塔鎮,該地區與平順省同屬于占婆后期政權統治的賓童龍地區(Panduranga)。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即占婆晚期的宗教中心,也是東南亞印度教文化及與其緊密結合的神王信仰的在地化宗教產物。
修建于13~14世紀的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①位于距離潘朗鎮5公里左右的檳榔山山頂上,現存3座磚塔結構的建筑,分別是祭祀主塔卡蘭(Kalan)、主塔東面正對的門塔(Gate-tower)、緊鄰主塔東南面的火塔(Fire-tower)。在門塔(Gate-tower)和卡蘭(Kalan)之間還有一個祭祀通道曼達帕(Mandapa),現已不存。通過對主塔入口石柱上的銘文研究,部分學者認為,該塔的修建者正是其門柱銘文的作者國王Jaya Simhavarman三世,主要祭祀占婆曾經的國王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②。
根據對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的銘文研究,這座塔的歷史遠早于國王Jaya Simhavarman三世。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國王Paramesvaravarman一世,這位國王在公元1050年時,鎮壓了潘朗平原的叛亂,并且捐獻了一座濕婆林伽(Siva-Linga)神像,以彰顯自己的功績③。鐫刻于塔門柱上的銘文由國王Jaya Simhavarman三世所作,銘文記錄了國王捐獻給該塔的大量土地、奴隸以及其他財物,并捐贈了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濕婆林伽:Jayasimhavarma-Lingesvara④。雖然銘文沒有記載具體的時間,但是在占婆南部地區也發現了這位國王所作的其他銘文,在13世紀末,他曾給占婆高地地區的Yang Prong塔捐過一座穆卡林伽(Mukhalinga)⑤,在潘朗谷南部的Po-sah廟內,又發現了與他相關的碑銘,此銘文記錄了他迎娶越南公主的事件。這塊碑銘有準確的時間記錄,為1306年⑥。根據以上信息可以推論,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的最初建造時間早于11世紀,后來或遭到毀壞,現存的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廟塔建筑群的時間應在13至14世紀之間,是Jaya Simhavarman三世的作品。
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的藝術風格被稱為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風格或晚期風格,被納入這一風格的占婆塔還有Dak Lak省的Yang Prong塔以及平順省的婆羅美塔(Po Rome Tower)⑦,晚期風格的時間為13、14世紀至16、17世紀。主要風格特征表現在雕塑作品上,雕刻的精細度明顯減弱,立方體裝飾更多地運用到建筑中,廟塔的裝飾物也大量減少,其裝飾作品更強調一種堅固的、粗獷的力量之美⑧。
該遺址群主體由三座建筑構成,即門塔、火塔以及主塔。受限于山頂面積的局促,三座塔之間的距離很近。門塔在主塔的正前方,其建筑造型特征與主塔幾乎一致,都是矩形的塔體和山形塔頂。但門塔的等級明顯比主塔低,在體量上僅為主塔的二分之一,在細部造型上,門塔的裝飾也較為簡單,僅在塔檐裝飾以火焰形狀的赤陶雕飾。此外,根據現場遺跡觀察,門塔東面的門楣上有神像裝飾脫落的痕跡。門塔除東西兩面為通道外,南北面都飾有假門,穿過門塔,便是主塔所在。
主塔高約20米,寬約10米,塔門朝東開,入口用灰白石柱裝飾,且上面刻滿了梵語銘文,門楣之上,是雕刻得異常生動的“濕婆之舞”的神像。在主體的另外三面,都裝飾以假門,且假門的門楣之上都雕飾以神像。建造者以占婆塔修建常用的“疊澀”技藝層層堆疊,塔頂是逐漸收攏的“五重天”樣式,且每一層的四面,都飾有以印度教神祇為主題的雕塑,塔角處普遍裝飾以赤陶所雕刻的火焰形裝飾,在當地,這種雕飾被看作濕婆之焰的象征。最頂部由半橢圓的柱體構成塔尖,柱體下部也被精心雕飾以蓮花造型,象征“濕婆的誕生”,在最頂部的塔棱四角,還雕飾著濕婆的坐騎神牛南迪。主塔的造型總體給人以塔相莊嚴、檐宇飛動的美感,其供奉的主神造像便置于主塔之內。

火塔位于主塔的東南側,有學者認為火塔的主要功能是做祭祀的準備之處,也是儲存該塔群珍貴物品的寶庫。由于祭祀的繁復性,每臨祭祀日,會有大批婆羅門前來,同時還需要準備國王生前所穿過的衣冠服飾、祭祀所用的其他道具以及祭祀食物,所以幾乎每座占婆塔都會配備一座火塔,以供祭祀。與其他的火塔一樣,婆克朗伽萊塔的火塔也是方形塔身、船形塔頂的造型,只是火塔的裝飾與體量,較之其他兩座塔簡單和狹小,其高度僅約主塔的三分之一。除東面的入口外,另外三面都裝飾以假門,假門及門楣上或曾經也雕刻有神像,只是隨著歲月的侵蝕,現已不存。火塔內部現也未存任何遺跡。
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在選址、塔身的裝飾和整體布局上直接繼承了平定風格的Banh It塔。在選址上,Banh It和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同樣位于山丘上;在建筑布局上,這兩座印度教廟塔都擁有門塔、火塔、主塔的建筑結構,各個塔之間的方位關系也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是Banh It塔還擁有一座裝飾非常華麗的碑塔,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卻不存碑塔,它的銘文被鐫刻在主塔入口兩側的石柱上以及門塔旁的一塊三面磨光石頭上;在主塔的裝飾上,兩座塔的相似度也非常高,區別在于塔身的假門裝飾形狀略有不同,塔頂的角塔裝飾的形狀也不一樣。火塔形制與裝飾區別較大,但都是船形頂。不管是Banh It塔還是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門塔的形制與頂部裝飾全都與主塔保持高度一致;因為有門塔的設計,兩座塔的祭祀路線也十分相似。在祭祀儀式開始時,婆羅門祭司從山腳的正東面向山頂而行,穿過門塔,走過漫長的階梯或曼達帕(Mandapa)走向主塔,祭祀完畢之后,穿過存放廟塔財物的火塔(Fire-tower),從廟塔的南面下山。

Banh It塔被歸入平定風格,修建時間為11—12世紀。總之,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不管在選址、塔身裝飾、整體布局抑或是祭祀路線上,都與Banh It塔高度相似。Banh it塔是寧順以北地區的唯一一座以塔組形式修建在山頂上的印度教廟塔建筑遺存,它和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婆羅美塔(Po Rome Tower),是占婆僅存的三座坐落于山頂之上的塔組。結合現存的整個占婆塔的布局與風格分析,筆者認為,婆克朗伽萊塔(Po Kloong Garai Tower)和Banh It塔的藝術風格存在直接繼承關系。
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只有一個主卡蘭(Kalan),因此只祭祀了一位神祇:婆克朗伽萊(Po Kong Garai)國王。該神祇的造像也別具一格,是當地神王的面孔與印度教濕婆林伽相結合的作品,也是越南現存最有印度教在地化特色的塑像作品之一。

現今占族遺民中的婆羅門依舊會在該塔中進行祭祀活動。追溯碑銘會發現,這座塔最早祭祀的神祇并非國王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而是和其他占婆塔內祭祀的神祇一樣為濕婆林伽(Siva-Linga)。之后又祭祀過以國王Jaya Simhavarman三世名字命名的神王林伽Jayasimhavarma-Lingesvara⑨。現存于該塔胎室中的神像是刻有國王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面孔的穆卡林伽(Mukalinga),但國王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的祭祀開始于何時,并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下文便將從流傳在寧順地區占族族群中的神話傳說以及與這位神祇相關的儀式進行追溯和分析。
Po Klong Garai也作Po Klaung Garai。Po在占語中是對地位高貴的先生或夫人的尊稱⑩,Klaung 和Garai都是指龍的意思?。與占婆國王相關的文字資料主要集中散落在各地區的碑銘中,碑銘一般記錄國王的梵文名字,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國王的名字是占婆本土的名字,因此,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國王幾乎成為占婆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具體身份已經難以考證。目前對該國王的認知主要通過其存于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中的神王造像以及有關他的神話傳說。越南學者吳文營(Ngo Van Doanh)在整理其作品中的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國王的傳說時,概述如下。
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國王曾名為Po Ong,是小村莊的放牛郎,他的母親飲溪水懷孕誕下他。一次牧牛時,他意外得到牧師的賞識,并迎娶了牧師的女兒。不久,國王駕崩,一只白象將Po Ong帶入宮廷,他繼承了王位。他繼位以后,以比賽修廟塔先后征服了朝中大臣與高棉入侵者,且平息了國家的諸多災難。幾年之后,國王去世,他化作眾神中的一位,保護著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人們造了一尊他的神像,就供奉在他自己修建的廟塔中,從此這個廟塔的名字被改為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
從這一則故事看來,婆克朗伽萊(Po Klong Garai)國王的原型或和這個廟塔的修建者Jaya Simhavarman三世有關。在占婆還流行著一則關于16—17世紀時期的國王婆羅美(Po Rome)的傳說,這兩則傳說的相似度非常高。從占婆歷代流傳的碑銘來看,占婆的國王往往被要求具有一些優秀品質,例如健康與美貌、力量和勇氣、行政力、學識和文化、道德品質、宗教品質等?。關于以上兩個國王的傳說,忽略了國王的其他品質,更多強調國王的平民出身、傳奇經歷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貢獻。這樣的國王形象在具有神性的同時,也更具有人性,是神與人的綜合體。這或許是當地人民質樸信仰觀的直接體現:神明從群眾中來,體驗苦難,也拯救人民于苦難,從中也可以窺見婆克朗伽萊塔(Po Klong Garai Tower)中的神王造像被塑造成國王面孔與濕婆林伽結合體的原因。
作者簡介
陳澤玉,女,研究方向為藏品保管與研究。
參考文獻
[1][法]馬斯帛樂.占婆史[M].馮承均,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34.
[2][英]D.G.E.霍爾.東南亞史[M].中山大學東南亞歷史研究所,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3]吳虛領.東南亞美術[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法]G.賽代斯.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M].蔡華、楊保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5]張紅云.東南亞的神王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6]黃蘭翔.越南傳統聚落、宗教建筑與宮殿[Z].“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08.
[7]牛軍凱.從占婆國家保護神到越南海神:占婆女神浦那格的形成和演變[J].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3):55-61,109.
[8]Tran ky Phuong,Vestiges of Champa Civilization.The Gioi Publishers,2014.
[9]Ngo Van Doanh,Champa Ancient Towers Reality&Legend.The Gioi Publishers,2012.
[10]R.C.Majumdar. Champa: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 indian colonical kingdom in the Far East 2th-16th centuries AD,Delhi:Gian Publishing House,1985.
[11]Karl Heinz Golzio(ed.) Inscription Of Campa EFEO,2004.
[12]Tran ky Phuong.Vestiges of Champa Civilization,The Gioi Publishers,2014.
[13]J C Sharma.Temple of Champa in Vietnam,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1992.
[14]Anne-Valerie Schweyer. Le temple de Po Klong Garai au Vietnam,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2015.
[15]Tran ky Phuong&Rie Nakamura,The My Son and Po Nagar Nha Trang Sanctuaries:On the Cosmological Dualist Cult of the Champa Kingdom in Central Vietnam as Seen from Art and AnthropologyAsia Research Institute Working Paper Series,2008:100.
[16]L.Boisselier.La statuaire du Champa.Paris,1963.
注釋
①Tran ky Phuong.Vestiges of Champa Civilization.The Gioi Publishers,2014: 107.
②Ngo Van Doanh.Champa Ancient Towers Reality&Legend.The Gioi Publishers,2012,p228.
③R C Majumdar. Champa: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 indian colonical kingdom in thejUlTO0otuJ5yAmsb0WZKqXiMqGDQrNiraEnXRj39Alo= Far East 2th-16th centuries AD,Delhi:Gian Publishing House,1985,Inscription:145.
④R.C.Majumdar. Champa: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 indian colonical kingdom in the Far East 2th-16th centuries AD.Delhi:Gian Publishing House,1985,Inscription: 222.
⑤Karl Heinz Golzio(ed.) Inscription of Campa EFEO,2004:196.
⑥Ibid.
⑦Tran ky Phuong.Vestiges of Champa Civilization,The Gioi Publishers,2014: 21.
⑧J.C.Sharma. Temple of Champa in Vietnam,Nha Xuat Ban Khoa Hoc Xa Hoi,1992:54.
⑨國王Jaya Simhavarman三世所作,銘文主要記錄了國王捐獻給該塔的大量的土地、奴隸以及其他財物,并捐贈了一座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濕婆林伽:JayasimhavarmaLingesvara。參考來源:R.C.Majumdar Champa: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 indian colonical kingdom in the Far East 2th-16th centuries AD,Delhi:Gian Publishing House,1985 reprint,Inscription: 222.
⑩牛軍凱:《從占婆國家保護神到越南海神:占婆女神浦那格的形成和演變》,《東南亞南亞研究》,2014年第3期,第57頁。
Anne-Valerie Schweyer,Le temple de Po Klong Garai au Vietnam,French 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2015: 6.
Ngo Van Doanh,Champa Ancient Towers Reality&Legend,The Gioi Publishers,2012: 228-233.
R.C.Majumdar ,Champa:history and culture of an indian colonical kingdom in the Far East 2th-16th centuries AD,Delhi:Gian Publishing House,1985 reprint: 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