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字技術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導技術,引發了生產力的躍遷,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核心動力。在數字產業與各行各業交互融合的新時代,中國藝術市場提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中國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轉型成為必然選擇。藝術市場在獲得數字化技術帶來的廣闊市場和巨大發展潛力的同時,更要完善市場監管體系、提高藝術市場參與者的數字化素養,同時促進優秀文化資源的數字化開發,推動藝術市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現藝術產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與平衡。
關鍵詞:中國藝術市場;數字化轉型;瓶頸;破解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藝術市場呈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但是也面臨諸如市場規范性不足、藝術品鑒定和評估難度大、藝術品流通和交易成本高、藝術品保護和管理不到位等困境,這些困境制約了中國藝術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數字化轉型成為中國藝術市場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機遇。運用數字化技術和平臺,可以有效地解決中國藝術市場的痛點和難點,促進中國藝術市場的優化升級,激發中國藝術市場的創新活力,提升中國藝術市場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數字經濟的崛起,數字化逐漸成為文化藝術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數字文化產業正在成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途徑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推進文化數字化、賦能實體經濟,將為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動能[1]。2023年《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2],2022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達到9.2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3%,占GDP比重為7.6%,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數字產業化向強基礎、重創新、筑優勢方向轉變。數字化不僅提高了文化藝術產業的生產效率和創新能力,還極大地拓展了文化藝術產品的傳播渠道和消費市場,助推實現文化藝術的價值最大化。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對中國藝術市場數字化轉型的現狀進行分析。
(一)數字化創作和展示

數字化技術為藝術創作和展示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臺,使藝術家可以更加自由和靈活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也使觀眾可以更加便捷地欣賞體驗藝術作品。例如“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制作團隊打造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創意數據編碼、3Dmapping、VR、AR、動作捕捉、體感交互、紅外感應等前沿科技為代表的數字科技平臺,建立了以中國瓷器、剪紙、武術、皮影戲、二十四節氣、十二生肖、中國服裝、書畫、樂器、風景等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內容素材庫。2018年以來,“遇見中國”數字科技藝術特展先后在蒙古、英國、愛爾蘭、贊比亞等多地成功舉行,收獲巨大,好評如潮。特展通過創新數字化開發與傳播和表現形式,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數字化呈現,有效推動了中國文化和科技產品“走出去”。
(二)數字化交易和消費
隨著數字技術和傳統產業的加速融合,數字技術對傳統藝術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不斷進行重構,從以貨易貨到現金交易,再到電子商務的變革,藝術市場貿易形態的數字化轉型已成趨勢。例如以“阿里拍賣”為代表的藝術品電商平臺,為藝術品買賣雙方提供了便捷、安全、專業的線上交易平臺,涵蓋了書畫、陶瓷、玉器、珠寶、郵幣、文玩等各類藝術品,同時提供了藝術品鑒定、保險、物流等一站式服務。又如國際知名的藝術品拍賣行佳士得和蘇富比,都于近年來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了藝術品在線拍賣,通過數字媒介為藝術品買家和賣家提供了便捷、公開、透明的線上競價平臺,同時提供了藝術品的數字化展示、數字化咨詢、數字化支付等服務,為藝術品交易和消費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渠道。
(三)數字化保護和傳承
利用數字化技術不僅能延長藝術品的保存期限,還能擴大藝術品的傳播范圍,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藝術品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2023年10月,我國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公布了“2023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范十佳案例”[3],其中國家圖書館數字賦能古籍活化項目,通過“永樂大典高清影像數據庫”和“《古籍尋游記》VR展覽”等,向讀者沉浸式展現《永樂大典》和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古籍的編撰體例與歷史變遷,實現了傳統文化資源的線上共享,體現了數字化技術在引領、支撐文化和旅游行業發展方面的實效。
(一)數字化轉型賦能中國藝術市場的機遇
數字化轉型為中國藝術市場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潛力巨大。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前沿數字化技術,將在藝術創作、傳播、消費、交易等環節逐漸普及應用,為中國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轉型及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第二,數字化平臺的市場空間廣闊。電商平臺、社交平臺、內容平臺、教育平臺等,在藝術品的展示、推廣 、銷售、教育方面的功能和影響力,將為中國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轉型吸引新的用戶和市場。第三,數字化轉型重塑了文化價值。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技術和平臺的革新,更是文化和思維的革新,其所帶來的藝術品的創作、傳播、消費、交易等方面的變革,都將為中國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嶄新的文化視角。
(二)數字化轉型期中國藝術市場面臨的挑戰
數字化轉型在為中國藝術市場提供新的技術、平臺和市場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中國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轉型面臨如下需要突破的瓶頸。
第一,藝術市場參與者難以適應數字技術的快速更新和變化。
數字技術為藝術家提供了極豐富的創作技術及表達方式,如何及時掌握這些新興技能,同時處理好自己與技術之間的關系,在藝術創作中保持原創與創新,成為藝術創作者必須面對的挑戰。對于消費者來說,數字技術不僅提供了更為便捷的藝術作品欣賞路徑,也提供了更多參與和影響藝術作品的機會,消費者能否更加批判地審視藝術作品傳達的信息和價值,與作品之間形成良性互動,也是藝術市場數字化轉型中難以回避的問題。
第二,數字化轉型期藝術市場的法律監管體系相對滯后。

法律監管對于藝術品市場的健康有序發展不可或缺,而數字技術在為藝術品創作與收藏提供便利技術支持的同時,也帶來了作品更易被盜版復制與傳播的棘手問題,藝術品的身份認證和鑒別愈發復雜困難。各類大小數字藏品市場魚龍混雜,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它們往往會為了吸引謀取短期暴利的投機者而無視規則、不擇手段。現有的市場監管體系面對藝術品市場數字化轉型的快速發展,呈現出滯后性,無論是立法本身,還是執法措施,都難以應對新的技術手段下藝術市場可能出現的秩序紊亂。
第三,數字化轉型后的藝術理論體系及藝術品評價標準亟待重構。
數字技術的發展,對整個“大藝術”理論體系造成強勁的沖擊[4],對藝術的本質、價值、功能、審美等內容都提出了重新闡釋或者“擴容”的需求,藝術品評價標準也將隨著數字技術在藝術市場的廣泛適用而有所變化,從文化精神、藝術價值、技術手段等層面,構建數字技術前提下藝術品的評價體系及標準迫在眉睫,數字藝術市場的發展亟需重構之后的理論體系及評價標準的支撐。
中國藝術市場是一個龐大而多元的市場,其數字化轉型必然是一項長期、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規劃、實施,破解其發展瓶頸,以推動藝術市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現藝術產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平衡,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一)加強數字藝術產業的政策支持,完善藝術市場監管法律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強調“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5]。這一重要指示為中國藝術市場的數字化轉型指明了方向和目標。在具體工作中,要加強政策支持、完善法律規定,為數字藝術產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數字藝術產業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明確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數字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另一方面,要出臺有利于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及市場監管法律法規,內容應涉及財政資金投入、稅收優惠、金融扶持、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2022年5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制,強化文化數據要素市場交易監管”,要求“完善文化資源數據和文化數字內容的產權保護措施”。該《意見》的出臺,為數字化轉型中藝術市場監管秩序的初步建立奠定了規則基礎,使中國藝術市場監管體系的逐步完善成為可能。
(二)加強數字藝術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藝術市場參與者的數字化能力與素養
數字技術本身固有的科技含量決定了該技術被掌握與應用時必然伴隨較高的科技壁壘,因而對數字化轉型期的藝術市場參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藝術市場參與者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提升,不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新型數字技術手段,不斷拓展新的藝術表達方式,更要在紛繁復雜的數字藝術形式面前保持足夠的冷靜與理性。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對藝術審美標準和審美形式帶來的巨大沖擊不容忽視,藝術創作者亦應理性看待藝術市場數字化轉型中的藝術審美需求,不能一味迎合,也不能固步自封,要避免在盲從中迷失藝術創作的方向,要堅守“藝術打動人心”所需要的原創精神和創新思想,保持藝術創作者的獨立人格。
(三)建構適應數字化轉型的藝術理論及評價體系,促進優秀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

藝術發展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藝術理論不斷“擴容”的過程[4],數字技術在使藝術作品存在方式多樣化、增強藝術作品傳播方式互動性的同時,必然導致藝術美學的變革和藝術審美標準的變化。藝術品的表現形式無論如何變化,藝術品的價值實現都要以文化精神為要旨。優秀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數字藝術產業蓬勃發展的“源頭活水”,數字化轉型期的中國藝術市場,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以“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為使命,要運用數字技術對優秀文化資源進行采集、存儲、加工、分析、展示和傳播,按照時代特點,對文化資源的內涵和表現形式進行改造、補充、拓展和完善,讓文化資源“活起來”,創造更多符合時代需求和審美趣味的藝術產品和服務,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容與數字技術的新形式結合好,實現文化價值、技術要素、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2023年2月10日正式實施的《數字化藝術與設計藏品及價值評價體系 第1部分:通則》,將數字化藝術與設計作品價值的組成部分確立為“藝術價值、社會責任與商業價值”三個要素,該評價體系將引領數字化藝術與設計的發展,激活經典文化,賦能實體經濟,有效提升數字藝術產業的生命力。
數字化轉型是當下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和重要機遇,同時亦是中國藝術市場面臨的重大挑戰和課題。面對這種現實需求,我們應該積極主動地抓住數字化轉型的機遇,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和平臺的優勢,培育數字藝術產業的新興業態,注重國內外的藝術交流與合作,推動中國藝術市場的國際化和多元化,提升中國藝術市場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同時也要警惕和防范數字化轉型的風險,加強對數字化技術和平臺的規范,完善對藝術市場的法律監管,保障中國藝術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
白昳晗,女,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藝術學理論。
參考文獻
[1]何映昆.加快文化產業數字化布局(新論)[N].人民日報,2022-08-01(06).
[2]央廣網.2023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2023年)》在京發布[EB/OL].(2023-07-05)[2024-07-10].https://www.cnr.cn/bj/chrd/20230705/ t20230705_526316715.shtml,2023-12-0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關于公布2023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示范案例的通知[EB/OL].(2023-10-09)[2024-07-10].https://zwgk.mct.gov. cn/zfxxgkml/kjjy/202310/t20231009_949024.html,2023-12-01.
[4]陳旭光.數字技術下新媒體藝術的美學變革與理論擴容[J].社會科學戰線,2021(4):180-188.
[5]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推動新時代數字文化建設展現新圖景[EB/OL].(2023-11-17)[2024-07-10].https://www.ccps.gov.cn/dxsy/202311/t20231117_159929. shtml,2023-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