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學技術進步發展、工具材料不斷更新和社會制度的變革迭代,古典油畫實現了跨越歷史階段的藝術傳承。本文立足于古典油畫的概念與特征,詳細梳理了古典油畫四個主要發展階段的歷史文化背景結合點,以期為相關理論深入和實踐研討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古典油畫;歷史性;藝術發展;時代特征
作為世界藝術史上重要的繪畫形式之一,古典油畫承載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藝術傳統,更以其獨特的造型語言和色彩特征成為繪畫藝術創作備受推崇的重要形式
之一[1]。
(一)古典油畫的概念
一般認為,古典油畫指的是15世紀前后經凡·艾克實驗發明亞麻籽油混合核桃油制作畫面增色劑以創作的新型繪畫形式[2]。依托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的中世紀藝術式樣,古典油畫根據歷史傳統基礎,創造了畫面疊加、色彩糅雜和多層著色暈染的形色結合創作體系[3],用分層疊加和光影對比的方式,通過色彩厚薄疊加方式呈現相對立體的景物并達到透亮效果,以呈現光滑如鏡、色彩鮮艷、細節統一進而富含深意的視覺效果。
(二)古典油畫的主要特點
這一時期,古典油畫整體堅持了高度現實主義創作主流,在開創寫實風格并關注社會人文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方面,古典油畫體現了對傳承繪畫技法的批判和重塑。在古典油畫的系列作品之中,大量藝術畫家借鑒了歷史和文化相融合的元素,以富含批判、矛盾和沖擊的濃烈畫面色彩、情景張力與結構表達,傳遞了個人對于社會發展的情感關切。另一方面,古典主義油畫凸顯了極為濃烈的理性思維內涵。在尊重客觀現實需要的基礎上,大量畫家運用寫實的表現技法,客觀上強調回歸自然、尊重科學和關注人文的文藝復興時代觀點,以藝術的筆觸凸顯時代的特征;鼓勵人們關注現實、自然和科學進步,以更為客觀的視角看待社會發展和社會矛盾,將宗教神學的發展觀轉變為自然進步的發展觀。
經過15—19世紀的發展演變,歐洲的古典油畫整體呈現了四大基本特征:一是突出寫實的技法,在對象描繪和光影塑造等層面高度重視實物的真實性;二是凸顯色彩對比表達,將意大利、法蘭西等特色民族風格融入繪畫創作之中,關注細節和局部的精細雕琢,借助濃烈的色彩對比和色塊對比以賦予觀眾極具藝術沖擊力的藝術視覺效果;三是巧用細致的筆觸,使用油畫介質構建整體和諧和細節聚焦的形象,表達了化虛為實、關注具象的創作意圖;四是高度貼近現實生活,以真實存在的事物為創作對象,摒棄宗教神學靈感,推動歐洲油畫從想象創造向具象創作的流變發展。

歷經15—19世紀400余年的發展,古典油畫實現了藝術內涵的超越、藝術本質的探尋和藝術精神的引領,傳承至今仍對當代油畫創作有深刻的影響。
(一)15—16世紀:文藝復興的藝術宣言
1.歷史文化背景下藝術表達
隨著文藝復興的萌發,以人為本和崇尚自由的社會意識逐漸取代了宗教神學的傳統觀念。以意大利為代表,15世紀意大利追求高尚審美、自然現實、和諧理性的繪畫創作,逐漸走上歷史舞臺。疊加新繪畫介質和新題材的古典主義繪畫風潮,依托文藝復興在全社會快速蔓延;表達內心強烈感受并追求自然現實畫面刻畫的藝術語言,成為15世紀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自由藝術之聲。
隨著16世紀新航路開辟,歐洲各國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實現了商品革命。聚焦人文主義和自然現實的文藝創作方興未艾,將透視、素描學、光影學和色彩學等繪畫藝術以及人體解剖學、自然地理學等科學融入古典油畫創作也成為時代熱潮。以經濟社會發展為基礎的歷史文化背景,深刻影響了15—16世紀古典油畫的創作風格與藝術導向,致力于傳播人文主義主旨、先進科學思想和新式審美價值的古典繪畫逐漸成為藝術主流,進而奠定了近現代油畫創作的基礎。
2.代表性畫家
根據油畫材料的特性,這一時期的畫家探索了寫實主義基礎上光影融合、結構透視和色彩對比的新型藝術風格,作為文藝復興中心的意大利逐漸孕育了極具藝術表現力、感染力和張力的佛羅倫薩畫派和威尼斯畫派,深刻影響了此后歐洲油畫的發展。
文藝復興三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是佛羅倫薩畫派的代表人物。在油畫萌發的初期,他們以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藝術為創作靈感,將透視、素描、焦點和色彩對比等藝術范式與現代醫學、地理和歷史社會科學等融合,展開了古典寫實的創作實踐,創新表達了古典主義的藝術精神。威尼斯畫派在佛羅倫薩畫派的基礎上,豐富了色彩矛盾沖突的視覺體驗,拓展了油畫的比例結構與細節描繪,使之更具寫實性和故事性。
(二)17世紀:百花齊放的色彩盛宴
1.歷史文化背景下的藝術表達
進入17世紀,航海貿易的發展使得歐洲的經濟社會中心逐漸向北轉移,文藝復興活動也漸趨式微,以意大利為核心的油畫創作逐漸流行至歐洲各國。這一時期,油畫的題材逐漸從古希臘、羅馬的藝術傳承延伸到歷史宗教故事、團體肖像、個人肖像、靜物風景和寫生風俗等多元領域。此外,社會歷史的發展推動了傳統君主專制向資本主義過渡,激烈的貴族上層階級與貧民的矛盾導致了社會動蕩,突破文化服從與王權政治的創作規范、追求理性至上、自由主義和古典主義的美學價值,也逐漸成為繪畫創作的藝術主線。
從繪畫技巧來看,將素描和色彩充分融合的新型油畫技藝體系實現了在此前繪畫基礎上的推陳出新。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線感應、用色彩滲透擠壓營造的撲朔迷離氛圍以及重視人物精神狀態與神情的細節展示等,都刻畫了日趨精細的油畫風格,備受世人推崇。
2.代表性畫家
作為法國古典主義有畫派的奠基人之一,普桑在17世紀的古典油畫創作中極具代表性。他創作了《阿爾卡迪的牧人》等富含哲理的繪畫作品,展現了崇尚自然、反對奢侈和追求永恒的藝術精神。

(三)18—19世紀:新古典主義的輝煌
1.歷史文化背景下藝術表達
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推動了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更使得歐洲油畫由此進入了新古典主義時期。受社會歷史背景影響,法國逐漸取代意大利成為西方繪畫藝術的中心,渴望改變社會矛盾現狀、反對奢侈華麗、重整藝術風氣并尊崇英雄主義的社會文化風潮,催生了革命奮進、憧憬美好生活和崇尚自然科學的繪畫風格,孕育了進一步推崇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語言、樣式、題材和風格的“借古開今”繪畫主流。
相比于此前,這一階段的古典油畫在技巧應用和題材呈現上更具嚴肅性、完整性、整體性和社會理性,淡化了色彩對比和光影結構構造,更重視內涵的表達與藝術精神的呈現。新古典主義中,歷史和神話題材的元素被轉化為符合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藝術內涵,偉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再造呈現不僅是對古代文化的向往崇敬,還表達了對新生社會發展的深沉期待。
2.代表性畫家
歐洲新古典主義油畫官方學院派的代表性大師之一安格爾,其導師路易·達維特和其學生布格羅也為新古典主義作出了突出藝術貢獻。三人被認為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古典主義畫家,他們作品受到了世人的廣泛喜愛。
路易·達維特多以歷史英雄人物為創作基本,回顧了大量古希臘、古羅馬的雕塑藝術,構造了嚴謹對稱、風格深沉和色彩莊嚴的系列繪畫藝術作品,呈現了平靜卻肅穆的莊嚴之美。
安格爾作為新古典主義最為重要的代表和學院派領袖,尊崇理想美和靜肅美的藝術理念,運用與社會生活和革命活動高度關聯的藝術元素,展現了極具寫實色彩的莊重典雅風格。
作為安格爾的學生,布格羅在唯美藝術呈現方面具有集大成的藝術貢獻。在追求唯美莊嚴古典藝術的同時,其更細致刻畫了理想極致之美,專注于人物肖像和人體創作并關注現實中的農民、職員和教師等群體。
(四)19世紀以來:古典主義為現代油畫發展所借鑒
19世紀中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近代古典油畫向近現代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轉變的傳承和發展進程。古典油畫進入了最后輝煌時期,逐漸向近現代繪畫藝術的借鑒和改良方向過渡,至今仍持續煥發迷人的藝術光彩。
19世紀以來的油畫實現了以古典油畫為基礎的推陳出新,古典油畫開創的寫實畫法、獨具特色的色彩呈現和極具沖擊力的光影構圖等,仍對當今圖像化、寫實化和理想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深刻影響;但是,當代油畫創作已具備較為獨特的表現特征,畫作上的事物已經不再是事物本身,而是經過創作者選擇判斷后基于個人思想的實物投射,繪畫風格出現了多樣化發展趨勢,觀眾也能夠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時代的主要特征,進而與畫家產生審美共鳴。
歐洲古典油畫于近代文藝復興、工業革命等巨變的環境IhPdzat/krm7bo+SR41Uqdoj33wBTB691np2RcVgDjg=下誕生并發展,歷經400余年洗禮呈現出不同于中世紀宗教神學的繪畫風格,也不同于近現代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的自由創作風格的獨特藝術價值,作為思想解放、藝術引領和文化傳承先鋒,發揮了近現代繪畫承上啟下的作用。萌發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古典油畫展現出了高超寫實、理想美感和精準造型等獨特藝術特征,更以其創新的藝術視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掙脫了歷史文化的桎梏,未來將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浪潮不斷更新發展,為世界繪畫藝術持續增光添彩。

作者簡介
程寧,女,漢族,福建莆田人,研究方向為美術學師范類。
參考文獻
[1]鄧俊峰,董芳.宗教反叛到宗教癡迷:探索達利《最后的晚餐》[J].西北美術,2023(4):75-79.
[2]王菲.西方繪畫藝術中的理性與本能分析[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22.
[3]王芳芳.當代新古典主義油畫的藝術風格研究[J].現代裝飾(理論),201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