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已超過HIV成為全球首要健康威脅之一。在亞太地區,死于肝炎的人數每年達100萬,比死于HIV/AIDS的人數高出三倍,占全球肝炎死亡人數的63%。”今年6月,全球消除肝炎聯盟(Coalition for Global Hepatitis Elimination)負責人John Ward博士面對來自亞洲各國的專業醫生和媒體記者,介紹了肝炎在全球對人們健康的嚴重影響。
肝炎病毒感染最大的危險在于,病毒可以長期“潛伏”在人體內,不出現癥狀,而一旦病情發展,有一部分患者就會很快進展為肝硬化、肝癌,使得救治變得艱難、死亡率增高。
專業界早已達成共識:通過篩查發現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并及時治療,是降低肝癌發生和相關死亡的最好方法。
John Ward博士在越南舉辦的“羅氏感染性疾病國際研討會”上,呼吁公眾重視肝炎病毒的檢測,以避免肝炎長期感染而引發的肝硬化、肝癌等嚴重疾病:“如果人們能夠盡早接受檢測和治療,我們可以避免許多肝炎引起的死亡。所以,我建議每個人一生中應至少進行一次肝炎病毒檢測。”
亞洲是肝炎病毒感染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據估算,中國現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7000多萬人,慢性丙肝病毒感染者1000多萬人。由于沒有明顯癥狀,絕大多數慢性肝炎感染者并不知道病毒在自己的體內長期存在。
與此同時,中國肝癌年新增達41萬,新發病例數占全球45.3%。我國83.77%的原發性肝細胞癌都與乙肝病毒感染有關,乙肝病毒攜帶者肝細胞癌的風險是未感染者的25—37倍。
乙型肝炎是全球疾病負擔最嚴重的傳染病之一,也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多年來,政府和醫學界倡導肝炎病毒感染高風險人群主動篩查并積極接受正規治療,在中國老齡化進一步加深的大背景下,主動篩查變得更加必要和迫切。
醫學專家認為,沒有主動篩查的潛在感染者,可能是還沒有意識到感染肝炎病毒的危害有多嚴重,如果大家更多地掌握科學客觀的信息,相信會有更多人選擇“防范于未然”。
肝炎——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熟悉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為生活中常常會聽說甲肝、乙肝、丙肝等等名字,1988年上海甲肝疫情更是給一代上海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而真正要說對肝炎有多少了解,我們又覺得很陌生。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這一天是乙肝病毒發現者、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的誕辰日。設置“世界肝炎日”是為了讓公眾更多地了解肝炎并提高肝炎預防意識。
今年“世界肝炎日”前夕,《新民周刊》采訪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臨床研究中心主任、臨床病毒研究室主任張欣欣教授。張欣欣介紹,常見的肝炎包括5種類型,即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國際通用的分類稱為ABCDE型。
甲肝和戊肝通過糞便和腸道傳播,急性發病,經過治療后可以痊愈,因此大家對這兩種肝炎的關注相對較少。
丁肝更加特殊。1977年意大利學者Rizzetto用免疫熒光法在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肝細胞核內發現一種新的病毒抗原,它是一種缺陷病毒,必須在乙型肝炎病毒或其他嗜肝DNA病毒的輔助下才能復制增殖,因此只有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才會感染丁肝。
每年的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這一天是乙肝病毒發現者、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的誕辰日。
中國是肝炎大國,實際上指的是中國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感染者基數龐大,特別是乙肝病毒感染率很高。乙肝和丙肝病毒的狡黠之處在于,病毒可以長期沉默地存在于感染者的肝臟中,并不引起明顯的癥狀,讓人忽略它潛在的危險性。
“我們為什么特別重視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因為這兩種病毒感染會慢性化。”張欣欣教授告訴記者,所謂慢性化,意思是病毒長期存在于人體內。如果嬰兒期感染乙肝病毒,95%會慢性化;如果成年人感染病毒,5%會變成慢性感染。
感染乙肝病毒后,大約只有20%—25%的感染者會出現急性癥狀,更多的人感染后并沒有癥狀。在很長的時間內這些感染者并沒有任何不適,但感染后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要遠遠高于沒有感染肝炎病毒的人。
肝癌是中國發病率、死亡率都很高的癌種。數據顯示,中國各年齡層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低于20%。
在最新的癌癥發病率排行榜上,肝癌位列中國男性癌癥發病率第三位,肝癌在男性中的發病率高于女性,除了遺傳特征上的區別之外,男性因為酗酒等生活方式問題造成脂肪肝的情況比較普遍,而肝炎病毒感染疊加脂肪肝,雙重打擊之下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概率也會大大增加。
根據國內一項研究的數據,未抗病毒治療、抗病毒治療和達到功能性治愈,5年肝癌發生率有很大差別。未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發生率為14.9%和53.1%;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和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發生率為10.7%和31.9%;而達到臨床治愈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癌發生率僅0.6%—1.88%。
張欣欣教授曾遇到一些特殊的病人,因為吐血被緊急送到醫院治療,檢查后發現是肝硬化導致的門脈高壓和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引發吐血。但在出現吐血癥狀之前,患者覺得自己很健康,完全沒有發現有肝病。
還有一些肝癌患者,出現癥狀進入醫院時,已經到了肝癌中晚期,此時檢查才發現已經感染肝炎病毒。這些被“偶然發現”的肝炎病毒感染者,發現時救治的難度已經很大。
肝炎病毒的這種“狡黠”,決定了只有主動接受篩查,才能盡早發現已經被感染的事實。
上世紀80年代,中國處于乙肝感染的高峰時期。1992年,中國疾控中心在全國30個省145個疾病監測點調查發現,人群乙肝病毒陽性率為9.75%。也就是說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感染乙肝病毒。
為了遏制病毒的傳播,2002年,國家將乙型肝炎疫苗納入全國兒童計劃免疫中后,截至目前,新生兒群體中的乙肝疫苗覆蓋率在90%以上,母嬰成功阻斷率達95%。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種,2014年的全國血清學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兒童乙肝感染率快速下降,5歲以下孩子乙肝病毒感染率已經下降到0.33%。
張欣欣教授介紹,國內1992年之后出生的人幾乎全部接種了乙肝疫苗,接種疫苗后感染乙肝病毒并慢性化的概率非常非常低。但1992年之前出生的人群,有必要通過一次乙肝病毒篩查來確認自己是不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32歲以上的人群,需要有接受肝炎病毒篩查的意識。”
據介紹,由于肝炎病毒通過血液傳播,國內相關規定要求患者在做有創治療之前,需要檢測患者是否感染肝炎病毒,以保證醫療過程中的安全。通過這樣的措施,發現了一部分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
但還有大量的感染者,需要主動篩查,才能被發現。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全球有3.04億人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2.54億乙型肝炎患者中,86%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97%沒有得到治療;在5000萬丙型肝炎患者中,63%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丙型肝炎,且有80%沒有得到治療。
“肝炎病毒的檢測非常方便,幾乎所有的綜合性醫院都可以檢測。如果檢測后發現自己是慢性肝炎病毒感染者,那么就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抗病毒治療,以預防未來發展為肝硬化、肝癌。”張欣欣教授說。
2023年2月公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強調,30歲以上,只要檢查結果顯示乙肝病毒核酸陽性,都建議積極抗病毒治療,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
據專家介紹,近年來乙肝治療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藥物方面有靶向抗病毒藥物,以及先天免疫激動劑、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基因工程T細胞和新型治療性疫苗等,為治愈乙型肝炎感染帶來希望。
丙肝治療上的突破則更具有革命性,當前的抗病毒治療方案能有效清除丙肝病毒,實現治愈。
張欣欣教授說,如果經過篩查沒有感染肝炎病毒的健康人,可以通過接種疫苗來進行預防。
張欣欣教授提醒,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別需要主動做一次病毒篩查。高危人群指的是家庭中有密切接觸的乙肝病毒感染者,以及有高危行為的人群。高危行為包括靜脈吸毒、高危性行為等等。
2016年,世界衛生大會提出了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衛生危害的目標。我國已經通過實施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防控策略,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種覆蓋率、乙肝病毒新發感染控制和乙肝相關肝細胞癌防控方面取得了成效。但我國要全面達到世界衛生組織2030年消除乙肝的目標,仍面臨較大挑戰。
“每個人一生中應至少進行一次肝炎病毒檢測。”——一個相對簡單的措施,就可以有效阻斷慢性肝炎病毒感染進展為肝硬化、肝癌,減少疾病對生命安全的威脅。相信在社會倡導的影響下,更多人會把對肝炎病毒檢測措施的了解和理解,轉化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