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生活中,我們會與形形色色的人相遇;閱讀時,我們會與別具特色的文字相遇;旅途中,我們會與多姿多彩的風景相遇;參觀時,我們會與多種多樣的文化相遇……請以“與( )相遇”為題,寫一篇作文。
我與針線的初遇是在奶奶老家中鐵盒的一角,未足六歲的小孩對這充滿古樸氣息的物件迸發出了極大的好奇心。(開頭簡潔,照應題目中的“相遇”。)
“奶奶,你會繡花嗎?”在奶奶給我縫制冬衣時,我發問。“我不僅會繡花,什么都會啊,看見的東西沒有不能繡的。”奶奶笑呵呵地答道。她手中原本密密麻麻、略顯凌亂的棉線,在她的揉搓之下,竟然如此神奇地纏繞在一起,有了章法。我的心也跟著奶奶的手,在腦海中織出一塊小小的夢想天地。(迅速切入到“繡”,交代了愛上“繡”的原因。)
奶奶在周日出門買菜,我則偷偷跑到東廂房拿了一把小木椅,踩上去,將衣柜上的鐵盒取了下來,因為興奮而怦怦直跳的心,如同急鈴般催促著我回到床上。打開鐵盒,學著奶奶的樣子,我先將金色的圓圈戴在手上,用針穿過線,再小心翼翼地在一小塊樣布上縫制著,盡管我那時不會什么技巧,但還是縫出了一朵紅色的小花,而這朵花,此后也迎來了盛放的時光。(語言靈動,“這朵花”,一語雙關,既指初次繡出的紅色小花,又指自己所傳承的繡技。心理描寫生動,動作描寫細致。)
往后,奶奶每次縫補東西時,我都要湊過去看。奶奶見我如此感興趣,便開始從取線、拿針,一步步教我上針,教我直針繡、平針繡、魚骨繡等不同的繡法和各種圖案。
我拿著針緩慢地從這兒穿到那兒,任何稍微有點復雜的針法,都讓我緊張不已,手心出汗。奶奶則不同,她是針線活的一把好手。她年輕時做過織工,做過裁縫,為別人繡過花、趕過衣,現在,她將一切她仍會的、記得清的東西傳授給我,使我的繡技突飛猛進。
盡管數不清扎了幾次手,記不得流了多少次血,我還是一如既往地發展著這一愛好,了解了諸如湘繡、蘇繡等眾多流派,也知曉了其背后悠久的歷史。中華傳統刺繡的美與藝術感動著我,鼓舞著我發揚傳統,不讓刺繡文化流失在歷史的黃沙之中。(由“技藝”上升到“文化”,立意因此深刻。)
我與繡,奶奶與繡,中國與繡都是無法分離的一部分,多年以前留下的一朵紅花,現在有了百般開法。這便是我與繡的相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遇,與精彩的相遇。而我也在這相遇中,好像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些東西。(“紅花”照應了上文,結尾點題。)
(指導老師 時軍茹)
(聽名師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特邀名師全洪姝,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北京市骨干教師,參編《〈語文常談〉導讀與賞析》等書,曾多次參與或主持國家、市、區級課題。
問:作文如何寫出新意?
答:作文要想寫出新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表現形式新穎。文章的形式好比建筑的外觀,獨特新穎才會引人注目。寫作時,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適當采用日記、書信、劇本等形式,給讀者帶來非同尋常的閱讀體驗。
二、敘述視角新穎。我們平時寫游記,大部分會以游覽者的視角寫自己的所見所感。可是,部編版八年級下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阿來寫的《一滴水經過麗江》,則是用“水”的視角,來“看”自己所流過的麗江的山川風物、人情風貌,視角獨特,構思新穎。
三、選材創新。這需要我們做到3 點:以小見大、古為今用和與時俱進。
四、立意創新。立意創新需要發散思維,窄題寬想。比如,寫《暗夜中的一盞燈》,這個“暗夜”,不僅僅指夜晚,還可以指人生的低谷和落魄、心情痛苦或迷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