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師范大學陳志新副教授多次沖上熱搜。事情的起因是,當課程因報名人數不足面臨無法開課時,陳志新選擇了錄制視頻并分發彩色打印的A4紙傳單,將學生“引流”到嗶哩嗶哩網站上,免費為他們授課。
“沒有學分,沒有作業,沒有考試……”憑借一顆真誠之心和獨特的教學風格,無數“自來水”學生涌入嗶哩嗶哩網站聽課。這樣的線上課堂讓知識跨越了傳統課堂的邊界,走進更多年輕人的世界。開課后,陳志新在嗶哩嗶哩網站上的“粉絲”在短短1周左右從幾千人達到165萬人,最多時超過2萬人在線聽課。
那么,說起大學里的老師,你會想到什么?是金光燦燦的人生履歷,還是堆砌在身上的頭銜?是在點名時發現你沒來,輕輕做好標記的淡然表情,還是說好劃考試重點,最后畫滿一本書時的微笑?
這些慣性思維都是部分存在的。但在當今時代的滾滾洪流中,卻活躍著一群獨特而令人矚目的人物。他們或許不以顯赫的頭銜或輝煌的獎項聞名遐邇,卻以真誠的分享、獨特的風格和對教育的熱愛,悄然改變著學術世界的面貌,他們就是“不走尋常路”的大學教授。作為知識的守護者與傳播者,他們以“跨次元”之旅詮釋著什么是大師之謂,什么是真誠與真心的力量,不斷刷新著公眾對大學教授的認知。
南開大學胡金牛教授的個人簡介宛如一部微型喜劇,為嚴謹的學術殿堂添上了幾分世俗趣味與生活氣息。“本人智商有限,所以請太聰明的同學不要聯系我……”他的自嘲與幽默是對榮譽的另類解讀,更是對師生關系的一種平易近人的重塑。而他看似玩笑般的“現實生活中幽默感有限”及“基本沒有博士名額”的自我揭示,更逗樂了大量的學生和網友,他們紛紛表示:“突然想選他的課。”“果然,高端學術性太強的教授很可愛。”
在同一片學術星空下,南開大學的陳璟教授在學校官網個人主頁加了背景音樂,演繹了一首別致的學術詠嘆調。他深知在科研路上諾貝爾獎并非終極目標,而是應當遵循內心的指引,所以他選擇率真且專注地去做那些“物理漂亮、數學簡單”的課題。在介紹自己的榮譽稱號時,陳教授直接放了電影《少林足球》的一張截圖,并配文:“那些只是虛名而已,就好像浮云一樣。”
在對待學生時,陳璟教授表現出了無比的真誠,他提供豐厚的助研津貼,旨在讓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科研。“喜歡這樣的坦誠相見”,這樣的“招生簡章”讓網友熱情高漲,造成南開大學官網幾度癱瘓。
再看向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學院的教授呂震宙。她以無私奉獻的精神與嚴謹治學的態度樹立了業界楷模。她躬耕教壇30載,堅持“研究生指導全程親力親為”的原則,悉心指導博士生45名、碩士生54名,孕育出大批投身于國企、高校及科研領域的璀璨新星。呂教授還詳盡記錄學生的畢業情況,見證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如博士生蔣霞成為女性師生代表,陳狀博榮登優秀畢業生榜首。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物系張良仁教授的爆紅程度也不容忽視。他選擇跨界成為探店博主,走街串巷講述美食里的歷史:金陵的鴨如何隨朱棣去到北京,最后成為如今的國宴大菜;中國人最早擼的串,出現在寧夏中衛的長樂漢墓;南宋臨安攤主替岳飛鳴不平,把秦檜夫婦捏成“油炸檜”,所以油條都是成對炸的。一頓飯被拆解成無數個充滿煙火氣的知識點,飯還沒吃上一口,歷史考古的“精神食糧”已經讓人回味無窮了。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知識和美食碰撞,讓張良仁教授“圈粉”無數。
據媒體人思遠報道,在短視頻平臺上,這樣的學者類作者還有很多。重慶大學勾茜教授在抖音上解讀天體化學,如“為什么星云是五顏六色的?”“一億光年外的光到達地球需要多久?”等,將觀眾的視野從油鹽醬醋帶到一個更為遼闊的境界。還有70多歲的同濟大學退休教授、“科學姥姥”吳於人自制道具,演示物質世界運行法則,揭示大自然“看不見的真相”。
看到這些教授的自謙里還帶著“凡”,試問誰不說一聲“愛了,愛了”。他們就像一陣清風,給人帶來希望和力量,讓人明白任何知識只有“活”起來才有意義,讓人深知即使在名利場中,也有人愿意寫詩,愿意堅守教育的初心和使命。
我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像胡金牛、陳璟、呂震宙教授這樣的人走向前臺,成為大學教育的亮麗風景線,讓真誠與熱愛在課堂內外蓬勃生長。愿大學校園成為學術思想自由碰撞的熔爐,讓智慧的芬芳彌漫在社會的每一個角落,深深根植于每個人的心中,最終成為驅動全民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