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大多深埋于地下,是一部記載地球變遷的“史書”,它不但記錄了地球生命的起源、發展、演化、滅絕、埋藏和石化等過程,而且蘊含著地球內外環境的大量信息。北宋科學家沈括可謂化石研究的先行者,他著有《夢溪筆談》一書,記述延州河岸崩塌之后,露出地下“化而為石”的竹筍;他還根據在太行山發現的海螺、海蚌等古生物化石做出科學的地質分析:太行山曾經是海洋。
真實的化石會告訴人們地球的故事,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虛假的化石并不罕見。
1931年,有人在意大利發現了一塊化石,它上面有一只黑色的“蜥蜴”。據此,地質學家宣布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屬——三齒龍屬。讓科學家興奮的是,清晰的黑色輪廓說明該生物的軟組織通過碳化被保存了下來。要知道,軟組織在脊椎動物化石中難得一見,它能告訴科學家許多重要的信息,比如生物的顏色和生理結構。科學家認為這種生物生活在2億多年前,是意大利出土的最古老的爬行動物化石。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進步,科學家能在不破壞它的前提下分析成分,結果讓科學家感到驚訝:雖然化石中“蜥蜴”的后肢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在其他保存狀況極差的骨頭周圍存在明顯的人為加工痕跡,而且化石中的黑色和人造顏料非常相似。最終,科學家得出結論:所謂的“軟組織”只是在巖石的表面涂了一層黑漆,古三齒龍可能是子虛烏有的。
1911年,英國一個律師在英格蘭辟爾唐地區發現了一個人類的頭蓋骨。伍德沃德爵士是大英博物館地質部負責人,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權威的古生物學家之一。他聞訊后立即前往,很快在辟爾唐地區挖出了一塊頜骨碎片。研究之后,他撰寫論文宣稱這個頭蓋骨化石屬于半人半猿,生活在約50萬年前。這個發現極大地滿足了英國人的虛榮心,他們宣稱:英國是整個人類文明的發源地。“辟爾唐人”頭蓋骨不但被當作大英博物館珍貴的展品,而且作為重大科學成果被印在郵票上。
1953年,為研究“辟爾唐人”頭蓋骨確切的年代,科學家用氟定年法對其進行檢測。這種定年法的科學原理是:化石中的氟含量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增加,通過測定其含氟量,就可以確定化石的年代。檢測的結果令人震驚:這個“化石”的顏色是人工染上的;頭蓋骨屬于人類,距今約620年;下頜骨是紅毛猩猩的,距今約500年;其余的是黏土。這成了當年最轟動的丑聞,大英博物館匆匆將這一“國寶”撤下展位。
還有更早的化石造假事件。大約300年前,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醫學系有個教授名叫貝林格,他在維爾茨堡附近的山上發現了許多圖案化巖石,巖石上不僅有青蛙、蝴蝶等動物,還有太陽、彗星等圖案和拉丁文等文字。貝林格收集了大量的圖案化巖石標本,并于1726年出版了《維爾茨堡平版畫》一書,收錄了自己收集的214個化石。書籍出版之后,貝林格收集化石的熱情不減,直到他在一塊新發現的化石上看見自己的名字。原來,貝林格態度傲慢,招致同事的不滿。同事為了捉弄他,利用附近出產的巖石易于雕刻的特點制作了假化石,雇人放到貝林格經常去的山上,導演了這出鬧劇。至今,這些假化石仍被陳列在維爾茨堡一家博物館中,述說著這段科學史上的軼事。